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水利工程奮進中的壯美赤峰|一水護沙將綠繞三旗草原送青來——記民族團結合作的典範工程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

内蒙古 35℃ 0
摘要:赤峰市翁牛特旗東北部地區的海拉蘇,位於科爾沁沙地西緣。歷經40餘載,這座水利樞紐工程憑藉較高的標準、過硬的質量,依然伫立在西拉沐淪河畔,演繹著一水護沙將綠繞、三旗草原送青來。

赤峰市翁牛特旗東北部地區的海拉蘇,位於科爾沁沙地西緣。河道淤積、流沙肆虐、洪水宣洩……海拉蘇人的記憶深處,有著太多水旱灾害的影子。確保河湖安瀾,變“水旱”為“水利”,是草原人民不變的心願。
    47年前,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交通、發電、治沙作用的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破土動工,2.5萬多名翁旗兒女彙聚於此,歷時三年的團結奮戰,這座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水利樞紐工程拔地而起。多年來,滾滾的西拉沐淪河水從這裡奔流而下,生生不息滋養著赤峰市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三旗大地,哺育著7個蘇木鎮場6萬多人,95萬畝良田得以灌溉,120多萬畝耕地、200多萬畝優質草牧場、40萬頭(只)牲畜得到安全保護……昔日的茫茫沙地已變成一望無際、滿眼飄綠的“沃野平川”;昔日的大漠荒灘已變成鷗飛魚躍、稻花飄香的“塞上江南”。
    因水而困共謀發展大計
    1976年春,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交通、發電、治沙等社會效益的橋閘聯建工程——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破土動工,歷時三年,於1978年8月1日勝利竣工。整個灌域的渠系像一張巨網,密佈在農田、沙地和草原上,惠澤著這片生機盎然的大地。
    今天看來,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的一組組數據依舊震撼人心——投入工日300多萬,土石方施工300多萬立方米,建成24孔攔河閘、左右岸各3孔進水閘、1013米土壩,浸潤了西拉沐淪河南岸翁牛特旗境內的“幸福河灌域”與西拉沐淪河北岸巴林右旗境內的“達林臺灌域”……
    1958年,翁牛特旗委、旗政府啟動“草原灌區項目工程”,從西拉沐淪河邊修建了一條直達東部的幹渠,這是一條給翁牛特旗東部牧區農牧民帶去幸福的河,囙此命名“幸福河”。幸福河開始修建只有十幾公里,且都是土渠。每年冬春時節,風沙就會淹沒通路,用水時需要重新清理;到了夏天,由於西拉沐淪河取水口是用柳條編織的簡易籬笆夾著泥沙做的圍堰,一旦遭遇上游洪水暴發,這條幸福河就會成了吃人的“流沙河”。為了徹底改變這一局面,讓西拉沐淪河水流進幸福河,一場傾全旗之力支援東部牧區的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大會戰在1976年拉開了序幕。
    工程建設之初,雖然做好了各種準備,建設者也熱情高漲,但工程的難度依然難以想像,資金匱乏、物資短缺、資料難尋、器械簡陋、技術落後、糧食緊張……
    據統計,從1976年至1978年,翁牛特旗人民舉全旗之力,西部農區提供2.5萬勞動力無償參與,共計投入工日300多萬,支援東部牧區幸福河的擴建;又成功組織6000人,投入工日182萬,開展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大會戰。百里工地,紅旗飛揚,各族群眾冬冒嚴寒,夏頂烈日,在荒山野嶺安營紮寨,奮戰了近千個日夜,工程指戰員、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身先士卒,跳進冰雪未消、寒氣逼人的激流中,臂挽臂、手挽手擋住汹湧的河水;300多萬立方米的土石方施工全靠人力,靠肩扛、靠車推、靠人抬。
    就這樣,生產隊自搭工棚、自辦伙食、自計工分;工人們自帶工具、自帶糧食、自帶鋪蓋;科技人員自己勘察、自己設計、自己施工;工具鈍了自己磨,簸箕破了自己補……憑藉民族團結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堅不可摧的信念,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一路高歌猛進。翁牛特旗各族兒女自力更生、戰天鬥地、只爭朝夕,在滾滾流淌的西拉沐淪河上築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為水而聚共築安瀾之夢
    1976年到1978年,翁牛特旗幾乎所有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分年度參與過水利工程建設。三年的時間,飲食差异、語言不通、習俗有別不但沒有影響工程進度,反而是各族群眾在900多個日夜裏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你幫我、我幫你,交流交融,在沒有現代化機械設備的情况下,結下了深情厚誼,築起了雄偉工程,也增强了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共建美好生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3個地區灌溉區域內各族群眾的生存條件,促進了經濟發展,也在無形中孕育產生了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那就是“自力更生、攻堅克難、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是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印證。
    今日的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已經不僅僅是一項水利工程,它早已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徵。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的民族團結、共同合作的偉大精神力量一直被賡續發揚,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翁牛特旗面貌煥然一新,民族團結進步氛圍更加濃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良好局面持續鞏固,確保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形成了發展促進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助力地區發展的良好局面,夯實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和經濟基礎。
    向水而興共用幸福之源
    小滿至,夏意漸濃,海拉蘇又迎來鬱鬱蔥蔥、生機盎然的時節。站在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控制的自流引水灌溉區登高俯瞰,在幸福河水的灌溉下,上萬畝的稻田縱橫交錯,稻田裏的秧苗嫩綠齊整,鏡子般的水面倒映著藍天,蜿蜒的小路點綴其間,一幅碧綠無垠的優美畫卷,讓廣袤雄渾的塞北散發出江南水鄉般的溫婉柔美。
    大河湯湯,歲月奔流,西拉沐淪河在流經海拉蘇時留下驚鴻一瞥。24孔攔河閘、6孔進水閘、1013米土壩、600千瓦水電站及公路橋,這座草原牧區水利樞紐工程始終發揮著防洪、灌溉、交通、發電、引洪、治沙等社會效益。多少年來,因工程的建設,從根本上改變了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三個旗灌溉區域內居民的生存條件,保護了巴林右旗和翁旗東部區兩岸7個蘇木鎮場近6萬多人,120多萬畝耕地、200多萬畝優質草牧場、40萬頭(只)牲畜及大部分工程設施安全。
    有了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牧民們就可以讓沙地變出草原;有了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草原就可以傳來稻花香。奔流的河水傾瀉而下,發揮著引洪淤灌、改良草場的灌溉作用,也囙此擔負起沿河兩岸海日蘇草原灌區的供水灌溉任務,使得當地農牧業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靠畜牧業為生的單一養殖模式,已經轉變為可以種植水稻、玉米、雜糧、草場等多樣化種植管道。現時,右岸幸福河灌域可自流灌溉面積75萬畝,貫穿翁牛特旗4個蘇木鄉鎮,受益人口4.8萬人;左岸達林臺灌域可自流灌溉面積20萬畝,受益嘎查19個,受益人口1.4萬人。
    春去夏來日炎炎,一渠清水潤心田。如今,海拉蘇鎮已有水稻種植面積8萬多畝,是翁牛特旗紅山稻主產區。這裡地勢較為平坦,水稻種植集中連片,風景優美、獨具特色,還具備了開發稻田觀光旅遊的潜力。當地正計畫實施稻田觀光園區建設項目,新修稻田觀光環線20公里、觀光棧道3000延長米,修建觀光臺兩處。積極發展稻田養蟹、養魚、農家樂、傳統民族食品等相關配套的文化旅遊產業,打造成海拉蘇地區地域特色、民俗特色、傳統特色相結合,農業生產和觀光旅遊於一身的農業觀光園。
    奔流的河水滋養了無數春萌秋衰的草木,潤澤灌溉了下游兩岸的遼闊沃土,哺育了一代代繁衍生息的人們。歷經40餘載,這座水利樞紐工程憑藉較高的標準、過硬的質量,依然伫立在西拉沐淪河畔,演繹著一水護沙將綠繞、三旗草原送青來。
    “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能够如此持久地造福一方百姓,也有賴於對工程的全面管理與保護工作。我們於2003年對工程實施了除險加固,現時,正在進行最新的安全鑒定,通過維修加固,努力管好這‘盛水的盆’、護好‘盆中的水’,讓這生生不息、流淌天地間的西拉沐淪河持續潤澤大地萬物。”翁牛特旗海拉蘇水利樞紐管護中心主任湯建偉說。
    47個春秋的歲月洗禮,6萬多人因工程受益,從洪荒到繁榮,從貧窮到富裕,2.5萬餘名翁旗兒女共同書寫了攜手並肩、滿懷憧憬、闊步向前的雄渾篇章。而今,在這片熾熱的土地上,各族人民群眾在這一方水土辛勤地耕耘、詩意地棲居,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和草原文化的薰陶,孕育著一代代優秀的草原兒女,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不斷描繪曆史發展的嶄新藍圖。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