昔日華東地區首個私營經濟開發區如今轉型陞級鄉村新活力:閒置廠區變文創產業園

上海 44℃ 0
摘要:1992年,青浦縣蒸澱地區的幹部群眾大膽創新,創辦了華東地區首家私營經濟開發區——富民經濟開發區。另外,東厙村將成為青浦區傾力打造的首個民宿度假村。

  記者茅冠隽

  驅車到青浦練塘,沿著老朱楓公路一路向西,到俞匯塘和螞蟥涇交界處,一大片稻田映入眼簾。那裡是東厙村,滾滾稻浪左側,一個名叫“阿特麥”的文創產業園坐落於此。走進去,別有洞天:有陶藝課堂,有木工作坊,有極具練塘特色的茭白葉編織工作室,甚至還有一個超大兒童樂園。

  “你抬頭往上看。”在兒童樂園裏,上海阿特麥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胡軼昳對記者說。和多數兒童樂園的平頂不同,這個兒童樂園有著坡形屋頂,骨架用一根根碩大的工字鋼支撐——這裡,曾經是一個數千平方米的廠房。

  30年前,阿特麥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所在地,是中國私營企業投資的重點區域之一,華東地區第一個私營經濟開發區——上海富民私營經濟開發區就在那裡。近年來,伴隨著練塘198地塊整治,練塘鎮、富民開發區及區域內相關企業也在不斷推進土地减量化和老舊廠房轉型。俞匯塘邊,一家線材廠的廠房閒置多年後,終於找到了新定位,轉型為文創產業園。

  “不只是廠房、廠區在轉型,我們村裡的發展方向、發展思路也在轉型。伴隨著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村裡各文旅點比特正和阿特麥園區互相引流,為鄉村發展帶來新活力。”東厙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迎春說。

  知名“經濟社區”轉型陞級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曾誕生過一個知名經濟社區。”在阿特麥園區中,陳迎春邊走邊對記者打開了話匣子,“富民經濟社區,就在現在的東厙村村域範圍內”。

  1992年,青浦縣蒸澱地區(蒸澱後來併入練塘)的幹部群眾大膽創新,創辦了華東地區首家私營經濟開發區——富民經濟開發區。當時的私營經濟社區,指的是以“社區集中”模式為私營企業提供生產、經營場地和用房,以及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並在企業申辦、經營過程中提供服務。“富民經濟社區的開發,讓當時的蒸澱地區集鎮規模擴大了不少,經濟也開始高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光一個厙浜自然村,外來人口就有一千五百多人,比戶籍人口要多近千人,農民房也很容易出租,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租房收入。”陳迎春說。

  然而,隨著滬郊粗放型製造業逐漸轉型,全市198工業用地减量化逐步推進,“經濟社區”的發展模式走到了轉型關口。發展至今,“經濟社區”多為政府派出的從事招商引資工作的服務機構,“富民”也不例外。2021年5月,上海富民經濟開發區搬到了軌交17號線澱山湖大道站附近,用兩層樓面開展招商辦公。至於東厙村的大片土地和廠房,則被納入减量化範圍。

  “工廠搬了,土地减量化了,村民租房收入也少了。村裡固然清靜了不少,但下一步要怎麼走?上海裕生特種線材有限公司的廠房轉型案例,給了我們啟發。”陳迎春說。

  上海裕科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徐春花告訴記者,集團旗下的上海裕生特種線材有限公司從事電線電纜製造,20世紀90年代就入駐了富民經濟社區。2004年前後,公司將生產業務遷至練塘工業園區,原廠區閒置了出來。“後來,我們嘗試往文化創意產業方向轉型,便把舊廠區整體改造成了文創產業園,這就是現在的阿特麥文化創意產業園。”

  若有若無“工業風”成新賣點

  7月末的一天,在阿特麥文化創意產業園二樓展廳裏,一場藝術展覽正在進行。展覽的主題為“轉化的隱喻”,展示的是藝術家陳清勇的新作。除了在布上、紙上作畫外,藝術家還運用古青磚作為畫布,將歷史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的元素巧妙融合,讓不少參觀者流連忘返。

  一家原本機器聲隆隆作響、車間裏火花飛濺的線材廠,現在成了前沿畫展的展覽地,從“豪放派”變成“婉約派”,如此大的轉變是如何實現的?

  “概括來說,我們是先從‘製造’轉向‘展示製造’,再從‘展示製造’轉向純粹的文創。在園區裏走走,你能感受到一種若有若無的‘工業風’,我們在一些親子課程設計上也會注重手工體驗的內容。‘工業製造’的底子,成了我們投身文創產業的優勢。”胡軼昳說。

  在阿特麥園區內的兒童樂園兩側,遍佈著不少工坊,包括紅木雕刻、陶瓷器皿製作、木工作坊、茭白葉編織、皮具製造、烘焙工坊等,園區從青浦乃至長三角請來了各領域的“老法師”,通過碩大的落地窗將各種技藝的操作過程展示給遊客。同時,每個工坊旁幾乎都有一間小型活動室,遊客在欣賞“老法師”技藝的同時,還能自己上手,親自做一把木板凳、縫一個皮錢包,還能從揉泥拉胚開始,自己做一個獨一無二的小陶碗。

  “我們的課程活動特別受親子家庭歡迎。你看,這一批剛燒出來的陶瓷杯子,就是一群幼儿園小朋友親手做的,每個造型都不同。”在陶藝工坊邊,胡軼昳指著一批剛從窑裏燒制出來的淺綠色陶瓷杯子說。從外形看,這批杯子製作略顯粗糙,每個都是將一根泥條卷成一個馬克杯的形狀。“但對於孩子們來說,擁有這樣一個杯子,是非常難忘的童年紀念,是自己當過一回‘小小工匠’的證明。”

  胡軼昳告訴記者,暑假期間,園區平均每天都有數百個親子家庭前去體驗各類文創產品的製造。平時,園區也承接各中小學的團隊活動,地方大、活動類別多的優勢,讓不少學校將手工藝實踐活動點比特選在了那裡。“另外,我們是一個產業園區,也招引了一些文創類企業進來,比如電商直播公司等,為他們提供辦公空間租賃等服務。園區全年開放,預計今年接待量可達50萬人次。”

  文創園和文旅點比特互相引流

  隨著阿特麥園區的紅火,鄉村產業發展的新思路也在陳迎春腦中慢慢浮現:“到園區參加活動的親子家庭,可以順便到村裡劃划船、采采果子、住一晚民宿;反之,到村裡來體驗郊野趣味的遊客,也可以去阿特麥園區逛逛,感受一下‘華東第一城’轉型後的成果。村域內各種文旅點比特互相引流,對鄉村經濟發展有很大助益。”

  東厙村“文旅寶藏項目”不少。村裡的360畝野龍果業基地,果肉脆嫩、清甜無比的翠冠梨正逢上市期,不少老客戶寧願驅車幾十公里也要去果園裏搬幾箱帶著露珠的鮮果。村裡還有數百畝大棚花卉基地,主要生產繡球等草本花卉,可為長三角區域內的客戶供貨,也是市民遊客欣賞花海的絕佳點比特。此外,東厙村還是非遺項目“匍經”的保護傳承基地,這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推拿術,治療對象是嬰幼兒、經脈生長未閉合的少年,對感冒發燒、腹瀉嘔吐等有奇效。

  “我們也正結合東厙村的實際情況設計市民遊客的參觀路線,比如在參加園區內的活動之餘,讓市民遊客到村裡轉轉,采翠冠梨、賞花、在田間地頭烤紅薯、到莊嚴寺內欣賞古銀杏、體驗‘匍經’等,把村域內的文旅點比特串聯起來。”胡軼昳說。

  陳迎春告訴記者,現時東厙村正在不斷提升基礎配套設施水准,讓更多市民遊客深度體驗東厙之美。比如,村裡正打造船行動線,建造特色小橋,引進新能源船隻供遊客乘坐,讓遊客能穿梭在河道上賞景。

  另外,東厙村將成為青浦區傾力打造的首個民宿度假村。“現時,我們已和協力廠商公司簽署了協定,村集體與產業方共同設立鄉村發展管委會,已接洽了超過50棟閒置農宅、簽約13棟民宿,改造工程即將動工,爭取在明年元旦時能對外經營。”

标签: 經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