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熱血當歌》購票者85%是年輕人“讓觀眾讀懂先輩們的選擇”

上海 47℃ 0
摘要:《熱血當歌》藝術總監、湖南省歌舞劇院董事長楊霞說,“《熱血當歌》上演以來的最大收穫便是獲得了年輕人的喜愛。我們演出的購票者85%都是年輕人,國歌奏響的時候,他們常常自發站起來。”

  記者吳桐

  5月31日晚,來自湖南的民族舞劇《熱血當歌》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上演,角逐舞動長寧·第十三届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

  《熱血當歌》講述了《義勇軍進行曲》誕生背後的故事。熱血青年田漢、聶耳、安娥在目睹群眾在苦難中掙扎、國家的內憂外患後,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用文藝作品為勞苦福斯和抗日救亡發聲,最終創作出《義勇軍進行曲》,喚醒群眾。

  《熱血當歌》總導演之一馬波說,劇中展現了在中華民族危亡之際各個階層人物的狀態。“他們將個體生命投入滾滾的革命浪潮,用熱血書寫了進步青年的追求與擔當。我們想讓觀眾讀懂先輩們的選擇。”

  總導演之一李世博用“倒退”的舞蹈動作暗示著抗日救亡的急迫性:“倒退的舞蹈動作能讓人感受到民族的命運始終處在‘倒數計時’的狀態,我們為最後的爆發設定了鋪墊。”隨著小報童和聶耳的相繼死去,被壓迫的人們終於發出了“最後的吼聲”,《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吹響了抗日的號角。

  在戲劇構作上,《熱血當歌》以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等重要抗戰事件為時間主線,並在主線劇情中插入三場“戲中戲”,呈現《卡門》《揚子江暴風雨》以及《風雲兒女》三部作品的創作過程。

  第一場“戲中戲”是1930年6月,田漢根據法國小說《卡門》進行改編,創作出同名戲劇作品。舞劇插入這段“戲中戲”,不僅塑造了嚮往自由的現代女性形象,還表達了田漢對中華民族實現自由、平等的渴望。

  第二場“戲中戲”是1934年5月,聶耳和田漢共創中國第一部新歌劇《揚子江暴風雨》,描繪碼頭工人與日軍進行殊死鬥爭的動人故事。舞劇巧妙運用舞臺裝置裏的繩索,借助牽、拉、纏、拽等肢體動作,呈現工人的艱苦生活,並以他們為國捐軀的壯舉感染觀眾。

  最後一場“戲中戲”則再現了1935年田漢編劇的《風雲兒女》,當最後譜寫出《義勇軍進行曲》時,演員們一步步走向舞臺最前端,將全劇推向高潮。

  “比刀劍更鋒利的是正義的筆尖,比炮火更激昂的是熱血的旋律。抗日救亡是一個宏大的題材,《熱血當歌》主要呈現了青年在文藝戰線上的奮鬥。三場‘戲中戲’讓角色的刻畫更為豐富立體。”編劇馮必烈說。

  “這部作品的主創都是‘80後’‘90後’,舞臺上的演員很多都是‘00後’,他們跨越時空的演繹感染著台下的青年人。”《熱血當歌》藝術總監、湖南省歌舞劇院董事長楊霞說,“《熱血當歌》上演以來的最大收穫便是獲得了年輕人的喜愛。我們演出的購票者85%都是年輕人,國歌奏響的時候,他們常常自發站起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