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新華林場:逐綠而行讓荒漠變林海

内蒙古 48℃ 0
摘要:國營新華林場場長杜文化回憶道。有了項目支撐、國家投資,國營新華林場開始引進外地優良樹種,開展了大規模的造林治沙。

這幾天,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烏蘭圖克鎮紅旗村村民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每天在地裏忙活著,查看玉米的生長情况。“今年玉米長勢不錯,是個豐收年。”黨建國說,“沒有防護林的時候,我們這裡風沙特別大,每年四五月份,剛長出的苗不是被埋就是被刮走,我們還得補植補種,費時費工。土地沙化,每年的糧食作物產量低且不穩,村民只好放棄種地,外出打工。”如今,紅旗村的村民們再也不用擔心風沙的問題了,因為不遠處國營新華林場鬱鬱蔥蔥的防風固沙林,成了農田的“防風防沙牆”。

國營新華林場1960年建場,下設馬場地、班禪、絲巾、新勝4個分場,面積5.2萬畝。“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小風眼難睜,大風活埋人。”“無風滿地沙,有風埋人家。只見春天籽下種,不見秋天收莊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林場生態環境極其惡劣,沙塵暴、幹熱風、冰雹、豪雨等灾害性天氣時有發生。如今,走進國營新華林場,樹木葱鬱、枝葉婆娑,路邊隨處可見高大挺拔的楊樹,齊膝的紫穗槐上一串串紫粉色的小花隨風搖曳,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林場的工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運苗、挖坑、栽樹、澆水全靠人力,經常是前脚挖完坑,後腳坑就被流沙給埋住了。受制於惡劣的生態環境、資金短缺、樹苗種類少數量少、成活率低等,儘管工人們白天黑夜地在沙地裏種樹,但總體的防風固沙效果還不明顯,風沙對周邊農田的危害依然很大。”國營新華林場場長杜文化回憶道。

1978年,“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啟動。有了項目支撐、國家投資,國營新華林場開始引進外地優良樹種,開展了大規模的造林治沙。從2012年起,林場先後實施了京津風沙源二期、低質低效林改造等工程。在三代林場人的接續奮鬥下,累計造林3.9萬畝,植樹430萬株,栽植喬木林1.7萬畝、灌木林2.2萬畝,沙地面積由上世紀六十年代的2.15萬畝縮小到0.5萬畝;林場附近兩個湖泊的水面由原來的500畝擴大到700畝;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25.6%新增到現在的65%。

今年59歲的李長青是名副其實的林二代,出生在林場的他,孩童時就經常跟隨父親去沙漠裏種樹,耳濡目染之下,1986年他接過了父親手裡的鐵鍬和水桶,繼續造林。對於林場的變化,他有著最直觀的感受。“第一代林場人讓萬畝荒灘有了綠色,我們第二代人又逐漸完善各類基礎設施,擴大綠化面積,而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新一代林場人治沙造林的效率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相信,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我們的沙化土地治理一定會取得成功。”李長青說。

三代林場人六十年的堅守,讓國營新華林場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林場周邊的農田實現了穩產、高產,村民收入逐年增加,舒適的生態環境還吸引了野雞、野兔、狐狸、貓頭鷹、啄木鳥等84種野生動物和鯉魚、草魚、鯰魚、鰱魚等10種魚類在此繁衍生息。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