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古籍展後又推金石傳拓技藝展上博今起至8月20日每週五增設夜場

上海 44℃ 0
摘要:據悉,今天起至8月20日期間,上博將在每週五增設夜場,開展“博物館奇妙夜”活動。而先期開展的宋元古籍展上,部分展品採用的正是金石傳拓技藝。

  記者簡工博

  中國古代,如何將文字精准“複印”出來?一件難得的青銅器物,如何能將其造型完整再現紙上,就連圖案紋路也纖毫畢現?儘管過去沒有影印機、照相機,但金石傳拓技藝卻能將這些願望變成現實。上海博物館推出的新展“與時偕行——金石傳拓技藝展”,將向公眾展示這項至今仍在文物研究等多領域使用的技藝。

  此次上博推出的金石傳拓技藝展和正在舉辦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都曾被認為小眾、專業,卻吸引了大量觀眾關注。同期上博正在舉辦的“何以中國”第二展“實證中國”更是倍受歡迎,上博每天一萬個預約名額提前一周放出都被搶空。據悉,今天起至8月20日期間,上博將在每週五增設夜場,開展“博物館奇妙夜”活動。

  古代的“影印機”

  走進位於上海博物館4樓的展廳,正中一排展櫃內擺放著7件造型各异、紋飾繁複的青銅器。下方展櫃鋪開的長卷上,所“畫”器物與這些青銅器一一對應。長卷上器物的折痕、花紋,竟然都與實物完全一致。比如,一件商代晚期酒具,不僅通體有浮雕的獸面紋,還有把手和提梁,畫中竟一一展現。

  這一長卷是與觀眾久違的清代《愙齋集古圖》。愙齋是晚清金石收藏家吳大瀓的齋號,《愙齋集古圖》不僅以繪畫形式描繪了愙齋場景,還在其後所附的長卷中彙集了吳大瀓所藏金石文物的全形拓和銘文拓片,其中部分文物就藏於上博。此次展覽,上博將這些文物原器與圖中拓本對照展出。

  這樣的細節,其實不是靠“畫”出來的。金石傳拓是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獨特“複印”科技。記者在展覽的視頻中看到,工匠們先將紙張緊覆於金石器物之上,再用拓包上墨,反復擦抹輕敲,將器物圖形、紋飾、銘文等內容印到紙上。不少人小時候有過這樣的經驗:將一張紙壓在硬幣上,用筆在紙上反復擦塗,硬幣的圖案就會出現在紙上,這就是最簡單的傳拓技藝。

  金石傳拓技藝最早或為保存、傳播歷史資料而生。自先秦開始,中國大量歷史資料就記錄在金石之上。傳拓技藝得以以紙墨管道保存和傳播這些內容。儘管這項技藝產生的具體時間尚無明確說法,但歷史學界一般認為最晚南北朝時期已經產生,現時已知最早有明確紀年的拓本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溫泉銘》拓本殘卷。

  在展廳裏,巨幅的司母戊方鼎拓本引人注目。拓本不僅還原了這尊青銅大鼎一個側面,其上的花紋也十分清晰。此次展覽上,“海內三寶”大克鼎、大盂鼎和毛公鼎的拓本將再度聚集。此次展覽策展人、上海博物館青銅研究部館員李孔融,也是非遺傳拓技藝在上博的第三代傳承人。據他介紹,傳拓的金石銘文和紋飾,甚至比照片更清晰更容易辨認,至今仍是文物研究的重要素材。

  從“複印”到創作

  展廳裏,西漢時期的竟寧雁足燈,以雁足撐起燈盤,造型獨特。在其背後的圖畫上,一倒一正兩盞雁足燈上各畫有一和尚,在為器物剔洗。而畫中的雁足燈正是傳拓而成,倒置的燈盤外底處有銘文,記錄此燈製造於竟寧元年(西元前33年),為皇后之宮所有。

  這幅畫是全形拓技法著名作品、清代晚期的《剔燈圖》。清道光年間,收藏家程洪溥多次邀請全形拓技藝發展中的代表人物、僧人六舟為其千餘件青銅器傳拓。《剔燈圖》上畫的和尚正是六舟本人。

  《剔燈圖》原件藏於上海圖書館,因檔期衝突未能現身。不過同時期的建昭雁足燈則與上海圖書館所藏拓本同框展出,觀眾能看到雁足燈不同角度呈現於紙面上。這也是上博所藏兩盞青銅雁足燈首次一起展出。

  李孔融介紹,印刷科技發明之後,傳拓技藝漸漸被賦予新的功能。清代金石學興盛,文人學者流行拓本賞玩,所拓器物的種類和範圍不斷擴大。清嘉道年間,一種將器物全形傳拓的技法在嘉興地區的文人中出現,通過傳拓在平面的紙上展現器物的立體之形,“複印”之外竟有“照相”能力。晚清時期,許多文人鑒藏家都和吳大瀓、程洪溥一樣樂於為自己所藏的器物拓制精良的拓本,並在同好中分享研究,再次推動傳拓技藝的發展,還有人將傳拓與繪畫結合二次創作,《剔燈圖》便是著名的例證。

  小眾展覽為何受熱捧?

  據悉,此次展覽以上博館藏37件/組珍品文物為主體,上海圖書館提供3組6件珍品文物。而先期開展的宋元古籍展上,部分展品採用的正是金石傳拓技藝。兩展聯動,讓不少文博愛好者十分期待。

  在去年年底公佈新一年展覽計畫時,上博曾表示兩個展覽定位為“小而美”的精品展覽。在不少業內人士眼中,兩個展覽也相對小眾、專業。然而記者在上博看到,宋元古籍展迎來大批觀眾,不少展櫃前需要排隊等候。昨天不少參觀者也已在尚未開幕的傳拓技藝展外諮詢觀望,打算再次預約參觀。

  “雖然展覽專業小眾,但展品可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在宋元古籍展的展廳內,市民吳先生帶著兩個孩子前來觀展。“比如《淳化閣帖》,入藏上博時候我還在上高中,印象極深。再次展出我肯定要來看。”聽聞新展上有西漢雁足燈,他說:“現在還有國際品牌在出類似的產品,中國古人的審美非常前衛!”

  而另一比特大學生參觀者劉渝則表示,小眾展中看到的卻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補足了很多不知道的知識”。她對上博將《王文公文集》其中一頁背面展出十分感慨,“廢棄的紙張二次利用,‘迴圈’的理念原來古已有之。”展覽中一張古代書頁的圖解也讓她印象深刻,“我買過線裝書,但沒想到裡面藏著這麼多秘密。比如把刻工的名字裝訂進書頁正中,既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

  記者注意到,金石傳拓技藝展的文物介紹用了中英文兩種語言。據悉,如今越來越多外國人再次來到上海,走進博物館參觀。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展覽設計上大量內容進行中英文雙語展示,不僅服務國內觀眾,也是積極讓中華文化走出去,“歡迎更多的國際友人來瞭解這項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

  據悉,“博物館奇妙夜”每次夜場從週五18時至21時,20時停止入場。其間,位於一樓的“實證中國”展、二樓的宋元古籍展和四樓的金石傳拓技藝展都將開放,中國古代青銅館和中國古代陶瓷館同時開放。夜場每晚限額2000人,將分時段、網路實名制預約。日、夜場預約憑證不能通用。

  此外,“實證中國”展上幾件原本要提前換展的“藝員展品”將延長展出時間至7月23日,包括反山遺址12號墓出土的玉琮、神人獸面紋瑁鐓組合玉鉞、瑁鐓組合玉權杖,反山遺址16號墓出土的透雕玉冠狀器,瑤山遺址11號墓出土的絞絲紋玉鐲,淩家灘遺址出土的石猪。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