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楊浦雙語學校將行讀華夏實踐課程貫穿學生成長全程

上海 49℃ 0
摘要:截至目前,“行讀華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已開發活動主題80個,積累教育資源200課時,形成了上海60多條、全國範圍內43條的行讀路線,上千名學生的足迹觸達20多個省份、200多個都市。

  記者龔潔芸

  這個暑假,上海楊浦雙語學校國際高中的部分新生以行走課開啟為期六天的課題營先修課程,學生們以“上海的城市建設與規劃”為主題,結成小組、選定研究主題,在專家、導師的引領下,走進上海城市規劃館、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和自然博物館。

  在楊浦雙語,這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活動課程貫穿了學生成長的全程,這項課程研究也獲得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一所民辦雙語學校,為何要將“認識祖國,讀懂歷史”的教學理念融入日常課程,把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育人方向?

  築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

  前不久,楊浦雙語小學部的管樂團受挪威領事館國慶日活動的邀請,在世界會客廳登臺演奏。一曲活潑歡快的由新疆民歌改編的《青春舞曲》,引得全場滿場喝彩。

  在楊浦雙語校長朱清一眼中,學校既要滿足社會對優質國際教育的多元需求,更要築牢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基因和價值基因的根基,培養具有“中國心,民族魂,世界眼”的綜合性人才。“未來,孩子們才能學好多樣化的語言工具,來觀察世界、發現世界、表達世界。”

  學校將思政、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地理、科技課程相互融合,建設學校“行讀華夏”綜合實踐課程體系。

  一、二年級的孩子,每日晨讀用古詩詞開啟一整天的學習,課程中,老師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項目活動:“茶韻飄香”主題中,孩子們在吟誦茶詩、尋訪茶館、品味茶香中瞭解中國的茶文化;學生會舉辦誦讀會、詩會、創作會,在吟詩填詞中感受華夏民族那種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在二十四節氣的文化薰陶中,感受作為農耕文明的後代對自然的體察入微,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如何上好傳統文化“實踐課”

  經過十幾年實踐,“行讀華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將傳統文化與跨學科主題學習、社會實踐活動建立聯系,讓傳統文化“入眼、入耳、入心”,實現知行合一。

  校門之外,就是楊浦區的靖宇南路。靖宇南路的由來是什麼,楊浦區還有哪些以英雄人名命名的道路,他們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行讀的第一步,從走出校門開始,然後是走出上海,走進華夏。

  本學期,圍繞“千古英雄”的主題,楊浦雙語七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聚焦英雄人物陳化成開展了“吳淞炮臺灣濕地公園”和“淞滬抗戰紀念公園”行讀活動。行走中,學生面對紀念館中真實的歷史文獻、資料,在英雄雕像前、炮臺遺址邊仿佛回到炮火轟鳴的現場,激發起强烈的民族自尊與愛國情感。行讀之後,有的學生展示了為民族英雄創作的人物畫像,有的學生反思了長江防線“失守”背後的經驗和教訓,還有的學生寫下了“行走日記”。

  截至目前,“行讀華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已開發活動主題80個,積累教育資源200課時,形成了上海60多條、全國範圍內43條的行讀路線,上千名學生的足迹觸達20多個省份、200多個都市。在上海市綠色名額的評估當中,楊浦雙語學生對國家認同以及國際理解這兩個名額都處於最高級。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