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將完成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任務495萬畝,任務量較去年增近六成川豆擴種“第二季”迎三個變化

四川 39℃ 0
摘要:施肥、開溝……5月25日,廣安市廣安區恒升鎮果子村外的坡耕地做好了大豆擴種準備。芒種之前,這些平整一新的土地將全部套種大豆。

施肥、開溝……5月25日,廣安市廣安區恒升鎮果子村外的坡耕地做好了大豆擴種準備。芒種之前,這些平整一新的土地將全部套種大豆。

一天前,在遂寧市安居區召開的全省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現場觀摩培訓會傳出消息:今年,全省將完成中央下達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任務495萬畝。這個任務量較去年新增185萬畝,增幅近六成。

去年,按照中央要求,四川啟動大豆擴種“第一季”。在任務更繁重的“第二季”,相關工作如何開展?5月,正是大豆播栽的時候,記者在全省部分地區鄉間行走,嘗試尋找個中答案。

態度之變

從“被動”到“主動”,新增的近六成擴種任務全部落實地塊

“在辦公室摳破了腦殼,基層走一圈就不急了。”5月底,阿壩州汶川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副局長切珠松了一口氣。因為,各鄉鎮主動認領的面積已遠超全縣擴種總任務6500畝。

與去年一樣,今年川豆擴種的目標仍然是層層分解的“硬任務”。去年,為了說服農戶擴種,切珠和不少基層幹部沒少走村串巷發動農戶,最終也只是勉强完成任務。但今年,面對比去年更為繁重的擴種任務,各地業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均表示“不緊張”。這與種植戶們的態度變化有關。

“我們主動提出來擴種。”汶川縣漩口鎮小麻溪村村委會副主任張學梅說,早在4月,村民們就主動上報擴種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25畝,比去年多出四成。

“能賺錢,老百姓才願意種。”自貢市富順縣騎龍鎮龍鬚村種植戶肖玖明說,去年套種了6畝大豆玉米,畝產值1800元,分別比淨作玉米或者大豆高出500元、900元。囙此,今年他又主動擴種了4畝。

全省層面上,去年在遭遇極端高溫乾旱天氣的情况下,全省帶狀複合種植的玉米、大豆產量分別接近430公斤/畝、110公斤/畝,畝綜合產值達1770元,每畝純收益有676元。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玉米不減產,增收一季豆”,種豆的含“金”量只多不少。

政策好,這是不少種植戶反復提及的另一個理由。他們口中的“政策”,就是150元/畝·季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補貼。

“這已經是所有的單項種糧補貼中力度最大的一個。”眉山市東坡區種糧大戶李相德說,這樣的好政策,直接給農戶吃下了“定心丸”。

記者獲悉,新增185萬畝種植任務在5月初已全部落實地塊。

農資之變

從“短缺”到“充足”,提前儲備到位且價格更低

“供貨穩、價格低。”談及川豆擴種“第二季”的感受,德陽市中江縣種糧大戶常滔說,最直觀的變化是:農資供應更平穩更有序。去年5月底,他還在四處用高價採購豆種。而今年3月底前,所有的農資都已到位。

數據更為直觀。去年2月,在全省大豆擴種備耕時段,全省尿素平均零售價為3067元/噸、同比增長40.5%,複合肥平均零售價為4116元/噸、同比增長35.1%,大豆種子價格同樣上浮40%。

“有些地方出高價都還買不到,買到的也不一定質量好。”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解釋,去年,受疫情、國內主要化肥生產地區能源短缺和全國大豆擴種速度過快等因素影響,川內不同程度出現農資“產不了、運不上、買不到”的現象。

“豆種最典型。”國家大豆產業科技體系崗位科學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雍太文介紹,受氣候和土壤因素影響,適宜四川本土種植的大豆品種,要具備耐濕等特性。但在去年豆種短缺的背景下,不少地區為了完成擴種任務,不得不引入東北和黃淮海地區豆種。

相較於“第一季”,今年川豆擴種時節,農資不僅價格更便宜、質量也更好。

今年前5個月,全省主要農資價格均不同程度出現回落。早在2月底,全省主要農資鄉鎮一級下達率就超過90%,超過常年。

在至關重要的豆種方面,價格更是較去年同期下降三成以上,而且貨源均為四川本地豆種。

農資量足價穩帶來的變化,不只是“不誤農時”這麼簡單。

成都邛崍市種糧大戶周家林說,去年,自家套種的大豆玉米每畝在播種階段就投入農資(肥料、種子)360元。而今年,每畝至少降低成本50元,“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利潤空間更大了。”

管道之變

從“分散”到“集中”,規模化經營破解“誰來種”問題

全省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現場觀摩培訓會上,最讓與會者感受到壓力的是:今年,四川將建立市縣鄉村戶五級大豆擴種台賬清單,建立“一圖一册”,確保大豆擴種“零水分”。

“不僅要求數量够,還要求質量高。”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解釋,“一圖一册”的目的絕不只是考核“種俗仔”,還要追跡“種得怎麼樣”。

新增的185萬畝任務種在哪?不少地區將目光投向低產低效園地和撂荒地。統計顯示,全省僅撂荒地就有200餘萬畝,還有數量相當的各類低產低效園地(果園等)。

“傾斜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資金,對撂荒地進行改造、對低產低效園地進行騰退。”資陽市安嶽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彭輝介紹,今年當地綜合涉農項目資金,引導低產低效檸檬園騰退或間伐,推進撂荒地複耕、平整,以擴種、套種大豆。今年新增的4000畝任務,基本都是騰退的園地或複墾的撂荒地。

種得好不好,與“誰來種”密切相關。那麼,誰來種豆?

新的模式在人口大量外出的鄉村被廣泛採用——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具體做法是,村集體出資設立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以改造後撂荒地、低產低效園地入股,並由前者種植大豆。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能够實現耕地規模化、組織化耕作。”安嶽縣乾龍鎮罐子河村黨支部書記劉虹渝介紹,全村整治後的600餘畝撂荒地已入股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主要用於擴種大豆。

不過,這些新產生的土地承包戶大部分已無力耕作,“要麼外出務工了,要麼年紀大了。”劉虹渝說,採取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既破解了“誰來種”問題,又能同步壯大村集體經濟、保障承包戶的收益,“合作社會給農戶租金和分紅。”(記者王成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