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貨架”

海南 45℃ 0
摘要: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水產與生命學院副院長陳永敢:努力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貨架”■本報徐慧玲日前,臨近中午飯點時間,海南日報走進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水產與生命學院副院長陳永敢的辦公室,只聽見敲擊電腦鍵盤的聲音不絕於耳。“咚咚咚”,直至聽到敲門聲,陳永敢才從電腦顯示幕前探出頭。正值畢業季,陳永敢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水產與生命學院副院長陳永敢:
努力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貨架”

海南日報記者徐慧玲

日前,臨近中午飯點時間,海南日報記者走進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水產與生命學院副院長陳永敢的辦公室,只聽見敲擊電腦鍵盤的聲音不絕於耳。“咚咚咚”,直至聽到敲門聲,陳永敢才從電腦顯示幕前探出頭。

正值畢業季,陳永敢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這些天他辦公室裏的來訪者不少,面對像記者這樣的“門外漢”,陳永敢也做足準備,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述,來闡釋自己近些年來的科研重心工作。

陳永敢致力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已有十餘年。為了收集南海沉積物樣品,豐富我國島礁沉積物資源儲備,他需要經常出海,囙此也結識了不少漁民朋友。“這些年,養殖成本不斷上升,利潤越來越低。”閒聊時,漁民無意間的“吐槽”,陳永敢卻記在心裡。

從小在鄉村長大,陳永敢深知農民的辛苦和不易。於是,他把研究方向對準突破核心技術、提高養殖效益。“換言之,就是既要降低養魚的‘口糧’成本,又能讓它們吃得飽吃得健康。”陳永敢說。

在過去,人工養殖魚的餌料大多是捕撈來的幼雜魚。近年來,人們把小魚加工成魚粉來餵養,從而實現“大魚吃小魚”。陳永敢介紹,以正常生長的珍珠龍膽石斑魚養殖為例,其生長過程需要大量蛋白質,從野外大量捕獲低值魚加工成魚粉餵食,容易造成海洋生態紊亂。

“大豆蛋白具備蛋白含量高、價格低廉等特點,以價廉質優的大豆蛋白降低甚至是完全替代魚粉,是確保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陳永敢說,但飼料中大豆蛋白含量新增後,石斑魚又面臨難消化大豆蛋白等問題。

科研就是如此,要爬過一山又一山,突破重重難關。於是,陳永敢帶領團隊,針對肉食性魚類對植物蛋白消化率低的問題繼續攻堅克難。

從發現新問題,到初步研究出解决科技需要多久?陳永敢和團隊給出的時間是:5年。

“團隊採用菌群結構分析、蛋白降解菌分離與鑒定、螢光蛋白標記、添加益生菌飼養等方法,反復試驗珍珠龍膽石斑魚腸道菌群對大豆消化的影響,開發一套調控腸道菌群提高石斑魚消化大豆蛋白能力的科技,這對於豐富魚類營養學理論及提高大豆蛋白在配合飼料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陳永敢說。

回望這些年的科研經歷,“10個實驗9個失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作為團隊的“大家長”,陳永敢帶領團隊一次次不斷嘗試,勇攀科研高峰。

“科研成果轉化為技術應用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套調控腸道菌群提高石斑魚消化大豆蛋白能力的科技要從‘實驗室’走向‘貨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談及未來的研究,陳永敢和團隊堅信,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我們將不斷尋找新的解題思路,讓研究成果儘快‘走進尋常百姓家’。”

(本報三亞6月23日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