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高效、高品質,關鍵在於中小企業。它們活躍在“鏈”上的各個環節中,成為產業鏈上攻克關鍵技術的“主攻手”,也成長為供應鏈上的“配套專家”,推動產業體系走向“高端”。
近年來,江蘇持續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力度,已培養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近2000家。今年2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江蘇省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引導更多企業走向“補鏈”“配套”的專業化之路。連日來,記者深入一線,採訪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專精特新”企業,從四個維度,探索這些“小巨人”如何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强基”“搭梁”。
專:如何利用“專長”走得更遠
翻看江蘇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細則對“專”,有著明確的要求和定義:堅持專業化發展道路,長期專注並深耕於產業鏈某一環節或某一產品,主營業務收入總額占營業收入總額比重不低於70%。
“我省工信部門對企業有明確的‘專業化’名額認定,在我看來,這裡面有兩個關鍵字,一個是長期,一個是專注。”銀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莊建新認為,只有長期堅持,才能在“小領域”拓出“大藍海”。
30多年來,莊建新只做“一件事”——專注高端能源裝備領域,做强關鍵部件,堅持以特種精密鋼管研發製造為主業,帶領團隊不斷實現突破。去年11月,為進一步搶佔全球產業鏈的制高點,公司成功收購法國瓦盧瑞克廣州公司,從而“晋昇”為全球第一大690U型管生產製造企業,公司產品在全球市場佔有率已達70%以上。“實踐證明,只要民企敢闖,即便在‘小而窄’的細分領域,也一定能搞出‘大名堂’。”莊建新說。
選擇做“長期主義者”,讓更多中小企業尋到了機會,成長為行業“小巨人”甚至“冠軍企業”。但長路有險夷,“爭冠容易保冠難”。如何利用“專長”走得更遠,持續保持競爭力?
“我們必須讓自己成為難以被替代的‘配套專家’。”江蘇省精創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敏介紹,企業發展要保持“不變”與“變”——不變的是,公司始終以“冷鏈設備”為主業,做精做細業務;變的是,要敏銳抓住每一次科技變革期,不斷轉型“再出發”。如今,精創電力已成為冷鏈物聯網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溫濕度控制器核心部件國內市場佔有率行業第一、國內生物疫苗試劑冷鏈監測承擔量行業第一,“不可替代性”越來越强。
“專精特新”企業往往專注於一條“窄領域”,但採訪中不少企業也清醒意識到,絕不能只在領域內“鑽牛角尖”。
無錫盛景微電子知識產權總監潘之煒感慨,企業所處行業涉及微電子、物聯網、火工品等細分領域,上下游交叉融合度高,必須進行精准的科技匹配和科學的資源整合,這對企業來說是挑戰,也是長久的課題,“如何堅持走‘專’這條路,我們的‘解題思路’是保持過硬的科技,以及打造高效專業的團隊。”
事實上,保持長期專注並不容易。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隨著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進入技術前沿領域,它們也遇到更多挑戰。豐尚農牧裝備有限公司研究總院首席設計師趙波坦言,企業今年將以低碳、節能為方向,進一步加大研發力度,但困難也很多:成果轉化效率待提升、企業“走出去”還有潜在的風險挑戰、知識產權保護需加强……
如何讓“專精特新”企業“輕裝上陣”,堅定聚焦主業,持續考驗著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服務質量與政策效能。
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張華認為,“專精特新”企業在堅持“專”的道路上,要做到“四有”——有專業細分賽道,能做賽道的“長跑冠軍”;有專業化、梯度化的科技團隊,在科技鏈上各展所長;有專門科技訣竅,除專利等顯性知識,還得擁有深厚的行業隱性技能;有專業資料庫,讓數據成為企業新的創新資源。相關部門可以從這四方面強化服務保障,提升我省“專精特新”企業綜合競爭力。
精:精實化管理能否“私人定制”
“精實化”,是對“專精特新”企業在管理上的要求,記者調查發現,“專精特新”企業普遍以數位化為抓手,通過引入完善先進的管理模式,逐步推動企業轉型陞級。
記者來到泰州康乾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的車間時,電子荧幕上一組組生產和運維環節的即時資料,正監測各部件的運行狀態。“過去,我需要在現場逐一查看機床運行狀態,既耗時間也不方便。”公司生產部經理夏小冬說,數位化系統的應用,使機床生產進度一目了然,發現問題更精准快捷,在各種智能化工具的幫助下,能够實时掌握整個車間的運行狀況,管理工作輕鬆了很多。
“從2018年開始,公司在數位化轉型方面進行提升,現時已經成功申報為‘省級智慧車間’和‘四星上雲企業’。”夏小冬介紹,隨著國家新基建的政策推出,GIS精密鋁合金部件需求增大,產品供不應求。為滿足需求提升產能,公司打造一體化系統管理,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准,如在車間實施智能化改造陞級,產品不良率降低33.6%,運營成本降低15%,生產效率提升26%,訂單交付及時率大大提升。
這是一個典型的通過數位化提升企業管理的場景。數位化並不是“萬能靈藥”,也無法簡單地“抄工作”,改造和提升既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也要根據行業和企業實際進行“私人定制”。
在江蘇威拉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間改造一新的工廠裏,可以看到12條生產線開足馬力運轉,粉末製備、篩分、質檢等環節忙而有序,其中新投產的鈦合金EIGA生產線最為矚目。
“這是全球首台套自主研發的‘制粉—篩分—後處理’自動化一體化設備,也是公司在全業務流程注入精實管理理念的體現。”該公司總工程師葉國程介紹,受前幾年全球疫情反復、原材料價格大幅度增長、國際貿易大環境變化等諸多因素影響,國內高端金屬粉末產量驟減、進口難度激增,特別是鈦合金粉末國產化率低,產能不足。為此,公司自主研發了這一設備,開創性地融合熔煉、霧化和篩分工藝流程並進行標準固化,减少人的操作,提高了管理的精實化水准,從而保證了生產線長期有效運行和產品批次質量的穩定性。
無論數位科技如何發展,精實化管理的覈心和關鍵終究還是“人”。
“許多企業照搬硬套國外的管理方法,來推行自己的管理,往往水土不服。中國的經營環境、經營理念與國外有較大差异,建立適應自己企業特點的管理管道,需要對精實管理方法進行分解、剖析,融會貫通。”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舉例說,比如,對於庫存的控制,建立合理的安全庫存是必要的,而不是國外模式強調的“零庫存”概念。再比如,面對技能型產業工人缺乏,公司沒有“只引不培”,花大成本堅持內部培養和外部培養兩種新模式並行,通過內部培訓和與各大研究院校共同培養等管道,為企業持續“造血”。
特:究竟怎樣打造“獨門秘笈”
作為風能輸入的關鍵核心部件,巨型風機葉片又長又重。風機多建在丘陵和山區,運輸過程可謂“難於上青天”,對專用車輛的效能要求極高,徐州華邦專用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款“神器”,能“輕巧”地扛著風車葉片爬山過坡,有效解決了這一運輸難題。
“我們的大型風電葉片山地運輸車後車架採用剛性懸架,通過自動控制,輪胎可向外延伸0.5米至0.8米,適用於較窄複雜的道路。如遇到道路兩邊的高山或者電線杆等,汽車適配盤可360度調整方向,避開障礙物。”該公司辦公室主任馮之濤介紹,經過多年沉澱,公司在車輛關鍵結構件的選材等優化設計上形成了核心技術,這款運輸車已完全不輸國外產品,產銷量連續三年穩居國內第一。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是很多“專精特新”企業的共同特徵,它們往往具有“獨門秘笈”,針對特定市場、特定消費群體,利用獨特資源,採用特製工藝、科技等,提供獨具特色的產品或服務,形成較强的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
有的企業瞄準高端化,讓日常消費品不再“普通”。被譽為“國產品牌鏡片第一股”的明月鏡片,在我國鏡片市場中連續多年銷量第一。然而,作為一種低消費頻次的民生產品,最難的就是保持市場競爭力。
“我們不缺產品,但缺高品質的產品。”明月鏡片負責人表示,公司很早就意識到中國鏡片行業生產能力强而品牌力弱,為此,明月率先退出行業價格戰,將明月鏡片對標茅臺,走高端化路線。如今,明月已成為全球為數不多實現原料自給的鏡片企業,在中高折射率樹脂原料的研發與生產上打破國外壟斷,成功推出KR樹脂、PMC超亮、1.71、超韌等多款行業領先的樹脂鏡片資料。
有的企業以前瞻眼光,提前部署研製“下一代”科技。在光伏發電領域,提效降本是產業發展的永恒主題。“此前主流的P型電池片最高轉換效率只有24.5%,公司正在研發的‘TOPCon3.0’科技電池,實驗室轉換效率達26.1%,已具備國際先進水準。”泰州中來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熾說,作為國內首家從事高效N型TOPCon光伏雙面電池研發,並實現GW級量產的公司,其原創科技成功實現了產品覈心工藝的縮短,促使光伏發電的度電成本接近於煤電成本。如今N型產品成為市場主流,驗證了公司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未來,中來光電除了繼續深耕TOPCon電池外,還會在TBC電池和鈣鈦礦疊層電池兩個方向做深入研發和規劃。”
還有的企業瞄準服務模式的優化創新。在“綠色雙碳”賽道上,南京科潤工業介質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無磷塗裝前處理劑、植物油基切削液、以水代油淬火劑等綠色工業介質產品,市場佔有率已居全國第一。“除了專注製造,公司也大力發展附加值更高的生產型服務業。”該公司總經理助理鐘碧婭告訴記者,疫情期間,公司響應客戶提質增效的需求,推出“工業介質數智化管家”經營模式,將客戶拜訪、取樣等需要人工操作的事項用數智化手段轉變為線上服務,為客戶復工複產“保駕護航”。
新:創新型企業到底“新”在哪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相關部門對“專精特新”企業中“新”的定義是有演變的,從“新穎化”變成現在的“創新型”,更加強調自主性、先進性。那麼,我省的創新型企業究竟“新”在哪,又摸索出哪些創新路徑?
“創新型企業必須把自主創新放在覈心地位。”南京天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韋海翔告訴記者,中國企業經歷了“反向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階段,到了有能力自主創新的時候了。其公司深耕蠟微粉產品這一關鍵基礎資料領域,自修複蠟微粉填補了國內空白,“中國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必須自己攻克,要不然永遠受制於人。”
自主創新的難度可想而知,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更甚,這就需要聯合創新。
“一家企業的創新力量是有限的,但聯合創新的潜力是無限的。”南京牧鐳雷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葉峰介紹,眼下,產學研合作已經進入新階段,各家企業也在不斷摸索行之有效的辦法,比如,可由公司提供平臺資源,優先推薦學院的優秀創新成果在企業“孵化”、轉化和落地,合作學校提供智力資源,選派高水准的專家團隊進駐企業,共同研發新產品。與此同時,“創新聯合體”的概念愈發深入人心,他們公司就組建了江蘇省測風雷射雷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聚“智”創新。
創新沒有“捷徑”,如何進行持續創新,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議題。
江蘇美科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研發,是企業保持“領跑”、持續創新的關鍵。“公司每年將銷售收入3%以上作為研發經費,用於當年公司技術創新。”美科集團項目部經理吳紀清介紹,公司先後建成一系列科研平臺,設立獨立技術研發部門,下大投入配備最先進的研發、檢測及試驗設備。公司還製定了《研發中心管理章程》《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等相關制度檔案,確保研發經費專款專用。通過確定“績效目標、績效實施、績效評估、績效迴響”模式,有效激勵公司的研發創新。
市場既是經濟發展的“風向標”,也是企業創新的“指南針”。始終做到提前嗅知市場需求、提前進行研判、提前研發,也是持續創新的動力和方向。“牧鐳首推的機艙式測風雷射雷達前饋風力發電機應用,填補了全球風場標配機艙雷達的空白。這得益於公司極為注重對專利、論文、科技秘密等創新成果的產出以及專利許可等創新成果運用,為持續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葉峰說。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