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發揮環境資源優勢與自貿港政策優勢,積極推動藍碳事業發展——
著眼藍海挖掘碳庫寶藏
海南日報記者周曉夢實習生閆芮
“碳”也分顏色。
碳達峰、碳中和備受關注,以顏色來冠名的“綠碳”和“藍碳”,正進入越來越多人的視野。近年來,海南加强藍碳研究,進一步探索、挖掘、發揮好海南“碳庫”潜力,爭當“雙碳”工作優等生,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展現海南亮色。
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海南日報記者李天平攝
A 海洋是一座儲存碳的大寶庫
呼、吸,機體與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無時無刻不在發生。
大自然中同樣存在這樣的交換迴圈。通過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它們保留了“碳”而釋放出“氧”,這便是如今廣為人知的“綠碳”。
然而,還有一種重要的碳匯相對陌生,即“藍碳”——廣義上的藍碳,指通過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人類活動排放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並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活動和機制的總稱。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儲存了地球上的93%二氧化碳,碳存儲量是陸地碳庫的20倍,大氣碳庫的50倍,且儲碳週期可達數千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陽解釋。
換言之,海洋也是一座吸收碳、儲存碳的“大寶庫”。
“大力發展藍碳事業,不僅有助於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還能成為我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抓手。”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周學雙指出,在我國大力推進海洋戰畧和“雙碳”目標的背景下,藍碳的作用和意義愈發凸顯。
那麼,發展藍碳,海南優勢何在?
作為海洋大省,海南藍碳生態系統儲碳能力强、增匯潜力巨大,濱海濕地、漁業碳匯潜力都非常可觀。
統計資料或許更具說服力——海南擁有我國植物種類最豐富、群落結構最完整的紅樹林生態系統,我國天然分佈的37種紅樹植物在海南均有分佈,具有典型的熱帶性、古老性、多樣性和珍稀性;珊瑚礁和海草床分佈面積全國最大,占比分別為95%和64%。
“海南擁有豐富的濱海生態系統種類,藍碳資源豐富、資源稟賦優异。另外海南海域面積廣闊,漁業碳匯和微生物碳匯開發意義很大。”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邢巧說。
放在更寬視野下看,海南發展藍碳,不僅可以充分挖掘海洋資源優勢,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還能與海南自貿港政策相結合,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海南貢獻。“發展藍碳事業,海南有資源優勢、地緣優勢、政策優勢、時機優勢。”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林光輝認為。
减碳“利器”、有發展優勢,走上藍碳之路成為海南的必然選擇。
在2019年印發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中,就明確提出“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調查研究海南省藍碳生態系統的分佈狀況以及增匯的路徑和潜力,在部分區域開展不同類型的碳匯試點。保護修復現有的藍碳生態系統”。
從不同角度看,海南發展藍碳具有意義和迫切性。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社會學室主任陽平堅指出,海南應該更好發揮地緣和自貿港政策優勢,並爭取開展相關的專項或項目,探索構建符合自貿港建設需要和國際交易規則的海洋碳匯交易模式、標準體系,讓未來海南藍碳發展影響力和地位與現有資源相匹配。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紅樹林鬱鬱蔥蔥。海南日報記者李天平攝
B 從零開始海南一步步開發藍海
“碳”索的道路,在前進步伐中變得愈加清晰可見。
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立成記得這樣一個日子。“去年2月23日,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藍碳中心)正式揭牌,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加掛了藍碳中心的牌子,這對我們而言,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他說。
藍碳中心的設立,承擔著開展藍碳科學技術及政策研究,推進藍碳相關試點示範,推動藍碳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任務。
“藍碳中心揭牌後,我們有多項具體工作同步展開,包括進行基礎性研究,摸清藍碳‘家底’,搭建研究平臺和網絡;開展試點示範專案,推動海洋生態環境系統的保護和藍碳開發;計量方法、監測方法的建設集成等等。”王立成介紹。
實際上,面對藍碳這一新領域,很多工作是從零開始一點點做出來的。
在儋州新盈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內,有兩座鐵塔,一座15米高,另一座8米高,分別位於該公園內的天然林區和人工修復區。“這是碳通量塔,是開展紅樹林溫室氣體通量觀測的重要設備。這是我們安裝的第一批塔,從選址、安裝,到調試、監測都是逐步摸索出來的。”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淑果和同事們,為安裝這兩座碳通量塔,今年春節期間沒放假,趕時間、趕進度最終完成安裝工作。
藍碳,重點在一個“藍”字。從海洋中固碳,並不是一件易事。
2022年7月30日,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海洋負排放示範基地”揭牌儀式在三亞舉行,這一基地將對海洋負排放增匯等關鍵技術開展基礎研究。
“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畫,是由中國科學家焦念志院士領銜發起的全球行動。我們與海南有關組織合作在三亞海棠灣設立的‘海洋負排放示範基地’,是該計畫具體工作的一部分,對實現碳中和願景和創建應對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山東大學海洋研究院教授劉紀化介紹,大科學計畫通過化學碳泵、生物碳泵、微型生物碳泵三個泵聯合找到一個邊界條件,實現長期儲碳最大化效率,這是十分重要的理論創新。
在日前發佈的《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2022年度報告》中,一組關於基礎科學研究的統計資料顯示,該中心共計調查145個沉積柱和363個植被樣方,摸清海南島紅樹林的分佈範圍、群落特徵和碳儲量情况。
碳儲量如何?據統計,海南原生紅樹林生態系統碳密度在89.20~431.98百萬克碳/公頃之間,平均239.12百萬克碳/公頃;海南島紅樹林生態系統碳儲量1.69×106百萬克碳/公頃。
完善發展藍碳的制度體系、科研能力建設、進行試點示範、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和公共政策研究……在海南,與藍碳有關的多項工作齊頭並進,藍碳生態產品交易也實現零的突破。
去年5月31日,海南首個藍碳生態產品交易完成簽約,交易碳匯量3000餘噸,交易額30餘萬元。
此次交易的藍碳生態產品,來自海口市三江農場公司的紅樹林修復項目,由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實施,買方則是紫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據預計,該項目在未來40年可產生9萬餘噸碳匯量,此次納入交易的是該項目近5年的碳匯量。
“我們所購買的碳匯量,將用於中和企業在辦公等活動中產生的碳排放。”紫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丘偉東說。
今年4月,第三届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口舉辦期間,這片紅樹林以獨特的管道“遠程參會”。
“消博會用於抵消碳排放的藍色碳匯,正是來自萬寧小海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碳匯量共220噸。”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與科技財務處處長張靜介紹。
這220噸的碳匯,由中國石油南方石油勘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南方勘探公司)向萬寧市政府主動購買,捐贈給消博會主辦方。
“‘買碳’助力實現大型活動碳中和,既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也與我們發展理念相符合,我們正通過綠色生產、清潔能源替代、新能源轉型等多項舉措,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探索新路徑。”南方勘探公司總經理助理婁序光解釋。
此前,萬寧小海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項目按照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編制的全省首個碳普惠方法學——《海南紅樹林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進行開發,這也是全省首個通過備案的碳普惠項目。
文昌市淇水灣旅遊度假綜合體屋頂鋪滿光伏板。海南日報記者武威攝
C 推進藍碳領域國際化的“第一聲”
碳减排、碳交易都是手段,最終目的在於更好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林光輝贊同這一觀點。這位長期從事紅樹林濕地生態學和濱海藍碳研究的清華大學教授,如今多了一個新身份——擔任藍碳中心的首席科學家。
“藍碳中心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想做成一個國際化平臺。我們希望開展各種管道的合作,比如一起申請合作項目,包括跨區域間的合作等等。”近期,林光輝在海南待的時間越來越多。
因為藍碳,如今來海南的國內外專家,也越來越多。
不久前,藍碳國際科學委員會共同主席史蒂芬·克魯克斯就從美國專程飛到海南,來參加6月28日在海口舉行的濱海藍碳科學與應用國際會議。會後他直言,“坐20多個小時的飛機過來,不虛此行!”
這場為期3天的會議,是藍碳中心舉辦的第一次國際會議,也是海南推進藍碳領域國際化的“第一聲”。
除學術交流之外,此次會議還安排實地考察、合作洽談等環節,在濱海藍碳相關問題聯合研究、促進資料共用和加强觀測聯盟合作等方面推動開展多種形式商談,期待促成合作項目落地。
秉承開放包容合作精神、充滿誠意和“國際範兒”的會議,讓不少參會嘉賓對海南有著新期待和新認識。
“在合作網絡中任一機构都是重要的變革力量,現時我們已經和全球60多個機构合作,通過這次交流,我們研究中心和海南可以雙向發力,謀求多領域的合作。”印尼國際林業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丹尼爾·穆爾迪亞索說。
“紅樹林的最初生長區域在哪裡?現在你們還放養魚苗嗎?淤泥清理後如何處置……”6月29日,在瓊海沙美內海濕地考察時,史蒂芬·克魯克斯近距離走入海南紅樹林,一整天的走訪下來,他對當地紅樹林保護修復、村民生計等問題尤為關注。
“我們在舊金山海灣做過的紅樹林案例證明,生態功能恢復和實現經濟效益可以兼顧。”史蒂芬·克魯克斯提到,開展藍碳項目,要分清有利因素和限制性因素,建立模型和評估標準開展相應監測,明確可落地操作的目標,並確保以規劃性和系統性思維執行。
一場國際會議,是一方拓寬國內外“朋友圈”和影響力的舞臺,也是一次集思廣益的寶貴時機。
“未來是屬於年輕一代的,海南發展藍碳事業,要加强年輕一代科學家的培養,强化藍碳研究能力。”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尼爾·聖蒂蘭指出。
李陽院士建議,海南要提升省內藍碳交易活躍度,推進藍碳項目建設;統籌佈局海洋碳匯國際標準製定,引領國際海洋碳匯標準化工作;不斷利用海南自貿港政策,擴大國際影響力,吸引國際藍碳項目合作。
邢巧提到,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將通過創建藍碳國際交流品牌,擴大藍碳研究領域國際“朋友圈”,科學交流;舉辦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項目合作;探索與東盟地區開展藍碳示範項目合作等舉措,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藍碳一流合作平臺。
未來,海南在藍碳發展道路上也定下新的目標——
將以久久為功、善作善成的態度,積極服務國家“雙碳”戰畧,深入探索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孕育發展藍碳新興產業,爭創藍碳經濟高品質發展全國模範,努力把資源、政策、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努力打造在國際上展示中國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靚麗名片。
(本報海口7月12日訊)
在消博會上展出的由再生塑膠製成的文具。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攝
海南儲碳情况
海南擁有我國植物種類最豐富、群落結構最完整的紅樹林生態系統
我國天然分佈的37種紅樹植物
在海南均有分佈
珊瑚礁和海草床分佈面積全國最大
占比分別為95%和64%
碳儲量
海南原生紅樹林
生態系統碳密度
89.20~431.98
百萬克碳/公頃之間
平均239.12
百萬克碳/公頃
海南島紅樹林生態
系統碳儲量
1.69×106
百萬克碳/公頃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