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借鑒和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全域提升全省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取得新成效,連日來,我省蘇南、蘇中、蘇北片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現場推進會相繼召開。現時,蘇南、蘇中、蘇北片區農村人居環境如何?各有何特色?對標“千萬工程”,下一步將如何提升?
强基礎惠民生,架好農村四梁八柱
盛夏時節,走進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園池村,綠樹成蔭、荷花盛放,而串聯各個景點的農村路整潔通暢,變成了村民們的致富路。
“我們村道路42.6公里,不僅全部實現硬化、亮化、綠化,還依託6.8公里的環村‘四好農村路’,以線串點,將荷塘月色、楊天農業科技、驍樂農場等極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基地串珠成鏈,帶動本村及周邊200多名村民常態化就業,每年增加村民務工收入500多萬元。”平園池村黨總支書記劉煒建介紹。
鄉村振興成色如何,人居環境直接關係到百姓幸福感、獲得感。近年來,我省通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十四五”整治提升行動等,推動農村環境面貌發生顯著改變,湧現出一批鳥語花香、環境優美的宜居村莊。蘇南、蘇中、蘇北地區因地制宜,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中國式農村現代化之路。
蘇中地區處於上海經濟圈和南京都市圈雙重輻射區,綜合交通網絡發達。今年以來,蘇中地區以“路”為網,大力推進村莊垃圾清理專項行動,集中力量整治沿鐵路線、沿河道、沿鄉村公路的散落垃圾,常態化組織開展道路沿線周邊農田林網、河湖水系、村莊公共區域積存垃圾綜合治理,塑造乾淨整潔通暢區域形象。
泰州市在農村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等方面積極探索,率先製定市級地方標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規範》,創新設立發佈“泰州市農村人居環境美麗指數”。儀征市以農村地區主幹道沿線、主河道兩岸、國省道出入口為重點,緊盯各類暴露垃圾、殘垣斷壁和破敗房屋等“髒亂差”問題,推動全域村莊環境更加乾淨整齊、清潔清爽。
放眼蘇北,徐州、宿遷、淮安等地把鄉村公共空間治理作為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牽引抓手,推動環境整治向資源整合延伸。“我們以過渡安置、貨幣安置、五保宅基地依法收回等模式,共計盤活宅基地75畝,收回公共空間180畝,為保護傳統村落、提升村莊環境、發展產業留足空間。”新沂市棋盤鎮王徐村黨支部書記王超說。
徐州市全面推廣“圖碼管控”經驗,打造“鄉村公共空間治理2.0版”,實施鎮區空間、村莊空間、路網空間、農田空間、水體空間、集體資源資產等“五空間一資源”治理,2022年回收集體資源資產10萬畝、回收利用率超過90%,把騰退空間優先用於彌補基礎設施欠帳,新建村內道路1000公里、農村居民臨近通達率超95%。
說到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蘇南地區在農村改廁、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方面總體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22年底,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四市已實現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南京市和蘇州市均達100%、無錫市達97%,蘇南地區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鄉鎮(街道)達245個。
重管護促長效,推動環境常治長清
在南京市棲霞區龍潭街道馬渡村,只見整治過的生態河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我們在河道治理的基礎上推行魚水共養生態管護模式,由村民‘分包’河道,放養魚苗、捕撈水草,齊心協力把家門口的水管好。”馬渡村黨總支書記吳春林介紹,“魚水共養”解决了河道水草蔓延頑疾,“民治民享”充分激發了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水清了,魚肥了,該村不僅每年能節約12萬元的水草打撈成本,還有價值約18萬元的成魚可以讓每戶村民領福利。
三分建、七分管。常治長清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全面要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越深入,越需要建立健全常態化長效化的工作機制。江蘇省級財政每年按每個村8萬元對村莊環境管護進行補助,指導各地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管護內容清單化、管護隊伍專職化、管護資金硬性化——
鹽城市亭湖區採用委託運營模式開展社會化治理,將全區5個鎮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的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全部委託交由專業公司運行維護管理,專業化運維管理比例達到100%,確保各汙水處理網站的正常運營和污水達標排放。
泗陽縣各村幹部入戶講解已改戶廁使用方法並張貼管護制度牌,設立服務電話公開到戶,並將戶廁管護納入村莊“積分制”管理,定期開展積分兌換獎品。健全日常巡檢、設備維修、糞污清掏、公廁管護等制度,建立維修管護隊伍,設定公益性崗位,每個村配備專兼職管理員1—2名,實行動態檢測機制,做到建好一個、管好一個、用好一個。
揚中市率先探索農村垃圾收運、河道保潔、綠化管護、道路管養、生活汙水處理設施運行、村容村貌“三亂”整治、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維護、文體活動設施管護等八個方面村級公共服務“八位一體”長效管護機制,構建多元化參與模式。各村社製定黨員人居環境整治考評細則,通過黨小組聯組、黨員聯戶,以“清單化”的形式明確黨員和掛鉤家庭的義務,團結帶動羣衆對公共區域、環境“死角”開展集中整治。
展特色傳文化,留住鄉愁各美其美
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因費孝通先生以該村為樣本所調研著作的《江村經濟》而聞名於世。近年來,開弦弓村將原本廢舊的民房、學校改造成江村文化禮堂、文化小書齋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江村之治”,讓費孝通先生筆下的“美美江村”展現現實模樣。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市農業農村局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處處長張强介紹,蘇州市立足傳統水鄉格局保護,突出鄉村特色風貌營造,從“點”上出彩,到“線”上串聯,再到“片”上共進,將江南水鄉風貌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從分類分級村莊打造起步,建立‘一湖一策’‘一山一策’保護機制,累計建成省級生態宜居美麗示範村75個、特色田園鄉村71個、市級特色精品鄉村92個、特色康居鄉村4100個。”張强說,現時,蘇州市創建省級生態宜居美麗示範鎮村、特色田園鄉村數量均居江蘇省首位。
鄉村之美,美在特色、貴在特色、難在特色。作為“魚米之鄉”,江蘇農耕歷史源遠流長。為更好地留住鄉愁記憶,江蘇在村落保護、農耕資源開發、農耕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積極探索。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於加强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意見》,加强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江蘇省級財政設立100萬元農業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用於全省農業文化遺產的進一步挖掘、保護和利用工作。
發達的水運優勢造就了蘇中地區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啟東沙地圩田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1年,啟東市選取海複鎮搬場村作為圩田農業系統覈心保護區域進行修復與保護。啟東市對搬場村窕、埭、排、區四級地塊,民溝、橫河、豎溝三級水系,埭路、徑路二級道路,以及房前屋後進行了整治修復,將搬場村建成了“露天博物館”,集中展示傳統沙地圩田的特色風貌。搬場村還選擇廢棄民居建設了啟東農耕文化館、種質資源館、民俗館、傳統農具館、墾牧文化館等展館,展示啟東特有的農耕文化、墾牧文化、民俗文化和種質資源。
鄉村建設過程中必須加强古鎮、古村落保護,要在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下,對傳統建築、歷史遺存進行保護與修繕。對此,高淳區固城街道花山村黨總支書記何臘保深有體會,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過程中,明清老宅建成了“蔣山書舍”,保賢局、聖德戲樓、何氏宗祠等古建築重煥光彩,馬家壟小學遺址變成了“馬家壟1953”村民文化閱覽室。“我們這裡是南京保護得最好的古村落之一,也是田園水鄉網紅打卡地,歡迎大家前來欣賞田園風光、探究田園建築、體驗田園生活。”何臘保說。
“我們將立足實際、對標補差、全面提升,用好用活‘千萬工程’經驗,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加快建設具有江蘇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省農業農村廳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處處長孟德富表示,我省有近1.4萬個行政村,村莊類別不同、基礎各异,發展定位也不同。“我們將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鄉村建設,分類梯次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檔陞級。通過示範先行,有效探索集成一批蘇南、蘇中、蘇北具有代表性、可借鑒的鄉村建設模式,不斷提高人居環境舒適度,積極拓展鄉村內涵,努力使鄉村成為人們更嚮往之地。”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