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探索非遺活化利用注入滿滿能量和生命力

江苏 59℃ 0
摘要:一架繡棚,十指春風,千載蘇繡織就新時代的錦繡畫卷;“水磨行腔”邂逅古老園林,百年昆曲煥發新生……如今在江蘇,越來越多的非遺通過連接流行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在景區,非遺與人們“不期而遇”,成為獨具一格的新時尚;鄉村非遺工坊,傳統技藝重煥生機,構成“水韻江蘇”的獨特風景;眾多非遺創意基地,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非遺注入滿滿的能量和生命力。

一架繡棚,十指春風,千載蘇繡織就新時代的錦繡畫卷;“水磨行腔”邂逅古老園林,百年昆曲煥發新生……

如今在江蘇,越來越多的非遺通過連接流行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在景區,非遺與人們“不期而遇”,成為獨具一格的新時尚;鄉村非遺工坊,傳統技藝重煥生機,構成“水韻江蘇”的獨特風景;眾多非遺創意基地,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非遺注入滿滿的能量和生命力。

江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重要訓示精神,不斷提高保護傳承力度,著力推動非遺與現代生活、文旅產業、創意傳播相融相生,讓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在新時代綻放迷人風采。

融入時代走進現代首倡“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

江蘇擁有豐富燦爛的非遺資源,現有非遺資源項目2.9萬多個,其中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11個、國家級非遺項目162個,入選數量居全國之首。融入時代、走進現代,古老的非遺以青春靈動的身影,成為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滋養人們的日常生活。

距今2500多年的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巧妙融入昆曲、評彈、緙絲、宋錦、蘇繡等30多個非遺項目,匠心呈現雅致文秀的“千年江南”;漫步南京熙南裏歷史文化休閒街區,賞白局聲韻,觀秦淮燈彩,逛非遺夜市,沉醉於歷史感和烟火氣兼具的古城“肌理”……2021年,江蘇首倡“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的創新理念,在保護、傳承、弘揚非遺資源的基礎上,突破時間、空間、形式限制,在景區吃、住、行、遊、購、娛各環節,植入形式多樣的非遺展陳、展示、展演及體驗活動。擁有眾多“老字型大小”非遺的江蘇景區,紛紛成為網紅打卡地。

如果說,“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展現了一個個獨具特色的非遺“點”,那麼非遺旅遊線路則是一條條充滿體驗感的非遺“線”。今年6月,20條“水韻江蘇”非遺精品旅遊路線正式發佈,將全省的非遺資源“串珠成鏈”“連點成線”,變景區遊為人文深度遊、互動體驗遊。

在南京,“六朝深處”非遺研學遊,以夫子廟為軸線、秦淮·非遺館為覈心,涵蓋夫子廟覈心區、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以及昆曲、古琴藝術等20項非遺代表項目,串聯景區內眾多非遺展示館、傳習基地以及眾多非遺美食,帶領遊客走進歷史文化深處。

在揚州,人們可觀盆景、玉雕、漆器等地方非遺之“藝”,聞謝馥春脂粉製作之“香”,品廣陵琴派、清曲之“音”,嘗淮揚菜、富春茶點等非遺之“味”。

在淮安,從“南船北馬舍舟登入”石碑處開啟非遺之旅,進入清江浦記憶館、戲曲館、名人館、清江浦樓等非遺展館,一睹漕運百年繁華……

江蘇各地的古城、古鎮、古街巷、古村落裏,非遺展示、演藝、文創、美食等琳琅滿目;觀賞走讀、互動體驗等新形式新場景,讓非遺旅遊成為觸手能及、可知可感的日常體驗。

如何聚人氣、接地氣?連續舉辦4年的非遺購物節,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發放消費券、自助交易、聯合促銷等管道,創新文化消費場景,讓非遺全方位融入當下生活。

今年6月10日,在東台西溪文化景區舉辦的“水韻江蘇·非遺購物節”,以非遺工坊、老字型大小為重點,邀請86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共3892件非遺作品參展。購物節線上平臺與抖音、淘寶、京東等電商合作,開設非遺店鋪,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走進直播間介紹非遺產品,講述非遺故事,創新非遺消費場景。

亘古亘今日新月异非遺工坊點燃鄉村振興“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這為非遺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江蘇依託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統手工藝建設非遺工坊,推動非遺融入鄉村振興戰畧。

作為南通紮染技藝的保護組織,海安錦華服飾有限公司入選海安市首批非遺工坊。一針一線、一起一落,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紮染與時尚現代文化翩然相遇。“過去,紮染的原料只能使用棉布和絲綢,產品通常是藍白兩色。我們創新技藝,讓紮染可以用在化纖、皮革等各種面料上,使用各種顏色進行創作和生產,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不斷融入現代觀念。”非遺傳承人焦會茸說。

有人氣才有活力,非遺工坊為鄉村發展凝聚人氣。自從鎮江手推繡非遺工坊坐落丹陽市皇塘鎮後,原本散落各地的手推繡非遺愛好者便有了一個相聚、學習、交流的平臺,更有眾多遊客慕名而來,欣賞、購買技藝精湛的刺繡佳作,跟隨傳承人現場體驗手推繡。今年,50歲的非遺傳承人張玉芳通過非遺工坊招到多名“學徒”,他們年齡各异,有的是大學生,有的是附近居民,讓張玉芳無比振奮:“過去村裡從事手推繡的師傅越來越少,現在人氣旺了,我們更有信心把這一非遺技藝保護好,傳承好!”

在非遺工坊學習,越來越多的人在家門口捧起“金飯碗”。徐州彭家金絲饊子非遺工坊帶頭人彭長城,60餘年紮根鄉村,傳承發展非遺的同時帶動困難群眾就業增收。在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工坊將村民組織起來集中培訓,經考核上崗後成為“新手藝人”,工坊以按件計薪的靈活管道幫助300人就業。

提檔陞級,放大“品牌”。位於張家港後塍鎮的沙洲優黃非遺工坊,探索“非遺+產業”新路徑。在這裡,遊客可以漫步傳統手工釀造車間,觀看“古遺六法”釀酒方法,瞭解“稻米香”如何變成“黃酒香”,親手操作浸米、蒸飯、淋水、落缸搭窩、加曲沖缸等工序,感受沙洲優黃百餘年的歷史。“依託深厚積澱的黃酒文化,我們將工坊打造成集文化、研發、休閒於一體的綜合工業旅遊項目。”傳承人黃庭明說。

近日,省文化和旅遊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建成各類非遺工坊100個,廣泛吸納就業、培養優秀人才、提升創新能力,盤活非遺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走出博物館走進生活“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從過去的搶救性保護、展覽式傳播,到“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技藝正走出博物館,融入人們的生活日常。從2020年開始至今,省文旅廳已評定3批21家省級創意基地,加强非遺產品的創意研發,讓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7月5日,江蘇書展非遺展區金壇刻紙展位上格外熱鬧,楊兆群為孩子們耐心講解折紙、剪紙、刻紙步驟,演示“一刀”剪出美麗圖案的“絕技”,小朋友們興致勃勃,不時發出驚歎。楊兆群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壇刻紙代表性傳承人,從事金壇刻紙50多年,被稱為“楊一刀”。此次來書展,他帶來了雨傘、扇子、絲巾和床頭燈等金壇刻紙文創小擺件,其中最受歡迎的絲巾百米長卷《大運河》根本不够賣。日前央視播出的《非遺裏的中國》中,楊兆群的刻紙作品《大運河》驚豔亮相,經金氏世界纪录認證為世界最長的刻紙作品。

傳統非遺如何觸達年輕人?90後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蘭推出的新品牌“姚繡”,主打年輕化、生活化,團隊裏集結了10多名青年設計師,將蘇繡變成手機殼、耳環、筆記本、卡包、腕表等時尚物品。“我們推出以敦煌早景、上海進博會為主題的腕表,特別受歡迎。”姚蘭說,“蘇繡是凝結時光的藝術,消費者戴在手上也成了非遺傳播者。”

作為薛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的張雪,從科技入手,將蘇繡“繡”出了新花樣。前不久,他和清華大學團隊打造了一款全球首發“蘇繡+科技”作品——《錦繡蘭蝶》,打破傳統蘇繡二維平面的局限,實現了3D立體效果,成為一幅可以“動起來”的蘇繡,令人歎為觀止。

“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隨著國潮風興起,南京雲錦研究所的雲錦織金婚書大受歡迎。設計師高文芝在市場調研中發現,很多年輕人嚮往傳統的中式婚禮,便創意推出《“奉旨成婚”雲錦織金婚書》,一經問世,便成了年輕人的心頭愛。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五届中國(江蘇)老字型大小博覽會中,鎮江恒順醋業推出的文創雪糕和輕醋果味氣泡水收穫一撥新粉,醬油芝士、香醋和黃酒三種口味的霜淇淋,令觀展的人們好奇不已,紛紛駐足嘗鮮,嘗出了老字型大小非遺的“新味道”。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