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貨品昨晚剛送到,今天下午從成都趕到深圳布展。”6月6日下午,夾江木版年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榮强剛下飛機,就馬不停蹄地前往第十九届文博會四川展館,為次日即將開幕的盛會做準備。
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10號館,12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87家重點文化企業整裝待發,按照1個序廳單元+活力四川、安逸四川、記憶四川、數位四川4個子單元的佈局,全面展示當前我省文化產業奮進之姿和傲人成績。
一場盛會,恰如一幀縮影。今年一季度,全省文化產業成功實現“好采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2615家,同比增長9.5%;實現營業收入1156.1億元,同比增長1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7.4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準高6個百分點,比西部省份平均水準高5個百分點。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只有全面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文化產業為抓手,賦能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川軍”活力無限、勇於“弄潮”。
活起來:“活化”優質資源,用文化IP引領產業發展
6月1日晚,江蘇省蘇州市尹山湖大劇院,由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創排的原創大型話劇《蘇東坡》迎來第60場演出。四川人藝工作人員曬出的圖片顯示,當晚不僅演出票售罄,明信片、金屬徽章等限量款文創產品也受到觀眾熱情追捧。“這才是戲劇該有的樣子”“希望這個戲能走得更遠更久”……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感歎。
“話劇《蘇東坡》誕生於2018年,去年以來,我們不斷打磨提升,讓它更加緊湊、精緻,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羅鴻亮表示,未來將結合蘇東坡的政論思想,繼續提檔陞級。
面對蘇東坡這個四川文化的“超級IP”,近年來,我省以文化產業為載體,讓三蘇文化的傳承發展“活起來”。音樂劇《蘇東坡》、話劇《蘇東坡》開啟全國巡演,紀錄片《千古風範蘇東坡》、動畫片《少年蘇東坡傳奇》在多個平臺展播,電影《蘇東坡》、舞劇《東坡》、話劇《蘇母》等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四川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富集之地,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僅體現在對歷史名人的新詮釋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方面同樣顯著。
在不少文化產業從業者看來,要想用好用活“文化IP”,就得根據市場需求大膽創新。“我們以前開發過一些夾江年畫文創產品,漂亮倒是漂亮,但市場反響很一般。”後來,張榮强帶領團隊與美術院校、設計公司等合作,與景德鎮傳統制瓷技藝等非遺項目“強強聯手”,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產品更新換代。
四川金笛服飾有限公司創始人黃萍認為,傳統蜀錦的應用場景相對有限,她與一比特傳承人合作創立新品牌,打造適用於現代生活的蜀錦產品,小到定制手機殼,大到“錦客廳”環境設計、個人形象設計等。“從一根蠶絲到一件產品,產業鏈太長了,品牌化發展的思路太多了。”近年來,該品牌已經申請了上百個產品專利。
强起來:“龍頭”强力牽引,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並重
位於成都市武侯區的三國創意設計產業功能區,2021年被評為“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園區將攜音樂類、影視類、出版刊物類等五大領域產品亮相本届文博會。“通過提升文化顯示度,推動三國文化廣泛宣傳推廣與持續創新融合,突出三國文化場景營造,形成特色場景集羣展示,彰顯三國文化影響力。”園區相關負責人說。
在我省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以此為代表的“龍頭”園區、企業憑藉業態豐富、多元發展的產業體系,“攀原登峰”動力強勁、成果豐碩。
峨眉電影集團近年來提出精品創制“金頂計畫”,致力於推動“四川造”電影散發獨特文化氣質、具有獨特生活况味、具有獨特情感共鳴,在其明確的創制題材方向中,藏羌彝文化等均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藏族題材電影《旺姆的夏天》,彝族題材電影《阿莫阿依》《拾光少年》等,都將在今年內上映。”峨眉電影集團董事長韓梅透露。
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引領,四川文化產業迎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在圖書出版領域,2021年以來,以《〈格薩爾王傳〉大全》(1—300卷)、《武則天研究》、《青藏高原考古》(全10册)等優秀傳統文化題材圖書為代表,四川新華出版發行集團成功囊括國內出版界“三大獎”;在電影方面,2021年,改編自阿來的小說《狗孩格拉》、由峨眉電影集團作為第一出品方的藏族題材電影《隨風飄散》,捧回第34届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並獲得其他3項提名。
宏觀層面上,全省文化產業發展指數排名連續躍升至全國第八位;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16年的1323.78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2441.3億元,年均增長13%,高於全國平均水準近3個百分點。截至2022年,全省共有規上文化企業2424戶,實現營收4797.3億元,利潤總額達552.3億元,資產規模達7902.6億元,各項名額穩居西部首位。
動起來:“出海”開疆拓土,民族精品點亮世界舞臺
斜坐在石頭上的蘇東坡,頭戴子瞻帽、身著長布衣,長髯及胸、衣袂飄飄,目光睿智而慈祥……本届文博會上,眉山三蘇祠博物館著名的東坡盤陀坐像,將通過自貢彩燈的形式“複刻”在四川展區中央,成為展區一大亮點。
2018年,自貢成為首批13個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之一,彩燈便是其“拳頭產品”。“集團成立9年來,已連續在美國休士頓、達拉斯、紐約等地舉辦了10場大型燈會,主營項目展期跨越感恩節、耶誕節、新年3個重要節日。”本届文博會東坡文化主題燈組製作方、四川賽領文化貿易集團有限公司計畫發展部經理柯學說。
在海外,自貢彩燈究竟有多吃香?一組數據可以為證:自貢彩燈佔據海外市場92%的份額,2022年有70個彩燈項目落地境外,實現文化出口4406萬美元,同比增長55.25%,比2019年同期增長4.64%,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
以自貢彩燈為代表,四川文化產業揚帆出海、開疆拓土,在“吸睛”的同時不斷“吸金”。這一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絕佳的內容。
從十多年前開始,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華珍就通過IP授權、參與香港(中國)國際授權展等管道,為藏羌織繡技藝的傳承發展探索新路,與一些國際大牌達成合作。“一方面是看好我們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看好我們中國市場。”在她看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藝術沒有界限”,靠著這股勁,過去“養在深閨”的羌繡,一步步登上了世界舞臺。
“走出去”的底氣,不光來自文化資源的豐富積澱、文化產業的雄厚實力,還源於相關要素的配套賦能。今年1月17日,由成都文化產權交易所等聯合打造的首趟中歐班列(成渝)·傳媒文化出海加班車正式發車,貨值達1008萬美元,品類涵蓋傳媒影視單品、創意設計公仔、文化裝備電子設備等,將本土文創精品遠銷歐洲。(記者餘如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