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湖海,文韻悠長。水系、平原、灘塗與海洋在江蘇交織交匯,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不僅孕育人傑地靈,也滋養了豐富繁多的神奇“精靈”。此刻,成群結隊、悠然自得的它們,向世界發出“邀請”,同樣也是對我省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好回饋。
美美與共,生生不息。生物多樣性是一切多樣性的源泉。開啟水韻江蘇的靚麗畫軸,有珍稀瀕危物種和旗艦水生生物的關鍵棲息地,有水生生物重要的洄游通道,也有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中心節點……人們探尋到了更多大自然的奧秘,也見證了我省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
打開空間持續優化“四帶三區”格局
這些年,江蘇以“釘釘子精神”堅定不移持續鞏固生態基石,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態優勢正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長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典型的區域,江蘇則是全國擁有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浩蕩東流,潤澤萬物,盡顯安瀾風光。在橫穿東西的長江流域旗艦水生生物保護帶,江豚逐浪嬉戲,放流的中華鱘正承擔著解密的使命。這裡是我省重要的生物寶庫和生態屏障,記錄物種數4124種,占全省總數的59.7%,隨處偶遇神奇生物“浮出水面”,其中不乏眾多珍稀瀕危物種和旗艦生物。
水網稠密,濕地密佈,魚躍、蛙鳴、鳥飛、蟬唱的生態景觀,令人目不暇接。在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重點物種保護帶,有4751種物種記錄在册,占全省總數的68.8%。目光所及處綠意流淌,古韻與生態、都市相交互,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相融合。打造大運河綠色生態帶、璀璨文化帶、繽紛旅遊帶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帶,構建起高顏值的生態廊道和美麗中軸。千年水道再展神韻,繪出斑斕“運河新圖”。
潮汐起落,以隽永纏綿的音律,吸引萬千生靈浪漫奔赴。平直綿長的濱海珍稀候鳥保護帶,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塗,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中心節點,記錄物種數4729種,占全省總數的68.5%。在平原、灘塗與海洋多元交匯下,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成為國內首個濱海濕地類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我省也自此擁有了閃耀國際的“生態名片”。
裏下河湖蕩水生陸生生物保護區,地處江蘇腹部,每年越冬時節,總能看到“天空精靈”嬉戲騰飛,又或是閒庭信步般地休憩、捕食,美麗而優雅。這裡是為人稱頌的“生態綠肺”“鳥類家園”,優質的棲息環境給眾多候鳥提供了遷徙停歇地,東方白鸛、震旦鴉雀等瀕危鳥類在此安居繁衍。
浩大廣袤的各類濕地資源,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這些曾經瀕臨滅絕的珍稀瀕危物種頻頻亮相,為江蘇各片濕地“打call”,背後折射的,正是我省高品質發展生態底色的動人實踐。
草木蔥蘢、鳥獸靈動,走進守護北部的東隴海線丘崗殘脈物種保護帶,每一種生靈都是大自然澎湃生命的交響。作為我省重要的種質資源庫,除金雕、紅隼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還分佈了玉鈴花、白木烏桕等區域特有物種。
綠草蒼蒼,林海茫茫,坐落西南的寧鎮宜溧低山丘陵陸生動植物保護區,則具備了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是省內陸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分佈金錢松、寶華玉蘭、秤錘樹等幾十種珍稀瀕危植物。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我省已形成“四帶三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包羅萬象的生態圈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照進現實。那麼經濟大省是如何“蘇”寫生態保護的新路子,又是何以惠及永續的未來?走進詩畫江蘇的山水間,答案不言而喻。
守牢底線完善物種保護制度體系
生物多樣性讓我們的星球鮮活靈動,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環境質量和生態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識。厚實的生物多樣性“家底”,不只依託“先天賦予”的自然稟賦,更需“後天加持”的體系保障。
江蘇始終把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成立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委員會,統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管理。繪製長遠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發展的藍圖,相繼出臺《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3-2030年)》《關於加强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意見》《江蘇省“十四五”自然生態保護規劃》等文件。
2013年,在全國率先出臺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2018年,印發《江蘇省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規劃》,劃定8大類407塊陸域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占全省陸域國土面積的8.21%。
2020年,《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規劃》增劃至15大類811塊陸域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將全省22.49%的陸域面積嚴格保護起來。與此同時,出臺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調整管理辦法和監督管理辦法,確立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在國土空間開發中的優先地位,嚴格把關“開天窗”的調出管道,防止生態空間破碎化、孤島化。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落實,江蘇在制度建設上快人一步。不僅創新構建生態損害鑒定與賠償評估體系,也出臺具有江蘇特色的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監督管理辦法,讓保護、修復、監督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各環節有據可依。
明確“底線”的同時,就地保護也在推進,持之不懈推進生物多樣性修復工程。在高淳、宜興、賈汪、金壇4個地區,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省級試點,實施5大類59個工程項目,實現生態系統良性迴圈。利用生態空間的自然降解和恢復能力,建成45個生態安全緩衝區,削减污染負荷,實現環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元共贏。
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構建起“1+8+N”的工作體系框架。深入開展《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立法調研,列為2023年江蘇省立法工作預備項目。對原生環境的保護不僅體現在一部部法律的頂層設計中,還浸潤於科研人員、各級幹部和普通羣衆的共識和行動中,神奇大地上的自然圖鑒才更顯熠熠生輝。
鹽城放弃已依法準予的條子泥、高泥、東沙區域百萬畝圍墾計畫,只為共同守護好濕地候鳥的“家”。他們將這些區域作為鳥類的棲息地,嚴格保護起來,並在條子泥觀潮區大堤內側專門開闢720畝地,打造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比特候鳥棲息地,供漲潮時遷徙候鳥停歇。如今東台條子泥的故事家喻戶曉,獲評“2021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麋鹿奔歡,鶴舞長空,一個個濕地公園猶如明珠,點綴在生態鹽城的版圖上。東方白鸛等瀕危種群恢復增長,是江蘇堅持在物種保護機制上創新創優,將制度設計優勢轉化為生態治理效能的生動縮影。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江蘇高品質發展的題中之義。
精准監管“數智”賦能生物多樣性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於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通過開展科學考察,摸清和夯實生物家底,推進生物多樣性更具系統性、專業性,對保護生物多樣性而言具有基礎意義。
自2017年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啟動生物多樣性“摸家底”行動,組織省內外幾十家科研院所、高校的數百名專業人員參與其中。截至目前,全省本底調查共記錄省內物種數已更新至6903種,進一步夯實增厚家底。
調查中,金雕、豹猫等多年未有記錄的物種回歸視野,還突破性發現白鷳、白頸長尾雉等新記錄物種;長江江豚的“生活圈”已由部分江段拓展至整個長江江蘇段;東方白鸛在揚州高郵的種群,分佈擴大至高郵湖、邵伯湖等40餘處,並成為留鳥;在鹽城,首次觀測到蓑羽鶴、醜鴨,成為現時全國為數不多能够同期觀察到7種鶴的地區之一,標誌著物種棲息生境得到有效恢復,生態環境趨向完整穩定。
開展綜合科學考察,建立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訓示物種清單,更好地實施對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的有效管理。特別是長江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等重要區域的生態環境發生轉折性變化。基於本底調查成果,同步製定《江蘇省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第一批)》《江蘇省生態環境質量指示物種清單(第一批)》,指導物種分級管理與監管。
此外,基於對調查成果的總結、分析與評估,打造了江蘇省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現時初步識別出25處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規劃設計20個省級生物多樣性觀測站,全面支撐沿江濕地、湖泊濕地、濱海濕地、森林生態系統的持續性觀測評估與示範應用。從全省來看,劃定“一橫兩縱+”多樣性熱點區域(“一橫”為沿長江區域,“兩縱”為沿大運河、沿海區域,“+”為低山丘陵區域)的空間網絡。
觀察和監測生物,離不開先進科技的加持。江蘇生物多樣性保護加速數智化轉型,煥發新生。如利用高空遙感、環境DNA、AI識別等科技手段,打造自動化、數位化、無人化的觀測網絡,快速掌握生物資源現狀。
從人工處置到智慧監控,實現“全覆蓋”和“全週期”觀測,確保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評估工作更精准、更高效。
推開自然之窗,一幅“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態畫卷牽動目光。通過專業調查、觀測與評估,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准,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實現生態系統良性迴圈。
全民行動深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共識
生態環境的美麗嬗變,離不開全社會的自覺保護。
開展一系列野外觀測和科學考察,為全社會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營造良好氛圍。不僅要做好在更大範圍摸底數、建檔案、强監測等方面的工作,還要讓全社會對這一過程有更深入的理解。
從長遠角度來看,加强理念宣教和共識,擴大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工作的參與途徑,提高公眾參與的深度與專業度,是永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
一是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專業教育培訓。設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生態環境廳基地,成立江蘇省生態文明學院。二是積極推進江蘇生態省建設與評估,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31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8個,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三是組織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主題活動,定期組織生物多樣性新聞發佈會,舉辦“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宣傳活動,籌畫“薔薇花信”、“我的窩誰做主”、長江大保護小使者等系列活動。四是參觀生物多樣性科教文宣基地。積極支持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設,共同成立江蘇省生態環境科教文宣基地,宣導生態文化共建共興共亯,不僅展示江蘇生物多樣性之美,也涵蓋線上科普等互動體驗場景,為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平臺。此外,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的每一個網站,承擔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科教文宣職能,更多熱衷參與的人們,走進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實地瞭解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邁上新臺階,就是要將這一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
豐厚的生物多樣性家底,是萬物並秀、生態涵養的成效,更是江蘇堅守生態發展的回饋。江蘇將始終秉持尊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悉心守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嚴格完善制度體系、精准加强科考監控,提升羣衆共治共亯,不斷優化戰畧佈局、完善行動抓手,永葆奮進姿態,不斷貢獻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江蘇智識”。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