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成都東安湖。一場盛大的烟火表演,照亮成都東部都市的夜空。由此向東數公里的龍泉山頂,掛著“川A”“渝A”車牌的車輛,依次停靠在路邊——相距300多公里的成渝兩地人,在共同觀摩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預演中,完成又一次無感化相聚。
成都向東,重慶向西。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品質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新時代成渝地區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自此開啟。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以習近平衕誌為覈心的黨中央在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區域經濟佈局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決策、親自部署、親自推動,要求川渝兩地共同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黨的二十大將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國家區域重大戰畧,為兩地帶來更為強勁的戰畧牽引力和政策帶動力。
1000多個日日夜夜,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川渝親戚越走越親,合作之路越走越寬——
今年上半年,兩省市實施248個共建重大專案,完成投資1853.4億元,平均每天投入超10億元,以“日日新”“又日新”的節奏,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施工圖”轉化為無比動人的大地“實景畫”。
看經濟總量,今年上半年川渝兩省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246.96億元,占全國比重7.12%;看重點產業,去年川渝電子資訊產業規模達2.6萬億元,汽車產量318萬輛、全國新下線整車“十有其一”,裝備製造和消費品產業產值規模均在萬億元以上;看合作抓手,包括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在內,10個毗鄰地區合作平臺總體方案全部獲批,帶動成渝中部地區呈崛起之勢;看民生民心,截至去年底,311項“川渝通辦”事項累計辦理超1300萬件次……
更大的生活空間、更多的就業選擇、更親的人緣關係,一種區域合作的高水准新模範,正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顯現。
四川現代化建設的總牽引
在服務全國大局中開局新征程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即將拉開帷幕。届時,經過一個多月傳遞來到開幕式現場的“蓉火”,將在全球目光注視中點燃大運會主火炬塔。這枚火炬四川省外傳遞的最後一站,正是重慶。
“一盤棋”“一體化”“一條心”,這是川渝兩地彈奏的主旋律,也是國家戰略部署為兩地發展連接帶來的推動力。
一個區域的發展,要在國家大局中謀突破。肩負共同使命,川渝兩省市同心協力、相向而行,一步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夯基壘臺、重點突破,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
今年6月26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七次會議座談會在重慶市璧山區召開。兩地主要領導3年來第7次集中研究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關事宜,目的無比明確——推動國家戰畧走深走實,更好服務國家全域。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國家大局,是人民心馳神往的“國之大者”。作為經濟大省,四川怎樣勇挑大樑、多作貢獻?四川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的總牽引。新一届省委常委班子,亦將第一次調研主題確定為“雙城經濟圈建設”,要求錨定“一極一源、兩中心兩地”目標定位,强力推動國家戰畧實施全面提速、整體成勢。
以之為總牽引,省委十二届二次全會作出“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部署,省委十二届三次全會專題研究“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並作出《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决定》,就是要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四川具體化,奮力寫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四川篇章。
邁步新征程,川渝合作更加緊密。“一體化”規劃無縫銜接。3年多來,兩地聯合出臺100多個政策檔,用年度行動“清單”變“單打”為“抱團”,開創戰畧合作、政策協同、工作協調新局面。
高品質發展齊頭並進。搶抓國家佈局成渝地區電子資訊先進製造集羣、成都市軟件和資訊服務集羣、成(都)德(陽)高端能源裝備集羣等3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機遇,合力向“世界級”產業集群挺進。
吸引投資塑造新優勢。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數量占全國三分之一,在川渝設立的領事機构達36家,在川落戶世界500强企業達381家,改革開放新高地釋放强烈“西”引力。
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一季度經濟增速低於全國的嚴峻形勢,四川堅持總牽引、打出組合拳,保持追趕態勢,走出不尋常的經濟復蘇曲線,實現上半年“追平全國增速”目標。這也堅定了全川人民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乘勢躍升的信心决心。
“硬體”“軟件”雙管齊下
突破性和標誌性成果不斷“上新”
連日來,成渝中線高鐵控制性工程蜀安隧道一派熱火朝天景象。與常見高鐵隧道建設不同,由於蜀安隧道地處成都市中心城區,需要使用盾構機開挖直徑達14米的隧洞,科技複雜程度、施工難度很大。
項目建設的每一步進展都牽動人心,因為它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之一。項目建成投運後,將使成渝兩地實現50分鐘通達,帶來“雙城”變“同城”的無限想像。
建好經濟圈,交通要先行。《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並列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四極”。僅從當前推進的鐵路項目看,川藏鐵路、成渝中線高鐵、成宜高鐵、成達萬高鐵、西渝高鐵川渝段、渝昆高鐵川渝段、渝萬高鐵……川渝地區無疑是全國鐵路建設的主戰場。
著眼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今年兩省市共同實施248個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專案,總投資共計3.25萬億元,遠超2021年的67個和2022年的160個。其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項目約占七成多。
重大能源工程亮點紛呈。四川是全國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全國每100度水電就有28度來自四川;瓦斯儲量全國第一,全國每100立方米瓦斯就有23立方米來自四川。但去年夏季極端高溫天氣帶來的電力緊張,也印證了繼續强化能源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前不久,全球首個百萬千瓦級“水光互補”電站投產——柯拉一期光伏電站並網發電,用川西海拔4600米雪山上的陽光,點亮成都大運會的燈。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加快推進,上半年川渝千億方瓦斯產能基地項目四川產氣273.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1.7%,還有一批抽水蓄能、燃氣發電項目,正為川渝電力供需平衡提供新支點。
碧波蕩漾的興隆湖畔,崛起一座科學城。今年5月,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在這裡揭牌。以此為中心的100平方公里範圍內,已佈局35個國家級創新平臺、3個國家大科學裝置,落地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等43個校院地協同創新機构。其中,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一期全面建成投運,國家超算成都中心已為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等678家成渝地區用戶提供算力服務。
科技是“軟實力”,更是“硬支撐”。四川堅持以創新驅動引領高品質發展,一頭抓國家戰畧科技力量建設、一頭抓產業技術創新和全社會創新創造,一手抓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行動、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兩翼齊飛”。
數據揭示成效。去年,四川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淨增3489家、總數增至1.14萬家,較2021年增長近44%。今年上半年,四川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同比增長16.8%,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同比增長7.4%;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6%,高於規上工業增速7.3個百分點,以高技術為支撐的新興產業勢頭強勁。
下苦功夫解難題
充分凝聚乘勢躍升强大合力
成渝有“雙核”,去年成都GDP突破2萬億元,排名全國城市第七、副省級都市第三。但在“雙核”之外,經濟體量超過3000億元的僅有綿陽和宜賓,各界尤其期待早日破解成渝中部“塌陷”難題。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來,四川立足區域經濟板塊特徵和省情實際,支持綿陽發揮科技城優勢建設川北省域經濟副中心、宜賓—瀘州組團建設川南省域經濟副中心、南充—達州組團培育川東北省域經濟副中心,設立4個省級新區,拿出真金白銀支持革命老區、脫貧地區、民族地區、盆周山區,推動“五區共興”取得積極進展。
面對羣衆新期待,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七次會議座談會的覈心議題之一,正是“壯大成渝主軸、挺起中部脊樑”,明確把成渝中部作為雙城經濟圈互動合作的主戰場,在全方位互聯互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協同創新能力等方面同向發力,全面提升區域發展能級。
此前落地的10個毗鄰地區合作平臺,如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瀘(州)永(川)江(津)融合發展示範區、合(川)廣(安)長(壽)協同發展示範區等,則成為“以點帶面”促進成渝中部崛起的“主陣地”。
今年3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推動川渝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總體方案》,明確打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模範、統籌發展制度創新先行區、全國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川渝東北地區重要增長極的戰畧定位。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域實體化運行的共建新區——川渝高竹新區,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以“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的優勢,吸引196戶企業落地,並打通跨省域辦稅服務“最後一公里”。
事必有法,然後可成。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過程,就是以良計良策破解難題的過程,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過程。
川渝兩地山脈相連、水系同源,河流相通、生態相依,“坐鎮”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最後一道關口。銅缽河,長江四級支流,發源於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原白壩鄉,經大竹縣觀音鎮流入重慶市梁平區,又經梁平區七星鎮等地再次回到大竹縣,於川渝地界間曲折往復,是兩地水系較複雜的河流之一。近年來,銅缽河從部分河道垃圾成堆、臭氣熏天、常年水質劣Ⅴ類,到水清岸綠、景色宜人,發生有目共睹的巨大變化。這得益於兩省市打破區域壁壘,持續推進生態共建共保、聯防聯控,以能釀出美酒的標準,想方設法保護好長江上游水質,造福長江中下游和整個流域。
抓好一條條小支流,共保水安全、共濟水資源、共建水生態、共治水環境、共潤水文化,才有一江碧水永續東流。不僅如此,兩省市人大還就嘉陵江等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開展協同立法,為共護江河長清提供法律依據。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只是生態,川渝兩省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增加優質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跨省(市)公車越開越多,養老保險關係轉移“零跑路”或就近“一次辦”,异地就醫直接結算“動態全覆蓋”,50多家公共圖書館“通借通還”,291家醫療機構年底前互認檢查檢驗結果……
晚上7時,從成都東站乘坐“復興號”動車組前往重慶,一個小時後抵達沙坪壩站,趕至洪崖洞景區時,夜景燈火正璀璨;早上8時從重慶啟程到成都,看大熊猫、逛寬窄巷子,行程輕鬆愜意——這是今年暑期,成渝“雙城遊”中平凡的一天。成渝日均開行動車組101對,高峰時段三五分鐘就有一趟列車開行。每天,有超過9萬人次旅客搭乘高鐵穿行於成渝之間。
看得見、摸得著、能受益、可參與,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時時發生著可感可知的變化,彙聚起巴蜀兒女乘勢而上把國家戰畧勢能進一步轉化為發展實效的磅礴力量。(記者張守帥王眉靈)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