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用地入市,乘上花卉產業東風——產業興鄉系列調查之三

上海 51℃ 0
摘要:2020年實施的新土地管理法,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讓農村土地資源要素活起來。井淩橋村宅基地房屋風貌更新項目全面啟動。積極融入花卉產業佈局的井淩橋村,期盼著更加甜蜜的未來。

  記者束涵

  在松江區井淩橋村中央,坐落著獲得2022“普羅獎”公共建築金獎的新建築。它由廢棄多年的村辦小學改造而來。雅正簡素,兼具民宿、文化活動等功能,今年5月已正式試運營。

  村莊沉睡的資源正被喚醒。新建的公共驛站、花卉展示館、民宿發展工作室、產業培訓中心以及周邊公共空間等,嵌落在美麗田園間。而它們的建設與未來流量,正系於相鄰的上海(松江)長三角花卉科創產業園。

  對於上海鄉村來說,找准產業定位,是實現蛻變的關鍵。這往往不是村委會拍板就能解决,而是要放在更大的視野下,去科學謀劃製定。花卉產業,就是井淩橋村乘勢而起所需的“東風”。

  花卉產業“先行者”

  早在多年前,井淩橋村就已經火了一把。彼時,松江區在全市範圍內率先推進家庭農場模式,井淩橋村公佈6個名額,即引來60餘人報名。出人意料的“搶地種”,讓它連續三天登上央視《新聞聯播》。

  而今,在新的背景下,井淩橋村又開始新一輪的“趕考”,即如何利用好存量資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

  井淩橋村幸運地迎來了機遇。2020年上海發佈的《關於推進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服務高品質生活的意見》提出,上海將構建“3+X”花卉產業集聚區發展格局。松江區就是“3”的組成部分。

  結合葉榭鎮“十四五”規劃“一軸三片”中“西部花海風貌區”,緊鄰原浦南花卉基地的井淩橋村,自然成為上海花卉產業與鄉村產業聯動發展的“先行者”。

  作為松江區最大規模的花卉市場,浦南花卉基地正在陞級建設上海(松江)長三角花卉科創產業園,並被冠以“雲間·卉穀”的新名。

  根據規劃,園區占地總面積為2000畝,項目總投入資金20億元,從花卉種植、花卉銷售、花卉金融服務、花卉消費體驗、花卉文化傳播、場景營造等多方位全新佈局,打造松江區規模最大、品類最全的花卉產業鏈。

  井淩橋村最為直接的參與,即園區內的20餘畝土地,是經村莊規劃調整後入市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2020年實施的新土地管理法,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讓農村土地資源要素活起來。“土地不是隨意定價,而是要土地估價專業評估機構來評估,且通過公開出讓、出租等管道,用於工業、商業、保障性租賃住房等用途,進一步提高集體土地配寘效率,提高鄉村產業能級,壯大集體經濟組織資產實力,新增農民收益。”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20餘畝的土地,相較於園區總面積,體量看似不大,卻至關重要。“為了滿足商戶的多元需求,園區致力於提升設施設備配套,新增物流冷鏈、直播中心、金融服務等。同時,結合葉榭鎮正在打造的15分鐘生活圈,完善餐飲、人才公寓等配套。”葉榭鎮農業農村發展辦公室副主任桂靜靜表示,井淩橋村入市的集體用地,是打造花卉全產業鏈的重要資源。

  隨著區、鎮級花卉產業佈局逐步落地,井淩橋村也同步自我探索,尋找壯大村集體資產的適宜路徑。

  讓閒置資產“活起來”

  “甜蜜的方糖”所在的位置,幾年前一片荒蕪蕭索。而今,不論建築的外觀設計,還是配套設施和功能,已是一番全新的面貌。

  “2019年捕手井淩橋村小學的設計任務後,幾易其稿,最終決定結合鄉村淳樸簡約的特色,以雪白的方塊為設計覈心,將建築化為一塊塊晶亮的‘方糖’。”上海加禾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杜鵬說。

  這塊兼具民宿、文化活動等多功能的“方糖”,是井淩橋村盤活村級存量資產的縮影。“未來的空間規劃、業態佈局,要充分考慮到鄉村花卉產業發展、遊客消費需求和村民的生活便利。”井淩橋村駐村第一書記馬勤鋒表示,想要將規劃落地,僅憑村集體有限的資本及力量遠遠不够。

  聯合社會資本,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打造,是當下鄉村建設的共識。明晰的產業規劃,更讓合作有了落地的土壤。

  光大特斯聯集團看中了花卉及衍生業態的發展空間,成為井淩橋村的主要合作夥伴。“甜蜜的方糖”先期亮相,它依託美麗村莊項目建設,土地與資產屬於村集體。光大特斯聯承租後,每年向村委會交納80萬元租金,進行民宿、文化活動等業態運營。

  更多的“方糖”正在出現。新建的公共驛站、花卉展示館、民宿發展工作室、產業培訓中心以及周邊公共空間等相繼落地,並通過簽訂戰略合作協定的管道,交由光大特斯聯集團運營,以專業力量帶動周邊發展。

  前景可期的花卉產業,也啟動了村民們的參與積極性,通過盤活閒置資產,既多一份收益,也為產業興旺添一把火。當前,通過村委會引導、村民自主創業,已有2戶新村民打算開展餐飲、鄉村辦公等經營;也有農戶看到產業帶動的租房需求,將自家房屋改造用於公寓出租等,預計每年可新增4萬至5萬元不等的房租收入。

  探索更多增收路徑

  招徠“貴客”上門,既要有產業配套設施,也要具備與之相匹配的“門面”。

  井淩橋村宅基地房屋風貌更新項目全面啟動。最熟悉瞭解村民情况的村黨總支負責全面調研、落實,努力做好浦南花卉產業的企業“雙線”同步規劃,而涉及鄉村建設的區鎮多個部門參與難點協調,讓發展藍圖逐步落地。

  為了留住鄉村自然生態特色,在全市推進跨村平移、進鎮上樓這兩類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實踐探索的大背景下,井淩橋村率先探索保留村落的建設,成為松江區首個三種模式齊頭並進的試點村。

  在原有基礎上做整體提升,少有現成的經驗。相關方面製定了支持政策,並通過流程的規範操作以及民意的廣泛徵詢,在兩年時間內,讓區域範圍內的418戶村民,90%以上達成共識,而且參與意願强。通過“政府補貼一點,農戶承擔一點”的模式,很大程度上釋放了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

  如今,乘著花卉產業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東風,新業態新產業正在井淩橋村逐步嵌入,為强村富民創造更多可行的路徑。

  村委會已順勢開啟庭院經濟,讓村民參與花卉種植進行增收。“我們正在推進由農科院指導、農業企業提供種苗、村民代種植、企業包銷售的模式,現時已有6戶村民參與試點,預計每年可新增1萬元左右收入。”馬勤鋒希望,當這幾戶村民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後,能够以此為示範帶動更多村民參與進來。

  另外,花卉產業園項目建成後,將為本地農民創造近千個就業崗位,村級自治管理也為村民開放部分公益崗位,推動實現家門口就業,拓寬增收通路。

  積極融入花卉產業佈局的井淩橋村,期盼著更加甜蜜的未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