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竹產業提質增效助力鄉村振興

云南 42℃ 0
摘要:近年來,昭通市將竹產業作為特色產業培育發展,錨定產業鏈、利益鏈、生態鏈、價值鏈發力,做足“竹文章”,持續推進竹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脫貧羣衆增收,實現產業興旺與生態振興互促共進。

近年來,昭通市將竹產業作為特色產業培育發展,錨定產業鏈、利益鏈、生態鏈、價值鏈發力,做足“竹文章”,持續推進竹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脫貧羣衆增收,實現產業興旺與生態振興互促共進。現時,昭通市竹林面積達600萬畝,覆蓋8縣50餘萬戶農戶208萬餘人,其中脫貧人口13.9萬戶59.8萬人,實現竹農戶均增收1.6萬元以上。

夯實產業鏈,從低效粗放向高品質轉變。昭通市著力建强基地,實現規模化發展。全市有種竹面積超20萬畝鄉鎮4個、10萬至20萬畝鄉鎮15個、5萬至10萬畝鄉鎮20個,通過有效管護和低效竹林改造,平均畝產提高100公斤,2022年產鮮笋30.58萬噸,一產產值超過33億元,綜合產值近80億元。推進精深加工,實現集約化發展。積極引進培育竹產業加工企業,大力發展竹笋加工、竹工藝品等,著力改變深加工環節生產粗放、技術落後、以銷售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為主的落後局面。全市引進竹產業企業28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5家,並成立了竹產業協會。

扣緊利益鏈,闖出聯農富農新路徑。昭通市推行“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將各個生產環節聯結起來,克服一家一戶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產品影響力不大等弊端。大關縣向陽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集中流轉管護模式,實現全村發展竹產業1.2萬畝,戶均擁有筇竹30畝以上,人均增收3000餘元。推行“黨支部+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模式,將黨支部作為推動竹產業發展的“紅色引擎”,通過村集體經濟示範種植推廣,引領村民大面積種植,破除農戶不敢闖、不會闖的癥結。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採取最低收購價、利潤返還等管道,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深耕生態鏈,堅持以功能拓展帶動業態融合發展。推進國土綠化行動與竹產業融合發展,在赤水河流域(昭通段)計畫發展竹產業14萬畝,現已種植4.4萬畝,全流域(雲南段)經濟林總面積達50萬畝。推廣林藥、林菌等“全林經營、全林利用”模式,推進竹林生物多樣性融合發展。推進生態旅遊與竹文化融合發展,因地制宜、因勢造景,挖掘竹林資源潜力,發展鄉村生態旅遊、森林康養,讓廣闊竹山變成旅遊資源,形成“笋從山中出、人在景中游”的竹旅產業融合新模式。

拓展價值鏈,推動全產業協同發展,建設標準化基地提質增效。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扶持,推動低效林改造,建設高標準竹產業基地,提升規範化生產水准。2018年以來新植基地300萬畝,認證有機基地3個45.3萬畝、綠色食品牌產業示範基地12個32.6萬畝。强化融合發展實現多元價值。圍繞大關木杆、鎮雄碗廠、彝良小草壩、鹽津普洱等10萬畝以上規模竹基地,推進“一地多用、一地多效”經營方式,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彝良縣採取竹—菌材樹種混交,保障天麻菌用材供給。大關縣實施竹—黃蘖混交,發展中藥材產業等,實現產業價值多元化。推進品牌建設提升市場影響力,全市認證有機商標7個、有機基地近60萬畝。大關縣、鹽津縣、鎮雄縣分別榮獲“中國筇竹之鄉”、“中國方竹之鄉”、“中國赤水源方竹之鄉”稱號,“大關筇竹笋”已獲得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昭通方竹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正式啟動申報程式,“鎮雄雲笋”等竹產品品牌效益逐步顯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