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上下五千年”的江南文化,大型紀錄片《大江南》啟動製作

上海 66℃ 0
摘要:昨天,大型紀錄片《大江南》暨江南影像全球徵集啟動儀式在上海蘇河灣天后宮廣場舉行。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大江南》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出品、市委外宣辦支持、上海廣播電視臺負責製作。

  記者張熠

  在中國文化中,“江南”是一個專有名詞,它營造了長江下游地區人們的集體鄉愁。這裡自然風貌多樣,人文底色厚重,大氣、包容、開放、務實是它的底色。今天,該如何認識江南、敘述江南?昨天,大型紀錄片《大江南》暨江南影像全球徵集啟動儀式在上海蘇河灣天后宮廣場舉行。近在咫尺的天后宮古戲臺與蜿蜒流淌的蘇州河,某種程度上亦是江南文化的見證者。

  為什麼是“大江南”?

  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大江南》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出品、市委外宣辦支持、上海廣播電視臺負責製作。紀錄片共9集,每集50分鐘,將聚焦江南這片土地和熱土上的人民,展現江南歷史、江南文化、江南人文精神和未來發展的恢弘長卷。同時,該片與新時代主題緊密結合,關注文化傳承發展,生動展現和傳揚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通過尋訪大江南,挖掘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探尋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密碼。紀錄片預計於2025年底完成並播出。

  為保證紀錄片品質,節目組組建學術顧問團隊,李天綱、戴鞍鋼、胡曉明、張濟順、周振鶴、陳建華、丁學良、遊汝傑、陳麥青等知名學者將為紀錄片提供學術支撐。

  “大江南之大,是它的有容乃大、百川歸海。從文明起源來看,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是中華文明史的真正開端。加上晋代開始的衣冠南渡,其實是帶著中原文化最先進的典籍、人才抵達吳地,這也成了江南文化的根脈。從這個意義上看,大江南是中國的江南。”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江南文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終身教授胡曉明說,不僅如此,大江南也是亞洲的江南,乃至世界的江南,“越南、日本、韓國的紡織工藝等科技,都是從江南帶過去的。所以大江南有許多可挖掘的文化內涵。”

  在復旦大學教授、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天綱看來,江南是一個國際題材。“孟德斯鳩把長江三角洲和萊茵河三角洲做對比,這說明江南本來就有一個世界的形象。”他認為,江南在宋代的代表都市是杭州,明代是南京,清代是揚州和蘇州,“上海開埠以來,其實就是把江南文化融匯到上海。所以《大江南》的製作會引起一些世界性的效應,這是值得期待的。”

  “關於江南的題目太宏大了,我們希望借助專家力量去做這件事。”《大江南》總導演徐冠群介紹,現時項目進展到專家溝通階段,下一步將前往長三角各大博物館、文化遺址等實地調研。他透露,紀錄片第一集以《上海有江南》開篇,講述上海與江南的形成以及古今之關係;第二集《江南五千年》則講述從河姆渡、良渚至今的偉大創造。

  江南影像全球徵集專案啟動

  自宋代以來,江南地區逐步形成了風格獨特、別具氣質的區域文化,在思想、文學、藝術和經濟等領域獨樹一幟。這是歷史上的江南。而觀照當下,地處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的長三角區域,以不足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這得益於江南文化的滋養。

  近年來,隨著散落在全球多個影像資料機构的江南歷史影像不斷被發現,人們對江南近現代面貌有了全新的、更為感性的認識。

  上海音像資料館(暨版權資產中心)長期以來把收集和研究上海和江南歷史影像資料作為重要的工作方向。自1895年電影科技誕生以來,上海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都市之一,許多外國電影人通過上海進入中國內地,記錄並留下了珍貴的江南近現代最早活動影像。

  據悉,現時留存最早的上海歷史影像拍攝於1898年(美國愛迪生公司),最早的杭州影像拍攝於1900年(法國百代公司),而在抗戰勝利後不少江南小城(如常熟、太倉)也都留下了生動的彩色影像。

  這些歷史影像現時都完好地保存在上海廣播電視臺的節目庫房裏。

  在紀錄片《大江南》啟動製作的同時,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與上海音像資料館將聯合開展江南歷史影像的採集研究和開發利用。在充分研究整理的基礎上,未來將推出江南歷史影像資源庫,供學術研究機构及圖書館、檔案館等公共文化機构查閱使用。同時計畫與長三角地區各大文博組織合作,面向全社會開展江南影像的播映、展覽等公益性服務。

  江南歷史影像作為江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見證,對其進行系統性收集研究與再利用的意義重大。同天,上海廣播電視臺向全球電影資料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以及個人收藏家發出徵集通知,希望能夠收穫更多、更豐富的20世紀初至今的江南歷史影像;此外,也將與國內外擁有江南歷史影像的收藏者合作,開展搶救性的影像修復和收集保存。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