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藍色星球上這片淨土——稻城縣亞丁村保護恢復蹲點調研記(一)

四川 51℃ 0
摘要:這是一片神秘而迷人的高山腹地,也是古老鄉愁的棲息之所——亞丁村,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南部、著名的稻城亞丁景區內,景區也因其而得名。


正在進行保護恢復的亞丁村全貌。洛絨尼瑪攝


工人進行修復工作。朱文博 攝

這是一片神秘而迷人的高山腹地,也是古老鄉愁的棲息之所——亞丁村,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南部、著名的稻城亞丁景區內,景區也因其而得名。

2014年11月,亞丁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9年10月,亞丁村入選第二批四川最美古鎮古村落名單;

2022年1月,亞丁村被評定為2021年度四川省鄉村振興示範村;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亞丁村為第四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為保護利用好傳統村落、發展全域旅遊、助力鄉村振興,2023年4月,亞丁村保護恢復項目正式開工。以此為起點,亞丁村又有了新的目標——打造世界級文旅新地標。

亞丁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地理位置優越。保護利用亞丁村,不僅是一條富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也是傳承華夏文明基因密碼的題中之意。古村落的保護和利用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在具體的施工場景中,既要保證項目進展,又要兼顧居民生活;既要守正創新,又要守護傳統。亞丁村保護恢復項目如何統籌?怎麼兼顧?帶著這些疑問,四川日報·川觀新聞亞丁村保護恢復暨高原地區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調研組將持續關注亞丁村保護恢復項目行程。

5月中旬和6月底,亞丁村保護恢復還在進行中,調研組兩次來到這裡蹲點,重點關注文化修復、生態修復、交通修復三方面。

1文化修復

既守好“形”,又鑄牢“魂”

調研組驅車從稻城縣香格里拉鎮出發,奔著亞丁村而去,在川西高原的大山間穿行,一路從海拔2900米抬升到3900米。6月底的高原已進入夏季,高山杜鵑成片開放在路旁叢林山地間,迎著忽而的陽光、忽而的雨霧。轉過可以眺望仙乃日雪山的觀景台,樹掛開始成片出現。快進入景區腹地之前,一座山間臺地躍然眼前,幾十座“黑藏房”散落其間,在群山包裹中宛如天成——亞丁村到了。

不過,調研組看到的“黑藏房”還裹著脚手架和防護網。這段時間,亞丁村的保護恢復項目還處在攻堅階段,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建築風貌恢復。

因“黑眉黑框”而著名的“黑藏房”是亞丁村極富特色的建築,也是亞丁文化的“有形”載體之一。但在過去缺少保護意識的開發中,一些建築失去原本的風貌。要還原亞丁“本色”,對這些傳統建築的恢復是關鍵。

如何“修舊如舊”?在中建八局亞丁村專案負責人王桂乾看來,細節是關鍵。“以前我們做的項目都是比較宏大的工程,相比之下,亞丁村這個項目更像一個需要精雕細琢的手藝活,要還原傳統村落的‘肌理’,很多功夫都藏在細節裏。”

走進亞丁村,這樣的細節處處可見。“左手邊這棟房子就是恢復之後的,我們將原本‘條石’拼接的外牆拆除了,用‘片石’來代替。”順著王桂乾手指的方向看去,由無數形狀不規則的片石鑲嵌而成的外牆錯落有致,而另一邊未改造的外牆,仿磚的“條石”則顯得呆板了很多。

“最早村民們在修建房屋的時候都是就地取材,在地處高山峽谷的亞丁,片石是最容易獲取的石材,用片石砌牆更符合傳統建築風貌。”王桂乾說。

不僅僅是建材上的“返璞歸真”,為了“修舊如舊”,項目部特地聘請當地的石砌藏房工匠,採用傳統工藝對外牆進行改造,“牆體上這些大小、長短不一的片石都是天然形狀,砌築過程中,片石之間形成‘品’字形結構,空隙用碎石填實,每砌完一層塗抹黏土,不留一點空隙。”石砌藏房工匠塔興告訴調研組,在修築過程中,自己不需要圖紙,全憑經驗和“手感”。

來到亞丁村中心,在一棟“黑藏房”的第三層,工人們正在施工。“你們看,旁邊這棟房子就是傳統樣式,是一戶一幢、二樓一底的結構,第三層中間會有一個露臺,呈‘凹’字形,但過去出租房屋的村民和民宿老闆為了多建幾間客房,在第三層的露臺加蓋了房間。”王桂乾指著一旁的建築說,“現在我們整體打造後,會還原這個露臺。”

實際上,被還原的不僅是建築結構——“在原本的功能中,三層藏房的底層一般用於圈養牲畜,第二層為住房和灶房,第三層的露臺是一個青稞曬臺,村民們會在這裡晾曬青稞,堆放農具飼草等。”在亞丁村駐村第一書記周童春看來,保留原有的功能性結構,是活態傳承農耕文明的一種管道。

建築細節的還原,讓亞丁文化得到“有形”的恢復,但要留住“無形”的文化,還有一個關鍵要素——人。

周童春告訴調研組,亞丁村現有的32家民宿中,僅有一家為本地村民經營,其餘全部是外地商戶。村民們將房屋租給外地商人後,大多選擇外出打工,或以采挖松茸蟲草為生,人口流失嚴重,村民對村裡公共事務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也都不高。

人,是傳承文明的載體,沒有了原住居民的古村落,縱使滿眼修舊如舊的古建築,也將成為“文化空心”的“假古村”。

如何留住本地人口?如何還原農耕場景?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亞丁村引入“物業制度”,成立村級物業公司。“我們物業公司的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和員工都是本地人。”周童春告訴調研組,成立物業公司,不僅能適應新的業態場景,讓改造後的亞丁村管理更規範,也能為本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調動村民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熱情,讓大家找回“主人翁”意識。

以物業公司為依託,亞丁村開展了各類培訓,為村民“賦能”。“我們開設了民族歌舞演藝技能培訓班,編排了突出本地特色、傳統文化、民族風格的11個節目,讓亞丁村擁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產業,還有導遊培訓班、旅遊客房服務培訓班、廚師技能培訓班、電工培訓班等。以後遊客到了我們村,看到的是老建築,接觸到的是本地人,聽到的是本地口音,這才是一個原原本本的亞丁村。”展望未來,周童春滿是憧憬。

此外,為了讓耕地一分一寸都不浪費,保護傳統農耕文化,村裡的209畝土地也將被重新利用,“按照設計,我們會恢復農田的基本面貌,配上木質的晾曬架,還有機耕道,遊客可以走進去拍照,青稞收割了就喂景區裏的動物。”周童春說。

2生態修復

既要原生態,也要現代化

90年前,作家詹姆斯·希爾頓以洛克穿越稻城亞丁的探險經歷為背景,創作了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書中,藏族民居屋內是中央供暖系統和現代化的衛生設施,而窗外是“散發著冰藍色光芒”的雪山。

是主張原生態還是現代性,亞丁村保護修復項目的答案是全都要,讓小說描述的夢想照進現實。

調研組從稻城機場前往亞丁村的途中,觀察到路旁植被以灌叢和草甸為主,而進入亞丁景區之後,則陡然換成紅杉、雲杉為主的森林。根據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員、生態學家印開蒲的研究,亞丁周圍的雪山因太陽輻射强烈,增高了低層氣流和地面的溫度,形成了獨有的“熱島效應”。

為了保護好這份自然饋贈,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亞丁村保護恢復項目總設計師劉藝告訴調研組:“亞丁村原本有條小水溪,但修人工水渠之後就失去了自然水岸,我們這次在恢復生態本底的時候,將這條溪流兩岸重新生態化,溪流從山谷流入,在村落間穿行。”

現場施工也力求守護好耕地和一草一木。王桂乾要求同事們“上班過安檢”“施工純手辦”。“亞丁村是半農半耕的村子,牛羊的糞便在太乾燥的前提下,經太陽直射可能就自燃了。”王桂乾告訴調研組,部分工作上班要安檢,先用探測儀測試身上的打火機和香烟,確保火源不進山。同時,像工地水管線等需要在林區工作的項目,則是用鋤頭純手工挖出來的。

原生態的自然風光有了,但現代化的人居環境卻成了難題。“剛一開工就遇到大困難,天天可能因為挖斷水管或電纜,導致停水停電。”王桂乾告訴調研組,原來亞丁村的管網建設無圖紙、無規劃,也沒有村民知道位置。同樣的難題也折磨過周童春,他回憶道:“上次為了找出停水的點比特,硬是花了四五天時間,一段一段地分析下來後才發現,堵住水管的是一隻大青蛙。”

為此,項目部從成都調來6輛水車和部分發電機,確保工地和民居用水用電。同時,重新規劃亞丁村的管網建設。

正因如此,調研組蹲點的6月底這段時間,亞丁村保護恢復項目正在經歷“最痛苦”的工期:因為埋設集中供氧和供暖的管線,道路開挖,一遇下雨滿是泥濘,甚至不如5月第一次來亞丁時看到的那麼平順,以至於一度懷疑亞丁村保護恢復項目能否如期完成。

項目總工喬興國給調研組吃了一顆“定心丸”:“預計7月底前,鋪設後的路就會完成硬化,順利通行。”現時,村內的供水、污水、供氧、電力等首長網已完成鋪設。之後,汙水處理量將由每天40立方米調整至200立方米,能滿足2000人生活所需。供氧工程將採用彌散供氧管道,為博物館等公共設施提供集中供氧,同時設定50個分佈式供氧終端,為每一家有需要的民居預留介面。

在亞丁村經營著兩棟民宿的尹慶華,還有一個身份是資深攝影師“雲南老尹”。說起為啥會第一個響應亞丁村保護恢復項目,他表示,相信這次改造之後,基礎設施到位了,民宿能走上高端路線,也會讓客人覺得這裡物有所值。他清晰地記得,“看得見雪山、星空、銀河的房間,最貴的時候四五千元一晚也一房難求。”

3交通修復

既保施工,又保旅遊,還保生活

“倒數計時71天!”在中建八局亞丁村保護恢復項目板房的門口,立有一塊工程倒數計時的電子屏,時刻提醒項目組成員。

進度,是外界最關心的。今年10月,全村重新開放,這是亞丁村的承諾。

承諾會不會打折扣,主要影響因素是交通。王桂乾告訴調研組:“從香格里拉鎮到亞丁村只有一條環山公路,每天必須保證施工進場,還要保證旅遊大巴通過,以及亞丁村民、旅客的正常生活。”

王桂乾說的這條路叫仁亞路,1999年建成通車,全長34公里,由稻城縣貢嶺片區四鄉羣衆齊心協力,投工投勞數萬個工日,僅僅30天就全線打通。2000年,該條道路再次改造陞級為山嶺重丘區三級公路。

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出這條路對施工的影響:一趟水泥罐車需要2.5小時才能從山下的商混站到亞丁村,組織時間內的運送總量比在其他地方低一半,而一旦開始澆築,混凝土供應就不能中斷。

如何破解難題?關鍵字是“四上”:線上、路上、車上和工地上。

線上成立協調專班,統籌亞丁景區管委會、四川路橋、中建八局和村委會的車輛協調工作。“混凝土澆築之前,我們會提前把時間段和車牌號報過去,山下的路卡負責人見到就會直接放行。”周童春告訴調研組。

仁亞路上,則由四川路橋負責路基防護和瀝青混凝土的鋪築。現場負責人譚小冬告訴調研組:“現時我們採用晚上全幅鋪築、白天半幅鋪築的工作機制,在施工點設定保通人員,保證交通暢通。”

運輸車上,則採用一種管凝劑,它的作用是防止混凝土在路上發生凝結硬化,確保到了現場仍能保證資料活性和整體質量。

工地上,因地制宜地採用了分段施工和工廠生產、現場拼接的流程設計。“我們的筏板基礎一共占地面積1900多平方米,現場劃了4個施工段,這樣就可以保證連續澆築。”喬興國指著香巴拉文化博物館的施工現場告訴調研組,現場的鋼管柱等成型產品,都是在工廠制造完成後拿到現場進行拼裝。

“嫁人不嫁亞丁人!”這是調研組在採訪中多次聽到當地人說起的之前的口頭語。以前,亞丁村是稻城最偏遠的村落之一,沒有人想嫁到這裡來。隨著交通改善和旅遊發展,到訪亞丁村的遊客越來越多。眼看交通修復不影響旅遊,34歲的景區觀光車司機桑村在考取C1駕駛證後,又相繼考取B證和A證。“我準備‘換車’了,從景區觀光車換為旅遊大巴車,爭取今年10月村子重新開放後就上崗。”桑村對此充滿期待。

喬興國也充滿期待:“等亞丁村項目完成後,我要專門買一張景區門票,讓自己真正當一回遊客去感受亞丁。”

充滿期待的還有老尹、王桂乾、周童春他們。(四川日報·川觀新聞亞丁村保護恢復暨高原地區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調研組 鐘莉李淼遊飛張劍寧蕖湯晨朱文博李志强洛絨尼瑪楊孟雙 執筆張劍寧蕖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