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團結奮鬥“同心曲”——臨滄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創建工作記事

云南 48℃ 0
摘要:今年1月,臨滄市被命名為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丈夫犧牲後,妻子彭太珍把3個兒子撫養長大,先後送進警察隊伍。2020年,張從順的小兒子、臨滄市警察局禁毒支隊警察張子權在專案偵辦期間突發疾病因公犧牲。

今年1月,臨滄市被命名為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創建工作中,臨滄市以“收信人”的感恩奮進姿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四融”為抓手,推動民族團結之花在邊疆大地絢麗綻放。

融“心”鑄魂,强化“三個心向”

臨滄市深入實施“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實踐活動和心向總書記、心向黨、心向國家“三個心向”主題教育。通過深化黨建引領,助推創建工作與鄉村振興、邊境幸福村建設、强邊固防等深度融合,開展深化理想信念、知黨恩感黨恩、愛國固邊、民族團結等主題教育活動,臨滄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臨滄各族幹部群眾融情聚力謀發展。

過去,位於中緬邊境的鎮康縣南傘鎮紅岩村刺樹丫口自然村是全市最貧困的抵邊村寨之一。隨著興邊富民工程的推進,刺樹丫口村全面補齊水、電、路、網、房等基礎設施短板,建成觀城平臺、景觀棧道、戍邊館,扮靚美麗鄉村,發展邊境紅色旅遊。如今,昔日貧窮落後的抵邊村寨,變成當地鄉村旅遊網紅打卡點,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以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為主線,臨滄市通過“收信人宣講團”、“少數民族語宣講小分隊”和“火塘宣講小分隊”等各級宣講團隊,認真講好“班洪抗英”、“班老回歸”、“滇緬鐵路”、“班洪四大嫂”等愛國主義故事和民族團結進步故事,開展宣講2.5萬餘場次,各族群眾感恩奮進的內生動力更加強勁。

融“情”共鳴,樹牢“四個與共”

臨滄各族人民歷來就有愛黨、愛國、愛家鄉的光榮傳統,家國情懷是刻在臨滄各族人民血脈中不變的基因。從“佤族漢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丟伴,為保護中國領土和礦藏,寧死也不投降”的班洪抗英聲明,到眾志成城抗擊疫情,臨滄各族兒女始終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994年,鎮康縣警察局軍弄派出所所長張從順倒在毒販手雷下。丈夫犧牲後,妻子彭太珍把3個兒子撫養長大,先後送進警察隊伍。2020年,張從順的小兒子、臨滄市警察局禁毒支隊警察張子權在專案偵辦期間突發疾病因公犧牲。父子二人捨生忘死、為國盡忠,用鮮血和生命兌現了為國為民的莊嚴承諾。

在臨滄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館,沿著發展的歷史脈絡,一個個像張從順、張子權英模父子一樣為大家舍小家的英雄躍然眼前,一幅幅保家衛國、發展生產、“北京邊疆緊相連、領袖人民心連心”的壯美畫卷盡收眼底。

鎮康縣南傘鎮紅岩村刺樹丫口村戍邊館。

臨滄市找准各族群眾心理的契合點、感情的共鳴點,通過各種有形有感的管道,推動“四個與共”深入人心,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現時,全市建成25個省市級研究基地、教育基地和主題教育館,打造了一批民族團結主題街區、主題公園,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抗英遺址園被命名為首批雲南省20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唱響幸福歌》和《我們都是收信人》一書一畫編輯發行,《阿佤人民幸福歌》等一批感恩共產黨、感恩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的本土歌曲廣為傳唱。

融“力”拼搏,踐行“三好囑託”

高速公路修到家門口,家家戶戶建洋樓,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美麗村莊像花園,幸福日子如蜜甜,這是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班幸社區大灣塘自然村德昂族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

臨滄市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縣邊境村老支書們的重要回信精神為主線,團結帶領各民族羣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

全市各族36.9萬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個“直過民族”和3個人口較少民族與全市各族群眾同步邁入小康社會;一個個鮮花盛開的村莊拔地而起,一幢幢特色新民居成為青山綠水間的靚麗風景,一個個民族村寨成為鄉村旅遊的新熱點;大臨鐵路提前建成通車,高速公路實現從零到建設658公里、建成417公里的重大跨越,臨滄成為全省第四個同時擁有飛機、動車、高速公路、水運綜合交通體系的州市;糖、茶、果、菜、牛產業鏈不斷延伸拓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緬印度洋新通道建設穩步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深化;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福祉持續釋放,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臨滄市花園城市建設初見成效。

2022年,全市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大關,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名全省第四位,邊疆民族地區高品質發展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

臨滄各民族融“力”拼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潮流中,民族教育、民族體育、民族文化煥發生機活力。滄源“佤族網球少年”王發、佤山少兒程式設計教育、佤山少年足球隊、佤山少年合唱團備受關注,傣族潑水節舞曲《UP耿馬》紅遍網絡。在共建共用中,臨滄各族人民正以多姿多彩的管道擁抱未來。

融“交”發展,促進“三項計畫”

近期,在中山大學第七附屬醫院的推動協調下,鳳慶縣人民醫院、中山七院和英國伯明罕大學召開胃癌精准化“三位一體”防治模式國際研討會。一個小縣城的醫院把學術研討辦到了國際平臺,得益於國家對民族地區實施的對口支援政策。

近年來,臨滄市抓住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對口幫扶支援契機,採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管道,實施“引才、强才、育才”計畫,强化各族群眾與外界的交往交流交融。持續聘請引進中東部地區退休名師名醫來臨工作,每年選派不少於200名中小學骨幹教師到上海市崇明區學習培訓,組織10萬餘名各族群眾到東中部地區就業,選派100多名幹部到上海市崇明區掛職,選派80名民營企業家到省內外對口領域掛職學習。

圍繞文旅發展空間格局,積極融入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打造了滄源司崗裏崖畫穀、滄源葫蘆小鎮等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AAAA級旅遊風景區,深入推進“旅遊+”多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增強各族群眾文化認同與包容互鑒,推動各族群眾團結進步、和諧發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