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海南 60℃ 0
摘要:海口江東新區邁雅河濕地公園,樹島星羅棋佈,水清岸綠美景如畫。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現發佈2022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海南省生態環境廳2023年6月一、綜述2022年,海南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八次黨代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錨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戰略框架,服務保障自由貿易港建設中心工作,統籌生態環境高水准保護和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扎實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海口江東新區邁雅河濕地公園,樹島星羅棋佈,水清岸綠美景如畫。阮琛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現發佈2022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海南省生態環境廳

2023年6月

一、綜述

2022年,海南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八次黨代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錨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戰略框架,服務保障自由貿易港建設中心工作,統籌生態環境高水准保護和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扎實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全省環境空氣品質保持優良,六項主要污染物中,五項達到國家一級標準,PM2.5濃度12微克/立方米,再創監測歷史新低;地表水水質總體為優,優良率94.9%,創監測歷史最好水準;近岸海域水質持續為優,優良水質面積比例為99.6%;生態質量為優;土壤環境總體良好;全省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水準。

一是不折不扣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任務已全部完成,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6·23”重要批示精神專項整改按序時進度有力推進,並取得重要進展。三亞鳳凰島二期、亞龍灣瑞吉碼頭南北防波堤、海口葫蘆島、萬寧月島、澄邁濱樂港灣度假區、文昌東郊椰林灣人工島、南海度假村人工島等7個圍填海項目全部完成拆除整改,儋州海花島整改推進順利,顏春嶺生活垃圾填埋場整治超額完成年度任務。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穩步推進,完成6個市縣省級環保例行督察,專項督察有力推動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禁塑”等重點工作。

二是縱深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圍繞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標誌性工程和9個重點領域,實施90項年度重點工作,出臺重要方案、法規、標準等制度檔案近70項。充分發揮試驗區生態文明制度“試驗田”作用,海南省21項案例入選國家發改委牽頭遴選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成果典型案例彙編書籍,8個案例入選生態環境部自貿試驗區(自貿港)加强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制度創新案例清單,並向全國推廣。滾動推進標誌性工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成為首個完成自然資源確權登簿的國家公園;2022年裝配式建築面積占全省新建建築面積的64%;“清潔能源島”建設初具規模,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74%;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全省汽車保有量10.5%,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42.1%,在全國率先建成運行新能源汽車充換電“一張網”;重點行業場所生物降解塑膠替代品佔有率提升至81.6%;“六水共治”全面啟動;博鼇東嶼島零碳示範區部省共建順利實施。製定海南特色的省級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技術規範。積極開展“兩山”轉化實踐探索,謀劃13個先行先試試點。開展赤田水庫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創新試點,形成“資金補償—流域治理—監測評估—動態評估—監管考核—督察整改”閉環工作機制,打造水庫型生態綜合補償示範工程,實現羣衆獲益和水質改善“雙贏”。

三是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爭當“雙碳”工作優等生,印發《海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及部分重點領域專項方案,“1+N”政策體系初步構建。打造全國首個政企合作省域“應對氣候變化智慧管理平臺”,碳排放研判時效性大幅提升。掛牌成立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實現全省藍碳首單交易。全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22年四大主導產業占全省GDP比重提升至70.6%。著力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推動能源、產業、交通與城鄉建設四大領域節能降碳。在產業園區構建迴圈型產業鏈,抓好石化、化工、造紙等重點企業資源消耗减量化。開展可迴圈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試點,推進快遞包裝綠色治理。項目建設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動重點行業落後產能退出。强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加快“三線一單”在政策制定、產業佈局和結構調整、規劃編制、重大專案選址中的落地應用。

四是統籌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印發實施《海南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方案》及配套重點任務清單,明確156項具體措施。强化空氣污染防治精細化管控,分解下達各市縣空氣品質改善月度目標,按月調度推進,開展冬春季空氣污染防治攻堅和空氣品質保障專項行動,持續實施空氣污染防治全鏈條閉環管理,按小時關注空氣品質變化情况,實施空氣品質异常快速預警。强化重點領域空氣污染防治,統籌推進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全省加油站三次油氣回收治理覆蓋率達97.3%,持續開展老舊柴油車淘汰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摸底調查登記,扎實推進建築工地、汽車尾氣、道路揚塵“三個點”和禁燃區煙花爆竹燃放、檳榔土法熏烤、秸稈垃圾露天焚燒“三個面”空氣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推進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六水共治”推動全省治水整體性協調性不斷增強。建立健全水生態環境問題發現和推動解决會商預警工作機制,推動問題早發現、早響應、早消除。印發《海南省治水攻堅生態環境監測及評價方案》,為治水攻堅提供精准監測數據支撐。實施《海南省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保行動方案》,開展省級都市黑臭水體整治環保行動,全省縣級都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40%。聚焦生活污水治理短板,新建和改造管網648公里,都市污水集中收集率同比提升5.3%,建制鎮汙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同比提升14.5%。基本完成問題水體、重點河流湖庫的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加强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持續推進水源地環境管理規範化建設和問題排查整治。强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規範入海排污口設定論證、備案,實施入海排污口動態清單管理,製定《關於加强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的意見》,探索構建“漁民-漁船-漁港”海洋垃圾多元共治模式,重點海灣綜合治理初見成效。扎實推進淨土保衛戰,印發實施《海南省重點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若幹規定》,健全土壤污染防治部門聯動監管機制,243宗轉為“一住兩公”地塊落實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措施,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鞏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准,加强土壤與農產品協同監測,2022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0%。深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回頭看”。加强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推進全域“無廢都市”建設。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累計建成標準化收集屋亭11070個,海口等4個都市創建垃圾分類模範都市。製定印發《海南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强化危險廢物環境監管,開展危險廢物規範化環境管理評估。深入開展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印發《海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年內新開工建設100個美麗鄉村。印發《海南省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2022-2025年)》,强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監管。完成200個行政村農村環境整治和66條國家監管清單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年度任務。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41.9%,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9.1%。建立健全秸稈焚燒聯動處置機制,基本實現全省農耕地監控設施全覆蓋。深入推進農村廢棄物污染防治,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88.3%,廢舊農膜回收率89.2%。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全省化肥、農藥使用量同比下降4%以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88.5%。

五是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法制保障。製定、修訂《海南省綠色建築發展條例》等生態環境領域地方性法規7件,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考核評估和責任追究制度地方立法。製定《紅樹林濕地生態修複技術規程》《綠色工廠評價技術規範》《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標准》等地方標準,修訂《海南省陸域水產養殖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加快推進環境信用評價,印發《海南省企事業環保信用評價管理辦法》,試運行海南省企事業環保信用評價管理平臺。提升全省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能力,生態環境部稽核迴響的66條案件線索已全部啟動。推進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全省18家企業完成環責險投保。

六是提升生態環境監管和風險防控能力。全面加强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完善省控環境空氣品質評估網和跨市縣流域生態補償水質預警監測網,基本建成重點區域揮發性有機物自動監測網,全年出具手工監測數據40餘萬個,為精准治污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完成排汙許可證二維碼試點工作,為全省4598個廢氣、廢水排放口安裝二維碼標識,利於排汙許可證後監管執法。持續鞏固排污許可全覆蓋成果,推進清單式按證執法檢查。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修訂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和准入目錄,建立生態保護紅線電子圍欄。落實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和生態環境輕微違法行為免罰清單,建立多領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合作機制,持續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立案查處生態環境違法案件549宗、罰款5800餘萬元。2022年12月,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局被評為“全國行政執法先進集體”。印發《海南省核安全與輻射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和《海南省核技術利用單比特射安全監督檢查工作規程》,加强輻射安全監督檢查和隱患排查,做好電磁輻射及伴生放射性礦產開發利用監管。印發《保稅維修環境風險監管指導意見》,加强保稅維修過程固體廢物環境監管。强化疫情期間醫療廢物環境監管,規範醫療廢物和涉疫垃圾處置流程,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確保安全處置。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完善環境應急物資儲備,2022年全省未發生較大以上級別突發環境事件。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自貿港封關運作的關鍵一年,海南省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把牢自貿港建設綠色發展方向,堅決守護好海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海南自貿港建設和高品質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支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海南貢獻!

二、生態環境品質狀況

大氣

2022年,全省環境空氣品質總體優良,優良天數比例為98.7%,六項污染物中SO2、NO2、PM2.5、PM10、CO等五項名額均達到有監測歷史以來的最好水準,PM2.5濃度12微克/立方米,再創監測歷史新低。

空氣品質

全省環境空氣品質總體優良,優良天數比例為98.7%,其中優級天數比例為84.0%,良級天數比例為14.7%,輕度污染天數比例為1.3%,無中度及以上污染天。六項污染物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臭氧(O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一氧化碳(CO)濃度分別為12微克/立方米、23微克/立方米、112微克/立方米、4微克/立方米、6微克/立方米和0.7毫克/立方米。PM2.5、PM10、SO2、NO2、CO五項污染物濃度均符合國家一級標準,O3接近國家一級標準。與2021年相比,優良天數比例下降0.7個百分點,其中優級天數比例上升0.9個百分點,良級天數比例下降1.6個百分點;PM2.5、PM10、SO2、NO2濃度分別下降1微克/立方米、2微克/立方米、1微克/立方米和1微克/立方米,O3濃度上升1微克/立方米,CO濃度持平。

空間分布情况

19個市縣中,三沙市和五指山市環境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其餘市縣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各市縣優良天數比例介於96.0%~100%之間,超標污染物均為臭氧。與2021年相比,萬寧市和屯昌縣優良天數比例上升0.3個百分點,三亞市和五指山市優良天數比例持平;其餘市縣優良天數比例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介於0.3個百分點(文昌市、陵水縣)~2.0個百分點(臨高縣)之間。

環境空氣品質排名

根據生態環境部《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排名技術規定》,計算城市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對全省19個市縣環境空氣品質進行排名,排名前三比特的是五指山市、三沙市和樂東縣,排名後三比特的是臨高縣、海口市和儋州市。

降水

降水酸度全省19個市縣降水pH年平均值為5.94,酸雨pH年平均值為5.07。與2021年相比(不含三沙市),降水pH年平均值上升0.01,酸雨pH年平均值下降0.01。

酸雨分佈海口、三沙、屯昌、陵水、儋州、東方等6個市縣監測到酸雨,其餘市縣未監測到酸雨。

酸雨頻率全省酸雨頻率為6.2%,與2021年相比(不含三沙市),酸雨頻率下降0.2個百分點。海口市、三沙市酸雨發生頻率分別為24.3%、16.5%,屯昌、陵水、儋州、東方等4個市縣酸雨發生頻率介於2.4%(東方市)~10.0%(屯昌縣)之間。

化學組成海口、三亞、三沙、儋州、五指山、瓊海、東方等7個市縣開展降水中離子組分監測。降水中的主要陽離子為鈉離子、銨離子及鎂離子,當量濃度比例分別為26.0%、11.1%及7.0%;主要陰離子為氯離子、硫酸根離子及硝酸根離子,當量濃度比例分別為29.5%、9.4%及7.3%。酸雨主要呈現為硫硝混合型酸性降水和海洋性酸性降水特徵。與2021年相比(不含儋州市、三沙市),氯離子、銨離子、硫酸根離子、氟離子及鈉離子比例分別上升2.9、1.4、0.7、0.6和0.1個百分點,鈣離子、鎂離子、硝酸根離子及鉀離子比例分別下降3.9、0.8、0.6和0.1個百分點。

淡水

2022年,全省地表水水質總體為優,優良比例94.9%。都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地下水水質狀況總體較好。

地表水水質總體狀況

全省地表水水質為優,水質優良(Ⅰ~Ⅲ類)比例為94.9%,劣V類比例為0.5%。與2021年相比,水質優良比例上升2.7個百分點,劣V類比例下降1.1個百分點,全省地表水水質總體優中向好。

河流

全省主要河流水質為優。監測的76條主要河流141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比例為95.8%,同比上升4.3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為0.7%,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流域和西北部、南部水質為優,東北部諸河水質良好。與2021年相比,南渡江、昌化江流域和南部水質保持穩定,萬泉河流域和西北部諸河水質有所好轉,東北部諸河水質明顯好轉。超Ⅲ類斷面主要污染名額為總磷、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

南渡江流域水質為優。監測的39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97.4%,同比上升2.6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同比下降2.6個百分點。其中幹流水質為優;南美河、南叉河、南春河、南灣河、松濤東幹渠、南利河、腰子河、南坤河、西昌溪、綠現河、大塘河、海仔河、汶安河、南澱河、永豐水等15條支流水質為優;新吳溪、巡崖河、南面溝等3條支流水質良好。

昌化江流域水質為優。監測的24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100%,同比持平;無劣Ⅴ類斷面,同比持平。其中幹流水質為優;水滿河、通什水、毛慶水、樂中河、南巴河、南繞河、七差河、東方水、石碌河等9條支流水質為優。

萬泉河流域水質為優。監測的17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94.1%,同比上升5.9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同比下降5.9個百分點。其中幹流水質為優;咬飯河、三更羅水、中平河、定安河、白嶺河、青梯水等6條支流水質為優;什候河、加浪河、塔洋河等3條支流水質良好。

東北部諸河水質良好。監測的5條河流8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75.0%,同比上升25.0個百分點;劣Ⅴ類占12.5%,同比持平。其中文昌江、北山溪水質為優;演州河水質良好;文教河水質輕度污染,主要污染名額為化學需氧量;珠溪河水質重度污染,主要污染名額為總磷、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

西北部諸河水質為優。監測的7條河流15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100%,同比上升6.7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同比持平。其中牙拉河、珠碧江水質為優;加來河、光村水、春江、北門江、文瀾河等5條河流水質良好。

南部諸河水質為優。監測的24條河流37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94.6%,同比上升2.7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同比持平。其中雅邊方河、龍潭河、南橋水、脚下河、龍滾河、龍首河、龍尾河、長興河、太陽河、陵水河、都總河、金聰河、藤橋河、藤橋西河、三亞河、湯他水、寧遠河、望樓河、感恩河等19條河流水質為優;九曲江、保亭水、半嶺水等3條河流水質良好;東山河水質輕度污染,水體溶解氧含量偏低;羅帶河水質輕度污染,主要污染名額為化學需氧量、總磷、高錳酸鹽指數。

湖庫

全省主要湖庫水質總體為優。監測的41座主要湖庫中,水質優良湖庫38個,占92.7%,同比持平;無劣Ⅴ類湖庫,同比持平。超Ⅲ類點比特的主要污染名額為總磷、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41個湖庫中,輕度富營養化狀態5個,占12.2%,其餘湖庫均呈中營養狀態。

地表水質量排名

根據生態環境部《城市地錶水環境質量排名技術規定(試行)》,計算都市水質指數,對全省19個市縣地表水質量進行排名,排名前三比特的是三沙市、五指山市、瓊中縣,排名後三比特的是文昌市、東方市、儋州市。

都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

全省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縣級及以上都市(鎮)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共33個,其中地表水水源地32個,地下水水源地1個。33個水源地水質全年均達標,水質達標率為100%,同比持平。其中27個地表水型水源地水質為優(Ⅰ~Ⅱ類),占81.8%;5個地表水型和1個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質為良(Ⅲ類),占18.2%。

地下水

2022年全省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好。

地下水水位全省地下水水位主要表現為基本穩定~上升狀態。從區域分佈看,大部分地區水位主要表現為基本穩定狀態,海口市解放路、藍天路、龍橋鎮、龍塘鎮等地區水位表現為上升狀態,僅萬寧市興隆華僑農場地區地下水水位表現為下降狀態。從含水層分佈看,海口市潜水、承壓水水位總體上呈基本穩定狀態~上升狀態。

地下水水質全省75個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點比特中,Ⅱ~Ⅳ類水質比例為90.7%,其中Ⅱ類水質占4.0%,Ⅲ類水質占32.0%,Ⅳ類水質占54.7%,Ⅴ類水質占9.3%。Ⅴ類水質主要定類名額為pH、錳、氯化物。三亞市鳳凰山莊、瓊海市官塘、萬寧市興隆、儋州市藍洋農場熱礦水水質基本穩定。

海洋

2022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質持續為優,沉積物質量總體保持良好。海南島東海岸、西海岸、西沙群島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處於健康狀態,東海岸海草床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狀態。海口假日海灘、三亞亞龍灣和大東海海水浴場水質均為優良。

海水水質

近岸海域水質2022年,春季、夏季、秋季三期監測的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全省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優,優良水質(一類、二類)面積比例為99.60%,劣四類水質面積比例為0.17%。與2021年相比,全省近岸海域水質總體持續為優。超二類水質出現在儋州新英灣、萬寧小海、陵水新村灣、文昌清瀾灣、海口灣近岸海域,主要超標名額為化學需氧量、活性磷酸鹽、無機氮。

海水富營養化全省近岸海域呈富營養化狀態的海域面積為86.6平方公里,同比新增53.8平方公里。其中輕度富營養、中度富營養、重度富營養海域面積分別為50.5平方公里、12.0平方公里、24.1平方公里,同比分別新增33.4平方公里、0.7平方公里、19.7平方公里。呈富營養化狀態的海域主要分佈在文昌清瀾灣、儋州新英灣、海口灣、陵水新村灣、萬寧小海近岸海域。

海洋沉積物質量

全省近岸海域沉積物綜合質量等級為良好。全省48個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監測點比特中,沉積物質量良好的點比特比例為97.9%,質量一般的點比特比例為2.1%,為儋州新三都海域點比特。與2020年相比,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海水浴場水質

海口假日海灘、三亞亞龍灣、三亞大東海3個國家重點監測海水浴場水質等級為優的天數比例分別為100%、100%、91.7%。與2021年相比,三大浴場水質保持優良。

典型海洋生態系統

珊瑚礁生態系統

海南島東海岸珊瑚礁生態系統處於健康狀態。監測海域造礁石珊瑚有14科32屬135種,活珊瑚平均覆蓋度為15.7%,其中三亞的亞龍灣、蜈支洲島、紅塘灣、鹿回頭海域活珊瑚覆蓋度相對較高。硬珊瑚平均補充量2.1個/平方米,其中三亞的蜈支洲島、小東海、亞龍灣海域硬珊瑚補充量相對較高。珊瑚礁魚類共21科41屬71種,魚類平均密度34.3尾/百平方米,其中文昌銅鼓嶺、三亞鹿回頭海域魚類密度相對較高。

海南島西海岸珊瑚礁生態系統處於健康狀態。監測海域造礁石珊瑚有9科19屬62種,活珊瑚平均覆蓋度9.2%,其中昌江海尾海域活珊瑚覆蓋度相對較高。硬珊瑚平均補充量1.8個/平方米,其中臨高美夏、昌江海尾海域硬珊瑚補充量相對較高。珊瑚礁魚類共12科12屬22種,魚類平均密度60.6尾/百平方米,其中儋州與臨高交界處鄰昌島海域魚類密度較高。

西沙群島珊瑚礁生態系統處於健康狀態。監測海域造礁石珊瑚有11科37屬162種,活珊瑚平均覆蓋度為19.6%,其中永興島海域活珊瑚平均覆蓋度相對較高。硬珊瑚平均補充量5.8個/平方米,監測海域硬珊瑚補充量均較高。珊瑚礁魚類共21科56屬114種,平均密度108.1尾/百平方米,其中晋卿島、西沙洲、甘泉島魚類密度相對較高。

海草床生態系統

海南島東海岸海草床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狀態。東海岸海草種類為2科4屬4種,平均覆蓋度為39.8%,瓊海龍灣海草平均覆蓋度相對較高;密度範圍為69.0~1546.9株/平方米,文昌高隆灣密度相對較高;生物量範圍為18.1~740.0克/平方米,陵水黎安港生物量相對較高。

海南島西海岸海草種類為2科2屬3種,平均覆蓋度為31.2%,臨高紅牌港海域海草平均覆蓋度相對較高;密度範圍為4519.8~6831.5株/平方米,臨高馬嫋港密度相對較高;生物量範圍為10.4~81.5克/平方米,臨高紅牌港生物量相對較高。

主要入海污染源

入海河流全省省級管理入海河流斷面水質良好。監測的29個入海河流斷面中,26個斷面水質達標,占89.7%,同比上升6.9個百分點,3個斷面水質未達標,占10.3%,同比下降6.9個百分點,超標入海河流斷面分別為文昌市珠溪河河口、寶陵河龍樓鎮寶陵村寶陵水閘和樂東縣佛羅河佛羅鎮求雨村。

直排海污染源 全省共監測38個日排水量大於(含等於)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排放口,全年污水排放總量為41329.5萬噸,同比新增12.6%。主要污染物中化學需氧量排放10836.7噸,同比新增4.9%;石油類排放15.7噸,同比新增157.4%;總氮排放2910.2噸,同比减少6.7%;總磷排放82.2噸,同比减少2.5%;氨氮排放456.9噸,同比减少19.8%。

海洋垃圾開展海口灣、博鼇灣、三亞灣、洋浦灣4個港灣海洋垃圾監測。

海面漂浮垃圾海上未發現特大塊、大塊漂浮垃圾。表層水體拖網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689個/平方公里。採集到的垃圾均為塑膠類垃圾。塑膠類垃圾主要為泡沫殘渣、塑膠碎片、漁線、食品包裝袋。

海灘垃圾海灘垃圾平均個數為234932個/平方公里。塑膠類垃圾數量最多,占86.8%;其次為玻璃類,占7.4%;金屬類、紙質類、橡膠類和織物(布)類也均有採集到。塑膠類垃圾主要為塑膠碎片、塑膠瓶蓋、泡沫、漁線、食品包裝袋。

海底垃圾海底垃圾平均個數為2743個/平方公里。塑膠類垃圾數量最多,占95.0%,紙質類占5.0%。塑膠類垃圾主要為塑胶袋、漁線、食品包裝袋。

海洋微塑膠開展南渡江、萬泉河、昌化江入海口和西沙永興島西北部海域海面漂浮微塑膠監測。

南渡江入海口海面漂浮微塑膠平均密度為0.45個/立方米,鑒定到微塑膠10種,主要成分為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等。萬泉河入海口海面漂浮微塑膠平均密度為0.53個/立方米,鑒定到微塑膠9種,主要成分為聚丙烯、聚酯、聚乙烯等。昌化江入海口海面漂浮微塑膠平均密度為0.29個/立方米,鑒定到微塑膠8種,主要成分為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混合物。西沙永興島西北部海面漂浮微塑膠平均密度為0.29個/立方米,鑒定到微塑膠9種,主要成分為聚丙烯、聚乙烯、聚酯。

土壤

2022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土壤環境質量

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國家下達的90%的目標任務。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402個土壤環境質量點比特中低於風險篩選值的點比特占80.8%,介於風險篩選值和風險管制值之間的點比特占18.4%,高於風險管制值的點比特占0.8%。

土地資源

根據海南省2021年國土變更調查面積匯總表統計,全省共有農用地3051330.4公頃,其中耕地487453.7公頃(約731.2萬畝),濕地5920.9公頃,園地1218222.8公頃,林地1161101.1公頃,草地1205.8公頃,其它農用地(包括設施農用地、坑塘水面、農村道路等)177426.1公頃;建設用地284793.1公頃,其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50168.4公頃,交通運輸用地31150.0公頃,水工建築用地3474.7公頃;未利用地175148.7公頃。

水土流失

全省水土流失面積1648.3平方公里,與2021年相比,水土流失總面積减少26.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31.3平方公里,其中水利部門治理面積74.0平方公里,林業部門治理面積46.1平方公里,自然資源與規劃部門實施的造林綠化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2平方公里。

荒漠化

根據2022年海南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報告,全省荒漠化林地面積為10.1萬畝,占全省國土面積約0.2%。荒漠化林地主要分佈在昌江縣、東方市和樂東縣的西部半濕潤半乾旱地區。2022年昌江縣、東方市和樂東縣完成造林綠化約2.9萬畝,使得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

農業面源

全省化肥施用量1005075.0噸,利用率41.1%,農藥使用量17630.9噸,利用率40.8%。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8.5%,秸稈綜合利用率88.3%。

自然生態

2022年,全省生態質量指數(EQI)值為74.95,生態質量為一類,總體保持穩定。

生態質量

全省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的生態質量指數(EQI)介於58.98~83.18之間,平均值為74.95,生態質量類型為一類,全省自然生態系統覆蓋比例高、人類干擾强度低、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結構完整、生態系統穩定、生態功能完善。各市縣生態質量類型均為二類以上水准,其中海口、儋州2個市生態質量類型為二類,其餘市縣均為一類。與2021年相比,各市縣生態質量類型未發生變化,整體呈“基本穩定”特徵。

生物多樣性

全省森林覆蓋率62.1%,森林蓄積量1.61億立方米,森林面積約3208萬畝。全省共完成植樹造林面積16.4萬畝。全省陸棲脊椎動物有698種,其中兩栖類46種,爬行類113種,鳥類455種,獸類84種。列入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名錄的野生動物162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海南長臂猿、海南坡鹿、海南山鷓鴣等30種,二級保護動物132種。

全省野生維管束植物有4689種,其中喬木723種,灌木1246種,草本2315種,藤本405種。列入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27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海南蘇鐵、葫蘆蘇鐵、坡壘等10種,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17種。

自然保護地

全省現有101個自然保護地,其中國家公園1個,自然保護區39個(國家級5個,省級19個,市縣級15個);森林公園20個(國家級5個,省級12個,市縣級3個);地質公園7個(國家級3個,省級4個);濕地公園12個(國家級7個,省級5個);海洋公園(含海洋特別保護區)3個(國家級2個,省級1個);風景名勝區19個(國家級1個,省級18個)。

聲環境

2022年,全省區域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總體為好,功能區聲環境保持穩定。

區域聲環境

全省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都市區域晝間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等效聲級平均值為54.0分貝(二級)。瓊海市區域晝間區域晝間聲環境質量為好(一級),占5.6%;三亞、五指山、文昌、萬寧、東方、定安、屯昌、澄邁、白沙、樂東等10個市縣區域晝間聲環境質量為較好(二級),占55.5%;其餘7個市縣區域晝間聲環境質量為一般(三級),占38.9%;無四級及以上都市區域。聲源構成中社會生活雜訊占61.0%,交通雜訊占25.7%,工業雜訊占10.2%,施工雜訊占3.1%。與2021年相比,全省區域晝間聲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平均等效聲級下降0.2分貝,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為一級的市縣占比上升5.6個百分點,二級占比下降5.6個百分點。

道路交通聲環境

全省交通聲環境質量總體為好,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晝間城市道路交通雜訊的等效聲級平均值為65.5分貝。17個市縣城市道路交通雜訊强度為好(一級),占94.4%;昌江縣為較好(二級),占5.6%。與2021年相比,全省晝間道路交通雜訊强度保持穩定,平均等效聲級上升0.9分貝;晝間道路交通雜訊强度為一級、二級的市縣占比與去年持平。

功能區聲環境

全省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各類功能區晝間總點次達標率為92.7%,夜間為84.0%。與2021年相比,晝間總點次達標率持平,夜間總點次達標率上升0.2個百分點。

輻射

2022年,全省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環境電離輻射水准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環境電磁輻射水准低於國家規定的控制限值;昌江核電廠周圍環境γ輻射劑量率和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异常。

環境電離輻射

全省陸域各監測點的環境γ輻射劑量率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空氣、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飲用水水源地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异常。飲用水水源地水中總α和總β活度濃度低於《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規定的放射性名額指導值。近岸海域各監測點的海水、生物和近海海域各監測點的海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异常。海水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遠低於《海水水質標准》規定的限值。與2021年相比,全省各監測點環境電離輻射監測結果未見明顯變化。

環境電磁輻射

全省各環境質量監測點的電磁輻射水准,以及監測的輸變電工程、中波發射台周圍環境監測點的電磁輻射水平均低於《電磁環境控制限值》規定的公眾曝露控制限值。與2021年相比,全省各監測點環境電磁輻射監測結果未見明顯變化。

重點區域環境

重點旅遊景區

2022年,全省17個重點旅遊度假區環境空氣品質總體優良,優良天數比例介於91.6%~100%之間。海口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亭七仙嶺溫泉國家森林公園、保亭呀諾達雨林文化旅遊區、萬寧興隆熱帶植物園等4個重點旅遊度假區空氣品質符合國家一級標準,其餘13個重點旅遊度假區環境空氣品質符合國家二級標準。8個主要森林旅遊區空氣負離子年均濃度範圍1945~4639個/立方釐米,優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清新空氣1000~1500個/立方釐米的標準,對人體健康有利。

重點產業園區

2022年,洋浦經濟開發區、東方臨港產業園、澄邁老城經濟開發區、昌江迴圈經濟園區等4個工業園區環境空氣品質總體優良,優良天數比例介於96.7%~99.7%之間,環境空氣品質均符合國家二級標準。洋浦經濟開發區、東方臨港產業園、澄邁老城經濟開發區、海口江東新區、臨高金牌港臨港產業園、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陵水黎安教育創新試驗區等7個園區近岸海域水質符合水環境管理目標要求,重點園區特徵污染物均未檢出。

氣候與自然灾害

氣溫2022年全省氣候年景屬正常年景。年平均氣溫24.9℃,較常年偏高0.1℃,並列位居1951年以來第六比特高值。全省年平均高溫日數25天,與常年持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30.4小時,較常年偏少182.8小時,位居1951年以來第三位低值。

降水2022年全省平均年降雨量2014.0毫米,較常年偏多9.6%,位居1951年以來第十五位高值。降雨量呈東北多西南少的帶狀分佈。

碳强度2021年全省組織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2.96%。

氣象災害2022年全省共受8個熱帶氣旋影響,無登入,影響個數較常年偏少1.6個,登入個數較常年偏少1.8個,熱帶氣旋影響强度總體接近常年,但極端强度偏强。區域性豪雨過程達16次,較常年偏多5次,位於歷史第二高位。

森林灾害2022年全省共發生森林火灾2起,其中一般森林火灾1起,較大森林火灾1起,受害森林面積5.61公頃。

地質災害2022年全省共發生地質災害25起,灾情等級均為小型,未造成人員傷亡,其中5起地質災害有財產損失,直接經濟損失64.1萬元。

基礎設施與能源

交通2022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4168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98.9公里,普通國省幹線公路里程3579.4公里,農村公路里程36708.5公里。全省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149個。全年公路客運量3447.1萬人、客運周轉量28.2億人公里;公路貨運量6844.1萬噸、貨運周轉量39.5億噸公里。全年水路客運量1400.4萬人、客運周轉量3.0億人公里;水路貨運量22252.2萬噸、貨運周轉量9911.2億噸公里。

新能源汽車2022年全省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191937輛,同比增長61.2%,全年新增注册76371輛,同比增長40.3%。

生活垃圾2022年全省生活垃圾理論產生量508.6萬噸,實際處理量490.1萬噸,城鄉無害化處理率為96.4%。

生活污水2022年全省運營的城鎮汙水處理廠共181座,合計汙水處理能力約193.1萬立方米/日,同比增長17.7萬立方米/日。其中都市(縣城)汙水處理廠40座,處理能力159.3萬立方米/日,年污水產生量55110.3萬立方米,處理率99.5%。

能源2022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耗1264.6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3.6%。其中,原油消費量905.9萬噸,同比下降20.4%;原煤消費量1138.7萬噸,同比增長0.5%,電力消費量130.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瓦斯消費量53.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4%。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