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蘇”寫援藏絢麗篇章

江苏 26℃ 0
摘要:從秀麗的揚子江,到雄渾的雅魯藏布江,江蘇與拉薩,相隔3800公里漫漫長路,相距3800米海拔落差,卻因對口支援而緊密相依。自1994年江蘇建立對口支援西藏拉薩工作機制以來,至今已有29年。

從秀麗的揚子江,到雄渾的雅魯藏布江,江蘇與拉薩,相隔3800公里漫漫長路,相距3800米海拔落差,卻因對口支援而緊密相依。自1994年江蘇建立對口支援西藏拉薩工作機制以來,至今已有29年。新華日報記者近日跟隨採訪團走進拉薩,深入瞭解江蘇省第十批援藏幹部人才如何聚力產業援藏、民生援藏、智力援藏、文化援藏等重點任務,落實江蘇“十四五”援藏專案規劃,在助力拉薩實現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歷程中,書寫走在全國前列、富有江蘇特點的絢麗篇章。

興產業、促就業,同心澆灌共富花

產業興,則就業穩、百姓富。發展產業是受援地羣衆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產業興旺也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

去年6月江蘇省第十批援藏幹部人才開展援藏工作以來,始終把產業援藏作為重中之重,精准把握西藏自治區和拉薩市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重點方向,充分發揮我省產業優勢,推動受援地相關產業完善鏈條、擴大規模、提質增效。

打造犛牛全產業鏈,“高原之舟”成致富之寶

拉薩市林周縣,藏語意為“天然形成的沃土”。在這裡,廣闊的高山草甸形成天然草場,成為高山犛牛的理想家園。也是在這裡,西藏首個全產業鏈綜合性農牧示範園區——格桑塘現代農牧業產業示範園落地,4000多頭品質優良的犛牛得以在此棲居。

青藏高原犛牛數量多、適應性強,是當地人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畜種,被譽為“高原之舟”。“傳統粗放型飼牧管理和經營方式,使得犛牛飼養週期長、種質資源不斷退化,經濟效益也較低。”蘇州市援藏工作組組長,林周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肖軍介紹,為了提升當地犛牛品質,示範園從全國選育優良犛牛品種,將當地品質較差的“架子牛”進行回購,更換成由示範園培育、品質更為優良的小牛。“從去年起,我們陸續回購了1000多頭‘架子牛’,換成更適合當地的犛牛品種給牧民飼養。”

記者瞭解到,選育的小犛牛明顯比當地傳統小犛牛體格健壯,出欄時間也將從過去的七八年縮短到5年左右,越來越多的當地老百姓接受了新型養殖繁育理念。

“江蘇共計投入1.5億元援藏資金,使犛牛產量、品質、效益顯著提升,更成功帶動2000多戶農牧民轉變養殖管道。”肖軍說。去年6月起,江蘇援藏幹部還在林周縣籌建犛牛產業研發和服務中心,用於犛牛製品精細化生產、加工和銷售。

犛牛全產業鏈的打造,讓林周縣委常委、副縣長洛旦對未來充滿期待,“現時犛牛第一、第二產業發展已相對完善,這次江蘇援建的犛牛產業研發和服務中心,對犛牛第三產業發展意義重大,可提升犛牛產業附加值,提高百姓養殖犛牛的熱情,新增他們的收入。”

因地制宜促進就業,“天邊之鄉”迎發展契機

在南京經過一段時間培訓後,今年28歲的墨竹工卡小夥土旦紮西如願以償地成為當地陶瓷廠的一名工人。

“天邊之鄉”墨竹工卡縣擁有豐富的陶土資源,塔巴陶瓷是當地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傳統的塔巴陶瓷製作分散、生產規模小,加之傳承人數量越來越少,相關製作技藝正陷入瀕臨失傳的境地。近年來,江蘇援藏幹部積極探索塔巴陶瓷“活化”之路,不斷加大對特色產業的扶持力度。

土旦紮西工作的陶瓷廠——西藏彌盛塔巴陶瓷廠,位於由南京市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規劃援建的格桑花開產業園。陶瓷廠有兩個廠房,既滿足了陶瓷製品的批量化生產需求,也提供了“活化”非遺的基地。陶瓷廠負責人仁青達瓦介紹,陶瓷廠工人都會到南京接受技術培訓,如今上崗的已有近30人,人均月工資近4000元。

在完成園區一期建設後,江蘇又投入5767萬元援藏資金,將格桑花開產業園區二期建設項目納入江蘇援藏“十四五”重點專案計畫。“園區將為當地大學生以及農牧民羣衆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成為大學生就業創業和農牧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通路。”南京市援藏工作組組長,墨竹工卡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宋建說。

6月的曲水縣才納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裡,各色果實掛滿枝頭,一派欣欣向榮景象。作為江蘇省重點援藏項目,在一批又一批江蘇援藏幹部人才助力下,園區規模不斷擴大,種植管理科技也不斷提高——從原來的65畝雪桃基地,發展成如今占地2萬餘畝的一二三產同步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也成為曲水縣羣衆就業增收的重要載體。

泰州市援藏工作組組長,曲水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李明介紹,現時在園區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超過50人,園區每年吸納農牧民臨時工1000多人,人均增收2萬元以上;向全縣推廣經濟作物10餘種,為全縣農牧民增收近3億元。

呵護脆弱生態環境,高品質援藏向“綠”行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脆弱而敏感,獨特的氣候特徵、地理位置和多樣的生態系統具有不可複製性,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我們來到拉薩後,發現當地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承載力低,一旦遭到破壞,治理和修復難度非常大。”鎮江市援藏工作組組長,達孜區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區長湯杲錶示,保護當地生態自然資源、維護生態環境,是援藏幹部人才的重要任務。

在拉薩市達孜區,塔傑鄉一體化牧草加工廠項目正熱火朝天地施工。“我們建這樣一個牧草加工廠,就是希望在夏天把當地農牧民富餘的牧草收集起來進行深加工,到冬天再提供給養殖場或農牧民,以應對彼時飼料不足的困境。”湯杲介紹,這樣也可以達到有序放牧的目的,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記者注意到,該牧草加工廠就建在當地一家大型養殖場附近。養殖場總面積近70畝,飼養著近4000頭牛,牧草需求量很大。“精細加工後的牧草為粉末或顆粒狀,方便打包存儲,彌補了以往‘靠天養’的不足。”拉薩市達孜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紮西介紹,加工廠建成後,每天能加工牧草25噸左右,可滿足塔傑鄉乃至整個達孜區冬季牧草需求。

在達孜區,江蘇援藏引進的重大產業項目——洋河朗熱酒村項目正馬不停蹄地建設中。該項目將打造集研發、生產、服務、銷售、展覽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青稞酒產業生態圈,帶動種植、投資、文化、旅遊等相關產業集群發展。“專案規劃用地167畝,總投資達10億元,將極大地完善和提升當地產業集聚能力與發展水准,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湯杲介紹。

解民憂、惠民生,蘇拉攜手暖人心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一直以來,江蘇援藏幹部人才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援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80%以上資金向基層和農牧區傾斜,讓援藏成果更全面、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眾。

“安居”更“樂居”,構築百姓幸福家園

拉薩市曲水縣是雅魯藏布江和拉薩河交匯之地,盛夏的高原在這裡展現出最美的姿態——白雲悠悠,水草豐茂。在曲水縣才納鄉協榮村村口的滑梯旁,56歲的村民巴桑措姆正帶著孫女玩耍。不遠處,三五頭牛安靜地臥在居民樓旁的牛圈裏,旁觀大大小小的車輛在乾淨整潔的路上來往。

而在3年前,村裡的環境還不是這樣。“以前我們這到處塵土飛揚,一下雨路上都是泥,走兩步就髒了一身。”巴桑措姆回憶道。

2020年起,江蘇援藏隊伍先後投入兩批援藏資金,完成了協榮村“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生態宜居建設工程,新建道路近3萬平方米,鋪設污水管網7675米,此外還實施了村莊亮化、綠化工程,新建停車場、休閒觀景廣場等附屬工程。

“該項目的實施,解决了長久以來村民出行不暢、生活生產環境比較髒亂、沒有固定文化活動場所等問題,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了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水准。”泰州市援藏工作組組長,曲水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李明介紹,如今的協榮村作為美麗鄉村“模範村”,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觀光旅遊村莊。

站在具有“中國最美景觀大道”之稱的318川藏線旁,茶巴拉鄉第一書記丁增格來難掩激動之情。原來,總投資近800萬元,上下3層、建築面積近2400平方米的曲水縣鄉鎮鄰里服務中心即將開門營業。

“這裡一直沒有綜合性的商業場所,老百姓買東西有時需要開車半個小時到隔壁鎮上。”丁增格來介紹,即將營業的鄰里服務中心填補了茶巴拉鄉沒有現代化商業場所的空白,綜合了量販店、理髮店、藥店、餐飲店等,可以一站式解决百姓生活需求。因為緊鄰318國道,鄰里中心可輻射茶巴拉鄉以及周邊鄉鎮共計4000多名居民。

“輸血”到“造血”,留下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改變西藏面貌,根本要靠教育。近年來,江蘇招引援藏教師,把先進的教學方式和管理經驗帶到拉薩,在“傳幫帶”中留下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能來這上學,我非常開心,覺得離實現自己的理想又近了一步!”拉薩江蘇實驗中學高二學生白瑪央宗卓嘎至今還記得拿到錄取通知書時激動的心情,她說,這裡的學生都以考上拉薩江蘇實驗中學為榮。

拉薩江蘇實驗中學是一所由江蘇投資建設的全日制、寄宿制、示範性完全中學。2019年學校成為西藏自治區首批示範高中,2020年入選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校。如今,把孩子送到這裡上學,已成為許多拉薩家長熱切的期盼。

“每位援藏教師都與當地教師進行了‘青藍結對’,指導製定年輕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提升當地課堂教育教學品質。”拉薩江蘇實驗中學校長、江蘇援藏教師殷飛介紹。當地教師次旦央吉和江蘇援藏教師吳蘇東結對,在平時的教研中,吳蘇東經常和她探討語文教學的思路及理念。正是在吳蘇東幫助下,次旦央吉順利完成了全自治區國中骨幹教師的公開示範課。

在一代代援藏人的接續奮鬥下,多年來,江蘇教育援藏工作已經實現幼儿園、小學、初高中、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領域、各門類教育全覆蓋,援藏教師數量居全國援藏省市前列。

對於林周縣老百姓來說,在家門口看到來自蘇州的醫生早已不是夢想。2021年,江蘇援藏投資300萬元在林周縣人民醫院建設了拉薩首台套遠程超聲診斷系統。該系統以遠程超聲機器人和5G智慧設備為覈心,可實現蘇州—林周、縣區—鄉村實时超聲掃描。

“憋氣,肚子鼓起來,放鬆,再鼓起來……”視頻那頭,蘇州市立醫院超聲中心主任鄧學東正手握操作杆在觸控式螢幕上來回滑動;視頻這頭,連著超聲探頭的機械臂正根據鄧學東的動作方向、幅度,在當地村民胡大爺腹部移動。“我們將患者情况匯總後,與蘇州醫院對接,蘇州專家通過這樣的管道進行遠程超聲檢查。”江蘇援藏醫生、林周縣人民醫院副院長葛勁超介紹,現時兩地已開展近50例遠程診療。江蘇援藏醫生還通過教學、培訓等管道,指導當地醫生,規範當地診療流程。

“崎嶇路”變“幸福路”,修路建橋助力鄉村振興

牛羊成群悠然走過,村民開車去縣城一路平整通暢……2022年,連接林周縣連巴村和卡優村的村道,由原來的泥濘小路變成了乾淨整潔的水泥路。

“之前一到下雨天,路上就有許多積水,老百姓出行很不方便。現在,人、車、牲畜都可以直接沿著這條路到林周縣城了。”卡優村黨支部書記格桑朗傑介紹,這條長5.36公里、寬4.5米的水泥路,讓227戶村民徹底擺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出行煩惱。

“道路的建成不僅完善了鄉村路網體系,而且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有明顯效益。”蘇州市援藏工作組組長,林周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肖軍介紹,“幸福路”工程解决了農牧民出行“最後一公里”難題,也為百姓提供了更加多樣的就業選擇。江蘇“十四五”規劃中,計畫投入援藏資金8010萬元,改建32.3公里農村道路、20餘座農村橋涵,惠及農牧民4萬餘人,讓羣衆出行的“崎嶇路”變成鄉村振興的“幸福路”。

2020年,南京市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的“溪橋工程”啟動。“高原地勢複雜,每逢雨季溪水湍急,危險事故時有發生。”墨竹工卡縣吉古村村民米瑪告訴記者,很多溪流橫在村民出行的必經之路上,村民們把木板鋪在石頭上做成簡易板橋,但汛期雨一大,這種橋極易被沖毀。“溪橋建成後,我們去縣城買東西、孩子上學,都方便、安全多了。”

“溪橋全部採用‘裝配式’水泥橋,解决了土石橋易損毀、易斷通的難題,减少了安全隱患。”南京市援藏工作組組長,墨竹工卡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宋建介紹,“溪橋工程”已進行兩期,如今100座便民溪橋已經覆蓋全縣8個鄉鎮、40個行政村,惠及農牧民羣衆1.46萬戶,被當地農牧民稱為“連心橋”“暖心橋”。“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推進橋樑專業養護隊伍建設,並積極推進便民溪橋三期工程。”

全方位、立體式,文旅“三交”情意真

“鎮江結對援建達孜20多年了,很多鎮江援藏人員笑稱達孜是‘鎮江第九板塊’。”在拉薩市達孜區近日主辦的“萬人走進西藏相約雲上達孜”推介會上,達孜區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童晋美由衷感慨。

2018年,達孜區就啟動了“萬人走進西藏相約雲上達孜”活動。如今,該活動已成為達孜區鄉村旅遊重要品牌。“達孜旅遊產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相信對鎮江乃至江蘇遊客都有著獨特吸引力。”鎮江市援藏工作組組長,達孜區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區長湯杲說,該活動平均每年為達孜區帶來遊客近3萬人次,“期待通過這次推介會,結合系列優惠政策,更好地文宣推介達孜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和旅遊資源,讓更多遊客走進達孜。”

互相“串門”的脚步勤了,彼此的心也貼得更近了。今年5月,由拉薩市委市政府主辦、江蘇援藏前方指揮部等組織承辦的民族歌舞匯演《拉薩情》在南京、鎮江、泰州、蘇州四市巡演,來自西藏的50多位藝術家獻上了一場場極具民族特色的視聽盛宴,4800多名江蘇觀眾現場觀看,譜寫出蘇拉兩地文化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江蘇援藏幹部、拉薩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許浩一直跟隨《拉薩情》在江蘇巡演,在他看來,文化交流有利於各族人民相互溝通,增進彼此友誼,“通過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增强兩地的交融互動,更弘揚了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旋律。”

近年來,蘇拉兩地文化交流活動蓬勃開展,原創音樂劇《天夢》、拉薩2023年藏曆水兔新年電視聯歡會等成功展演、舉辦,雙方經常就劇碼策劃創作、人才培養、文化推廣等進行深入探討,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形成“走親戚”式的文化交流合作模式。

不僅如此,蘇拉兩地青年交流也愈加頻繁。拉薩青年志願者江蘇培訓交流活動於近日在南京和蘇州成功舉行,來自拉薩各地的志願服務工作者共計32人考察調研南京和蘇州9個志願服務典型點比特。活動拓展了拉薩青年志願服務事業發展思維,有力增進了蘇拉兩地青年志願者的交往、交流、交融。

“對口援拉近30年來,江蘇全方位支援拉薩各項事業發展。通過援藏的橋樑紐帶,兩地人民之間結下了深厚情誼。”江蘇援藏指揮部黨委書記、總指揮陳靜表示,將進一步促進蘇藏兩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打造全方位、立體式援藏體系,讓民族團結之花越開越鮮豔。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