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接續推進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果,促進農民增收

云南 50℃ 0
摘要:雲南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省上下把鞏固脫貧成果、促進農民增收,當作一項必須抓緊抓好的政治責任、政治任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穩定收入是關鍵。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雲南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省上下把鞏固脫貧成果、促進農民增收,當作一項必須抓緊抓好的政治責任、政治任務。

兩年多來,雲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為主線,聚焦監測幫扶、培訓就業、產業發展、重點區域,把促進脫貧人口增收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根本措施,持續增强脫貧地區和脫貧羣衆內生發展動力,高品質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雲南脫貧羣衆不掉隊。2022年,全省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人均純收入14147元、增長15.9%,高於全省農民收入增速9.2個百分點,與全國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上年的64.8%提升到70.3%,進一步縮小了與全國的差距。按收入週期核算,2023年前兩個季度全省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人均純收入8197.5元,達到時序進度要求。

抓監測兜牢增收底線

2021年,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建立並啟用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通過平臺數據匯總分析、部門聯動預警,及時快速找准監測對象。

通過該預警數據提示,羊街鄉古城村委會丫口村馬翠珍一家獲得了精准幫扶。“以前我們住院治療半個月要花費2000元左右。從去年11月到現在,我們住院半個月一次只需花費160餘元,政府對我們的幫助很大。”馬翠珍的丈夫王成學說。

開遠市實施數據監測後,數據先後預警觸發4134個工作流,進行資訊交換和派單8萬餘條,實現發現問題及時、幫扶跟進及時、風險消除及時,有效防範返貧致貧風險。

為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切實維護和鞏固脫貧攻堅戰取得的成果,全省各地堅決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下大力氣穩固脫貧基礎,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製定方案“定調把向”。實施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省級相關行業部門細化年度工作要點,州市部署工作計畫,縣鄉製定具體方案,對脫貧戶和監測對象落實到戶到人幫扶措施,對年人均純收入1萬元以下、有勞動力的脫貧家庭開展“一對一”重點幫扶。

季調度體系“合力攻堅”。確定2023年全省收入監測線為8050元,建立按季度統計的工作名額監測體系,開展季度集中排查和收入資訊採集錄入。省鄉村振興局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行業部門開展季度專項調度,合力推進重點工作。

月排查機制“不留死角”。實行“一月一排查、一月一核查”,完善農戶線上自主申報和幹部線下常態排查雙向協同監測,建立防範因災返貧長效機制,實現動態採集監測、動態分析預警、動態調度推進,有效防範因病因灾返貧風險,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水准。

强產業厚植增收動能

為了讓脫貧羣衆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隊,我省堅持把一切為了農民增收特別是脫貧人口增收作為中心任務和鮮明工作導向,通過實施產業增量提質、鄉村旅遊、建立完善聯農帶農機制、發展村集體經濟、培育致富帶頭人、實施農業市場主體倍增行動、消費幫扶等管道,千方百計拓寬增收通路。

緊盯脫貧羣衆增收這個硬任務,雲南努力探尋新路徑。

大力培育農業市場主體——

長期以來,人多地少和勞動力持續外流掣肘玉溪市易門縣浦貝鄉阿姑村的發展。易門元瑞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落地以來,大力發展軟籽石榴產業。公司總經理王雲才介紹,公司集中流轉浦貝鄉2046畝土地發展石榴種植,帶動周邊226戶農戶就業,促進農戶年增收3000餘元。

“我在公司上班,家裡的1畝多地也能照管,一年下來能賺25000多元。時間比較自由,錢比以前賺得多了,家人也照顧好了。”村民李紹富說。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穩定收入是關鍵。玉溪市通過大力培育多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脫貧羣衆增收注入強勁動力。2022年,全市培育農業龍頭企業289戶、農業企業5808戶、農民專業合作社2442個,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7943元、同比增長16.24%,收入總量高於全省3796元、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準。

兩年多來,我省培育了一批行業龍頭、領軍企業,壯大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161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6.8萬個。構建“研發和孵化在上海、生產在雲南、效益在滬滇”的產業合作格局,2022年以來共建設產業園區80個,新增引導上海落地投產企業251家,實際到位投資85.5億元。

强化聯農帶農機制——

“我們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沒想到‘唱唱跳跳’也能帶來好日子。”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老達保村村民們表示。

近年來,老達保村立足拉祜族羣衆的獨特優勢,通過“支部+公司+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走出“支部開方子、公司邁步子、農戶甩膀子”的致富新路。隨著當地鄉村旅遊業態不斷陞級,村民彭娜兒有了農民、演員、民宿主人多重身份。“收益按村集體5%、公司25%、演員70%的比例進行分配,演藝人員年人均分紅近2萬元。”彭娜兒介紹。如今,村集體、公司、合作社、農戶結成了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推進鄉村振興中促進共同富裕。2022年,老達保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495元。

兩年多來,我省聯農帶農邁出關鍵一步。製定促進農民增收市場主體聯農帶農獎補辦法,重點將人均純收入1萬元以下的脫貧家庭全部納入市場主體聯農帶農範圍。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鼓勵脫貧人口從事餐飲、住宿、採摘等相關經營活動。全省培育形成幫扶主導產業26個,每個脫貧縣均有2至3個特色產業,2.8萬個經營主體與163萬戶脫貧戶建立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

用好科技人才資源——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組建橡膠產業領域“科技特派團”,派出科技特派員195名,推進科技興膠促增收行動,2022年全州天然橡膠種植面積452.65萬畝,幹膠產量33.75萬噸,帶動42.96萬名膠農增收致富,實現人均增收8100元,橡膠樹成了脫貧羣衆的“搖錢樹”。

今年以來,省鄉村振興局、省農科院向全省88個脫貧縣選派產業發展技術服務團,採取直接到一線等管道給予掛聯縣長期技術指導服務,每年到實地工作時間不少於90天,助力脫貧地區攻克一批制約當地發展的關鍵技術,補齊產業發展科技短板,轉化一批科研成果,培養一批本土人才,提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庫產業發展類項目效益,促進幫扶產業提質增效。

促就業扭住增收關鍵

就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本措施。我省堅持外出務工和就地就近轉移“兩手抓”,提高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技能,促進就地就近就業。

守家就業,不再“候鳥式”外出打工,是昭通市昭陽區村民馮常國的心願。昭陽區靖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就業幫扶車間裏,52歲的馮常國和老鄉們熟練地做著藤編桌椅。“我搬遷到靖安安置區後,在家門口的車間打工,一天能做3個藤編桌椅,一個月有2000元收入。”馮常國滿足地說。

昭通市把勞動力轉移就業促增收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六化”舉措探索“六變”路徑,千方百計促進脫貧羣衆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更加穩定就業。

2023年以來,昭通市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93萬人,較2022年新增2.4萬人,一季度全市脫貧戶和“三類對象”薪水性收入3080元,同比新增36.6%。

兩年多來,隨著激發脫貧羣衆的內生動力、全力投入家鄉建設,以及一批批大學生到村、能人回村、農民工返村,村裡的電商帶頭人、致富帶頭人不斷湧現,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一個個新業態風生水起,“頭雁效應”激發出“群雁活力”。鄉村產業發展了、環境更好了,農民在家務工增收變為現實。真正做到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讓羣衆既有收入,又能兼顧家庭,把孩子教育培養好。

一人富不算富,羣衆富才是富。2015年,廖世兵回到家鄉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田蓬鎮下寨村委會上寨村任村長。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就近發展中藥材、鄉村旅遊等產業,實現了從“空巢村”到富裕村的“逆襲”。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000元,成為產業興、生態美、邊民富的標杆。

為加快構建促進脫貧人口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機制,讓脫貧羣衆儘快富裕起來,我省深入開展技能培訓,讓脫貧羣衆强本領。今年1月至5月,全省開展脫貧勞動力培訓32萬人;通過轉移就業增薪資,脫貧勞動力省外就業114.1萬人,省內縣外就業68.2萬人,一季度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薪水性收入達2946.5元,同比增長24.7%;通過就近就業穩收入,依託產業園區、產業基地、幫扶車間、以工代賑擴大就地就近就業,保持37.1萬個鄉村公益性崗位和16.8萬名生態護林員規模,截至5月底,全省縣內實現就業153.1萬人。

新增脫貧人口收入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雲南省將持續錨定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目標,以更堅定的信心、更務實的作風、更有力的舉措,促進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持續增收,以更高質量的脫貧成果鞏固,為鄉村振興築牢根基。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