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拍攝的三蘇祠景色。記者李向雨攝
6月初,位於眉山市區的三蘇祠博物館,紅牆環抱,綠意盎然。由眉山市委、市政府和省文物局共同主辦的《中國有三蘇——眉山蘇氏的家國情懷》主題展正加緊布展,來自全國11家博物館的110餘件珍貴文物,涵蓋瓷器、陶器、石器等,將立體呈現三蘇父子的家風家教與家國情懷。古祠為證。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來到三蘇祠,十分感慨地表示:“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
繼承弘揚、傳播推廣。“三蘇”這滴“水”,折射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與光芒。
鑽得更深
從文物到文化,見史見人見精神
“從去年8月開始籌備,現時已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作為《中國有三蘇——眉山蘇氏的家國情懷》主題展的策展人之一,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館長陳仲文說,此次展覽專門聚焦三蘇父子家風家教。
“三蘇父子的家風家教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孕育,又在三蘇父子的實踐中彰顯,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他表示,主題展所選擇的文物不單考慮用途、藝術特色等,還注重文物背後的深層意義,“這樣更能從文物到文化,達到透物見史、見人、見精神的目的。”
從生動可感的文化遺產出發,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取向,這正是去年6月以來,三蘇文化繼承弘揚中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
由西南大學文學院中國書法研究所與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共同主持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45卷本《蘇軾書法全集》已交付印刷,即將正式出版。
“蘇軾傳世書法作品眾多,但散藏於國內外文博組織和私人藏家手中,相當一部分作品從未公開出版過,極不利於東坡文化的研究和傳播。”為此,陳仲文與《蘇軾書法全集》另一比特主編、西南大學文學院中國書法研究所所長曹建一道,帶領編撰團隊天南海北地搜尋東坡書法遺跡,最終覓得500餘件作品、約9000張圖版,讓其成為“迄今為止同類出版品中收錄最全、資料最新、出版規模最大的一種”。
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蘇文化的繼承弘揚吸引了各方力量參與:四川博物院舉辦“高山仰止回望東坡——蘇軾主題文物特展”,透過274件珍貴文物走進蘇軾千面人生;紀錄片《千古風範蘇東坡》登入央視紀錄頻道和四川衛視,勾勒這位文化巨匠更為清晰完整的輪廓……
今年2月,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宣佈組織實施“三蘇文化出版工程”,從文獻集成、學術研究、普及推廣、教材教輔、海外傳播5個方面全面構建三蘇文獻體系,深入挖掘和傳承三蘇文脈,傳播三蘇文化。
“三蘇父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面旗幟,也是巴蜀人民的驕傲,期待該工程能為中國古典學術和傳統文化的發展再創新績。”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蘇軾研究專家劉石說。
傳得更遠
持續創新推廣,讓老百姓喜聞樂見
5月25日晚,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四川人藝原創話劇《蘇東坡》演出結束後,77歲的資深“蘇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激動地來到後臺,將自己的著作《東坡海南遊》贈予主創團隊。
這是話劇《蘇東坡》2023年全國巡演第二場,也是其誕生以來第58場正式演出。“去年以來,我們不斷從藝術性和觀賞性方面進行打磨,讓它更加緊湊、精緻。”在四川人藝董事長羅鴻亮看來,未來將結合蘇東坡的政論思想,繼續進行提升。
音樂劇《蘇東坡》、舞劇《東坡》,正在推進中的話劇《蘇母》、川劇戲歌《記夢》、創意視頻《喚魚清歌》……去年6月以來,以三蘇文化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可謂“井噴”,證明了三蘇文化在彰顯文化自信的同時,也需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管道傳播推廣。
話劇《蘇東坡》分別推出文旅版、文博版,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原版”互為補充。前者落地成都文殊坊,是一部壓縮後節奏緊湊的短劇,每場票房收入在5萬元左右;後者與“高山仰止回望東坡——蘇軾主題文物特展”配套,以演員“導賞”的管道,帶領觀眾探尋蘇東坡的人生軌跡。
同時,借助新媒體科技和現代傳播手段,三蘇文化不斷被賦予新內容、新形式。今年5月,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省歌舞劇院連袂打造的創意視頻《喚魚清歌》正式開機,從三蘇故事中汲取靈感,融合舞蹈、音樂、美術、詩詞、戲劇、攝影等多種藝術元素。“創意視頻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現代藝術表現形式。”主創團隊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以跨界融合的視頻形式,賦能四川文旅傳播。
更重要的是,四川正以三蘇文化為牽引,帶動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3月29日,東坡國際傳播帳號矩陣正式亮相,以中、日、英等語言為橋樑,推介四川美食、好物,帶領大美四川“組團出海”。(記者餘如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