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油墨就耗盡,印章成博物館、景點標配年輕人“敲章”感受別樣文旅樂趣

上海 61℃ 0
摘要:在刷臉認證已十分普及的今天,年輕人正從“敲章”這件父輩們昔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中,感受到別樣的文旅樂趣。

  記者簡工博

  “太受歡迎了,前一天晚上剛換上的油墨,不到中午就需要調換。”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在最後設計了一個互動環節,準備了數枚印章供觀眾敲印收集,大受歡迎。

  近年來,“敲章”成了博物館、美術館、各景點乃至文創商店、咖啡館的標配,吸引不少年輕人打卡敲章,還衍生出相關文創產品和消費鏈條。

  在刷臉認證已十分普及的今天,年輕人正從“敲章”這件父輩們昔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中,感受到別樣的文旅樂趣。

  傳統文化的印記

  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是上博舉辦的第一個古籍專題展,展出的館藏66部宋元古籍有許多舉世稀見的國寶級珍品或孤本。

  “這些古籍上幾乎都敲著大大小小的印章,這些印章記錄著一本古籍的作者和曾經的保存者的珍視和感悟。”來參觀展覽的年輕白領沈渝小時候學過書法,對大大小小的印章十分熟悉,“即使不論印章的意義,紅色與墨色的搭配本身就很美”。

  展出的每件藏品上,幾乎都能找到印章的踪影。首件展品《妙法蓮華經》杜遇寫本,除了以金粉書寫的“佛”字和銀粉書寫的正文,還有兩枚紅色印記;另一件重要展品《王文公文集》,因南宋初期紙張短缺,將公文紙張或私人信件“二次利用”刻印成書蔚然成風。此次特意展出了一頁該文集背面,上面印有“向氏珍藏”,應是跨越北宋、南宋,綿延二百餘年的宋代河內向氏家族,該書用紙應是曾任舒州知州的向汮所用的公文紙。

  古籍也是書寫與刻印的藝術。展覽的最後一個環節,不僅展示了我國現存最早的專門記錄描繪梅花情態的木刻畫譜《梅花喜神譜》如何以刻印成書,還放置了數枚印章供觀眾敲章。《梅花喜神譜》上藏家吳湖帆的葫蘆形“至寶”印和取自書中梅花圖案的“鳳朝天”印,是不少人心中必敲的印章。

  其餘印章同樣取自展出古籍上的印章,“天下無雙”是《杜工部草堂詩箋》藏家朱之赤所用印,“神物護持”則來自《懷仁集王聖教序》。“每一枚印章既承載傳統,在現代又是一種祝福。”沈渝說,展覽最後的敲章環節,與展覽內容呼應,“是一件不可或缺又免費的紀念品”。

  這些印章有多受歡迎?據介紹,有時頭天晚上剛剛換好油墨,當天不到中午就用幹了。上博一樓提供設計成古籍書頁的導覽册,成了熱門的敲章載體,常常開館一小時後就被取空。一些場館的印章甚至會因為觀眾太熱情被敲壞。

  另一種生活標記

  近年來,印章已成為博物館、美術館、旅遊景點的標配,不少書店、文創產品店和咖啡店也紛紛加入其中,受到許多年輕人的歡迎。

  上海提供敲章點的數量之多,超乎不少人想像。有網友曬出自己在上海的敲章記錄,比如在北外灘來福士廣場步行可達的範圍內,蒐集到了66枚印章。從楊樹浦驛站、北外灘旅遊公共服務中心到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這些敲章點構成一張發現城市文化地標的地圖。而在外灘至南京路一線,有網友蒐集到超過100枚印章,上海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大劇院等文化地標均提供敲章服務。就連浦東濱江步道邊的驛站望江驛,也提供多枚印章。

  這些文旅場所有多會玩印章?不少博物館在舉辦特展時,就會推出相應的“限時”印章,吸引“集章族”前往打卡。此前上海博物館在舉辦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期間,就推出過數枚印章,比如舉著向日葵的梵古印章,有人在這裡一次敲了10枚不同的章。

  一枚小小的印章,也承載起這些場所文化傳播的功能。上海博物館的“常規”款印章,就有鎮館之寶大克鼎和商鞅方昇的形象。杭州博物館今年推出的兔年主題印章,沒用常規的兔子圖案,而是將館藏海派畫家任薰、任熊兄弟的兩幅《嫦娥圖》刻印成章。

  許多展廳、書店、咖啡店等場所也紛紛順應年輕人這一愛好,推出相關印章。位於武康大樓底層的都市交集,推出多款免費印章,消費一定數額後還可以解鎖更多印章,其中一款超大印章將整個武康大樓形象刻印出來。

  “這些章設計得很美,選取了目的地最重要的文化元素。”在武康大樓等待敲章的江蘇鹽城遊客陸女士說,印章就像都市留給遊客的紀念品,尋章的過程串起遊覽線路,新增遊覽樂趣。她的同伴孫女士則表示,敲章是一種生活記錄,“回家之後翻翻本子,喚起旅行的記憶。這比拍照打卡更艺文。”

  敲章有啥好玩?

  印章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都象徵著一種認證與許可。如今便利的刷臉認證已十分普遍,年輕人為何喜歡起敲章這件事?

  在上海博物館出口,在導覽頁敲上章的觀眾羅巍將導覽頁放進一本牛皮紙筆記本裏。這個筆記本與傳統的筆記本不同,牛皮紙折疊成一個個敞開的口袋,可放置各類紙質品。“這是專門用來收藏票據的。”羅巍說,他會將有意義的票據放進去,在空白處注明日期,再寫下簡單感受,“比文字記錄直觀。”

  在與都市的交集裏,為了蓋上那一枚巨大的印章,許多人首選消費的便是空白的手帳本。與傳統的記事本類似,這些手帳本也是用來隨身做記錄的,但與記事本以文字記錄為主不同,許多手帳本沒有格線,以手繪、貼紙、照片乃至植物標本為主,文字只是輔助——印章是非常受歡迎的創作元素。在社交平臺上,有網友曬出自己沿西湖打卡敲章,輔以寥寥數筆,竟然勾勒出西湖風景圖畫。

  “我對敲章最深的記憶來自上海世博會的‘世博護照’。”家住浦東新區周浦鎮的劉斐從事文化相關工作,對這款產品讚不絕口。他發現,一些文創機构如今也推出了類似將印章原有功能融入當代文化生活的設計,“不僅讓旅遊更有樂趣,也讓文化回味悠長。”陝西歷史博物館就開發了一款文創產品“通關文牒”,觀眾參觀時每到一處,可以敲上代表性文物印章,參觀完畢即“通關”完成。

  在社交平臺和二手交易平臺上,有人推出“代敲”服務,記者詢問獲悉“生意”一般。“這又不是伴手禮、紀念品,如果自己沒有參觀遊歷,拿到手上也沒感覺。”羅巍表示,敲章最重要的就是與自己的文化旅遊生活綁定。

  不過,劉斐發現,上國中的女兒會和同學、網友交換印章。“這讓我想到小時候跟同學交換郵票。印章一直在那裡,敲章沒有投資炒作的基礎。這種交換更像是一段經歷和感受的相互交流,我支持這樣的玩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