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舉行,我省推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經驗
把海南生態文明故事講給世界聽
海南日報記者曹馬志
相距超過千里,一場位於貴州貴陽的國際論壇,如何與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產生奇妙的連接?
“王下鄉創新探索‘兩山’轉化的路徑,深山黎鄉美麗蛻變,產業興旺,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7月8日下午,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舉辦“高品質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主題論壇(簡稱主題論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王楠公開推介。
話音剛落,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歐陽志雲緊接著說道:“王下鄉,我去過。1995年第一次去的時候,那裡景色優美,卻深藏大山,交通閉塞。”
這場“對話”內容,時間跨度20多年,事關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腹地王下鄉的變化,與海南堅持生態立省,持續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息息相關。
一次“海南經驗”的集中展示
歐陽志雲是主題論壇中“聆聽自然保護地聲音眾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端對話環節的主持人。海南日報記者在論壇現場注意到,在我國設立的首批5個國家公園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唯一參與高端對話環節,並受主辦方邀請公開分享經驗做法的。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有哪些?”王楠從高位推動建章立制、健全科學管護體系、創新探索“兩山”轉化路徑等方面對“海南經驗”進行了介紹——
“海南出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等10餘項法規制度辦法,推動國家公園逐步邁入法治化和制度化軌道”“率先開展了以生態產品實物量為重點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生態價值(GEP)核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恢復至6群37只”“堅定踐行‘兩山’理念,王下鄉村民年收入從2017年的不足5500元,上升到了2022年的22400元”……海南熱帶雨林的這些變化備受與會嘉賓關注。
王楠的分享,將歐陽志雲的思緒拉回到20多年前。上世紀90年代,作為年輕的科研人員,他深入王下鄉進行持續數日的實地考察。
“大山之間、交通閉塞”“村民非常貧困”“當時海南最偏最窮的地方之一”……論壇現場,歐陽志雲一番簡要的補充“插話”,用親身經歷讓國內外嘉賓對黎鄉蝶變有了更深刻的領會。
國家公園建設的“海南經驗”受到與會嘉賓關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國代表處主任張琰點贊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成果,他認為,近年來,海南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生態保護工作進步明顯,成效顯著。
一場支招海南國家公園建設的“諸葛會”
海南該如何加快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打造國家公園海南樣本?不少專家學者紛紛給出建議。
張琰認為,海南應充分借鑒國內外優秀自然保護地的經驗,參攷“綠色名錄”認證標準,不斷完善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機制,强化科學治理體系建設,統籌推進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
據瞭解,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張琰也曾多次到訪海南。
他介紹,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華為公司發起了“科技守護自然”項目,利用人工智慧科技,開展海南長臂猿的鳴聲監測和傳輸試點,為後期的雲存儲、AI聲紋分析以及協助建立海南長臂猿聲紋資料庫做準備,從而為研究及保護行動提供科學依據。此外,他建議,要加快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世界“雙遺產”申報工作,這將有助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特色文化挖掘保護利用。
中國人民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曾賢剛表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先天優勢。要突出做好“生態+”“品牌+”“國際+”等重點文章,守好綠水青山釋放生態紅利,打造特色鮮明、高知名度的海南熱帶農業品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同時,注重面向世界,積極融入雙迴圈,培育產業新優勢,讓生態“顏值”和經濟“價值”持續相互轉化。
據介紹,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是我國唯一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性論壇,自2009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11届。
本届論壇以“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為主題,設定17個主題論壇,並同步舉辦展覽展示、場外參觀體驗等系列活動。
(本報貴陽7月9日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