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環境系與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共同設立上海國際綠色低碳概念驗證中心,首批12個科研專案開啟商業化驗證之旅

上海 36℃ 0
摘要:去年11月,復旦大學環境系與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决定共同投入5000餘萬元,建立聚焦綠色低碳這一新賽道產業的創新平臺。根據計畫,上海國際綠色低碳概念驗證中心今年9月揭牌運營。

  記者俞陶然

  最近,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12個科研專案通過專家組評審,進入上海國際綠色低碳概念驗證中心,開啟了商業化驗證之旅。這個中心位於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與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僅隔一條馬路,讓環境系師生可以便捷地切換角色——在學校實驗室裏從事基礎研究之餘,穿過馬路就能到概念驗證中心,與那裡的技術轉移服務團隊合作開發產品。

  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執行總裁鄒叔君介紹,“概念驗證”是近年來科技界的一個熱詞,已在全球很多都市落地,如北京發佈了《關於征集科技成果概念驗證任務的通知》,杭州提出建設“全國科技成果概念驗證之都”,阿布達比正在打造“一流科技驗證基地”。

  鄒叔君等專家認為,上海可研究製定概念驗證專項政策,引導更多高校與市場化機构合作,建設一批聚焦各個產業的垂直類概念驗證中心。

  驗證科技可行性和商業可行性

  上海市科委創新服務處介紹,概念驗證中心是一種高校與各類機构合作運營的創新組織,通過提供種子資金、商業顧問、創業教育等支持,對實驗室發明等早期科研成果的商業化可行性進行驗證,旨在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

  2001年,加州大學聖達戈分校建立了全球第一個概念驗證中心——馮·李比希創業中心。第二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德什潘德技術創新中心成立。美國高校為何要建這類機构?其背景是《拜杜法案》出臺後,美國高校紛紛建立了科技許可辦公室,將高校師生的發明專利許可給企業,然而經過近20年實踐,仍有約75%的高校專利未能實現產業化。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高校的基礎研究成果與科技產品之間存在一條“斷裂帶”,導致很多企業和投資機構不敢捕手轉化這些成果。為了打通“斷裂帶”,高校在政府、基金會、企業等支持下建立概念驗證中心,驗證科研成果的科技可行性和商業可行性。

  “科技和商業是兩種邏輯,只有驗證了科技可行性和商業可行性,高校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價值才能得到確立。”鄒叔君說,“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企業願意與高校科研團隊合作。如果科研團隊創業,融資的成功率會大幅提高。”

  歐洲研究理事會發佈的《概念驗證基金實證評估報告》顯示,概念驗證基金有利於基礎研究成果的轉化,在衍生新公司方面,20%的基金項目團隊創辦了公司,其他項目的這個比例僅為6.4%;在吸引資金方面,17.3%的基金項目團隊簽署了科技授權合約,其他項目只有9.3%。

  組建創新聯合體參與概念驗證

  歐美的成功經驗,給上海國際綠色低碳概念驗證中心提供了借鑒。去年11月,復旦大學環境系與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决定共同投入5000餘萬元,建立聚焦綠色低碳這一新賽道產業的創新平臺。現時,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5樓在裝修,測試設備即將進場。經過現場答辯,復旦大學環境系的12個科研專案得到政策、科技、產業和投資專家組的認可,成為首批進入概念驗證中心的項目。

  根據計畫,上海國際綠色低碳概念驗證中心今年9月揭牌運營。届時,包括歐洲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陳建民和6比特國家高層次人才在內的約100人團隊將走進這個創新平臺,與技術轉移服務團隊合作,讓他們的實驗室成果得到科技可行性和商業可行性驗證。

  復旦大學環境系副主任安東教授坦言:“我們承擔了不少國家級科研專案,研發出的環境監測儀器、科技集成類產品往往在完成示範應用後就結束了,很難推向市場。”談及這個痛點,他認為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師對產品市場化工作不瞭解,由此產生了畏難情緒,只滿足於實驗室研究。

  進入概念驗證中心後,高校教師遇到的這個痛點有望得到破解,因為市場化工作將由專業團隊負責。為了集聚這方面的資源,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已聯合上海國際科技交易市場、上海全國高校技術市場、上海環保科技園等多家組織,打造“技術研發—科技評估—示範應用—投資加速—產業化”這一全流程服務體系。

  上海國際科技交易市場副總經理喬維介紹,他們為概念驗證中心組建了有20家企業成員的低碳環保創新聯合體,其中包括多家上市公司。這些企業願意參與復旦科研專案的概念驗證,提供應用場景和資金支持。它們還從業務需求出發提出了一些技術難題,希望與復旦團隊聯合攻關。

  建立一批垂直類概念驗證中心

  對於概念驗證這種成果轉化模式,陳建民院士十分看好。他牽頭的“智慧氣溶膠富集與可溶性無機組分聯用儀研製”是進入上海國際綠色低碳概念驗證中心的12個項目之一,獲得了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畫資助,已研製出樣機。“得到這麼多財政資助,我們可不能停留在樣機或示範應用階段,一定要把產品推向市場,實現國產替代。”陳建民說。

  據介紹,這款儀器集成了氣溶膠、可溶性無機組分監測兩種功能,零部件國產化率達到98%,可利用富集濃縮等科技,靈敏地檢測出大氣中PM2.5等有害物質的生物組分和化學組分。

  在上海國際綠色低碳概念驗證中心的支持下,復旦團隊將改進樣機,開發出可商用的首臺儀器。陳建民介紹,各個項目團隊在研發首臺(套)設備時,可以與概念驗證中心引進的世界氣象局亞太地區大氣觀測儀器校準及研發分中心合作,得到國際權威的儀器校準和認證服務。這個機构的主任由德國教授阿爾弗雷德·威登索勒擔任,體現了概念驗證中心的國際化特色。

  雖然尚未正式運營,但綠色低碳概念驗證中心已引起其他高校的興趣。鄒叔君透露,上海一所高校的國家級研究機構主動與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聯系,謀劃共建上海新材料概念驗證中心。“我們作為協力廠商專業機构,可以與多所高校的優勢學科合作,建立一批聚焦各個產業的垂直類概念驗證中心。”

  鄒叔君和喬維認為,辦好概念驗證中心要基於市場化邏輯,集聚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產業資源和創投基金等金融資源,通過創新資源優化配置,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他們還建議,上海可在市科委設立“科研機構概念驗證中心培育”項目的基礎上,研究製定覆蓋面更廣的專項政策,扶持更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概念驗證工作。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