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引領天津高品質發展

天津 69℃ 0
摘要:希望天津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努力提高糧食自給能力,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多作貢獻。如今,生態城的幸福期盼照進現實,融合了綠水青山“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品質”的全域花園都市愈加耀眼。

如今,丁家瞿阝村麥田引入了農用無人機進行工作。

中新天津生態城惠風溪新貌。

津藥聯合院吸引了大批海內外人才。

實訓中心裏,王傳龍為學生講解工作原理。

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加强和改善黨的領導

深情寄語

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握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希望天津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努力提高糧食自給能力,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多作貢獻。

10年成長 武清區南蔡村鎮丁家瞿阝村

“明天再來又不一樣”

京津城際武清站向北10多公里,武清區南蔡村鎮丁家瞿阝村枕著千年運河的臂彎,大河滋養,沃野連片。

“我們村原是河灘地,先天就肥。可那陣為啥還窮?單種幾畝田,小家小戶富不起來。村裡沒產業,村集體兩手空空。”張寶軍家位於村委會後身,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5月14日來此視察的照片貼在牆上,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張寶軍就站在總書記身旁。

“總書記來時,穿村堤頂路還沒修,一過大車,運河大堤下,連我這隔幾排的院兒都塵土飛揚。”老支書面窗而坐,窗外收拾得乾淨俐落,小方院清清爽爽,堂前廊下,盆栽幸福樹像洗過一樣油亮。

村莊,越來越美

在老支書帶領下,我們前往總書記曾經視察過的那片麥田。丁家瞿阝村正開展新一輪人居環境提升改造,村中路新鋪了水泥,環村路上駛來推土機,一家家院牆正在修整……

不知不覺間已到武香路村口,一望無際的麥田映入眼簾,“民族要復興 鄉村必振興”大字立在中間。這裡就是總書記當時視察天津的第一站。

當了三届村支書的張寶軍,兩年前“卸任”後依舊熱心村裡事務,是丁家瞿阝村的“百科全書”,“總書記來時,囑咐我服務好百姓,讓鄉親們多收入,我牢牢記著。2013年村裡小麥畝產不足1000斤,玉米畝產1000多斤,那時候基礎設施差,地不得澆不得排。十年來,道修了、泵添了、渠建了、變壓器新增了,還引入水肥智慧一體化灌溉系統,優種小麥畝產到了1100多斤,玉米畝產收到1400多斤。”

日子,日新月异

總書記視察後的第二年,村裡建成葡萄種植示範推廣基地,按照總書記的要求,邁向探索都市型農業之路,如今已形成220畝110棟面向都市人群的果蔬大棚。2014年,在幫扶組等的扶持下,村裡建起武清區第一家石磨麵粉廠,村口百畝普通麥地統一流轉後改種富硒黑小麥,麥收直接進廠,經傳統工藝加工成多樣麵粉,不斷豐富京津冀消費者的廚房。村裡路平了、花多了、人更勤了……2013年到2022年底看“帳單”,村民人均年收入從1.6萬多元提高到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幾乎為零躍升到110多萬元。

總書記來視察時,村民楊振剛正在地裏幹活,“總書記親切地和我握手,問我家多少口人多少地多少收入,我說6口人7畝多地,一畝一年淨落1000元。”那時,楊振剛做夢也沒想到,一畝地收入能漲10多倍。如今老楊早把自家承包地流轉了出去,改為承包3畝多葡萄棚,“一畝地300多株樹,一株產10來斤,一畝就是3000多斤,按平均5元一斤團購價算,還能賣1.5萬元呢。”

變化,俯仰皆是

來到村委會,已近午後2時,忙活大半天的村“一肩挑”張鴻勳還沒顧上吃午飯,“一忙活就過飯點兒了,習慣了。大家都盼著這片地兒更好,以優異成績向總書記彙報。”

今年3月,聚焦天津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行動,以大運河為主幹,以運河東畔六鎮為示範區,49.4萬畝的福運武清都市農業公園亮出“施工圖”:以南蔡村鎮為起步區,建設覆蓋武清區乃至京津冀的糧食、蔬菜、食用菌、畜禽及林業等種業產業示範園區,推動全區現代都市型農業高品質發展,“丁家瞿阝村節點是南蔡村鎮覈心組團龍頭。”幹勁寫在張鴻勳臉上,這個受鄉村振興“磁吸”而來的大學生描述節點建設,“村裡正打造‘紅色研學、金穗小鎮’,修公園、建學堂……樁樁件件都是大事。”

大事小情連百姓。一間屋騰退出來新掛上“就業驛站”牌子,工人正在屋內拾掇,“馬上迎來第一場招聘會,讓閒置勞動力面向大市場。”看著“真誠為民”等圖標一件件貼上牆,張鴻勳眼裡有光,“你明天再來又不一樣。” 本報記者 劉雅麗

暖心回訪

邵鳳成:深情囑託 一直記在心上

邵鳳成皮膚黝黑,可越是曬得慌,越是往地裏鑽。

作為武清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邵鳳成閒不住,“總書記囑咐我幫助村民搞好田間管理,我一直記在心上。”

那是2013年5月14日,時任武清區植保植檢站站長的邵鳳成,正在南蔡村鎮丁家瞿阝村指導鄉親們田管工作,遠遠望見習近平總書記走來,“總書記踏著潮濕的田埂,從田邊走到田間,仔細察看小麥病蟲害防治情况,瞭解夏糧生產形勢,同我們親切握手交談……”

轉眼十年,邵鳳成回憶難忘瞬間,依舊心潮澎湃。他帶記者來到武香路村口說:“總書記從武香路下車走過來,先是到田邊,躬身看了看麥穗,抬手拂了拂麥稈。那塊地剛施完藥,沒蟲,種的是優種,麥稈粗壯,抗倒伏。總書記看完起身往前走。”

不遠處,邵鳳成正指導農機手噴灑“一噴三防”(噴一次藥,防病防蟲防早衰)後期農藥,村民楊振剛正拔除高穗,為小麥提純復壯。看到總書記沿田埂走來,他們趕緊迎上去,“楊振剛走在我前面,當時他手上黏著土,總書記親切地向他伸出手,楊振剛有些不好意思,迅速在褲腿上抹了兩把後握住了總書記的手。”

初見總書記,邵鳳成很激動,有些拘謹,“總書記很幽默,他見我穿著標有技術員指導員的衣裳,就問我指導好了有什麼好處,我說將來評獎評職稱評先進,組織肯定考慮我唄。我說完,總書記笑了。”回答總書記提問,邵鳳成感覺像和親人拉家常一樣沒了約束感,實實在在地彙報了小麥選用的品種、澆水施肥情况、夏糧生產形勢等,“總書記是種田的行家裡手,問得很仔細,聽得很認真。”

十年來,牢記囑託,邵鳳成的幹勁足足的。已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的他,把一年三分之二的時間留給了田野,足迹遍及武清區400多個村莊,堅持把論文寫在雍陽大地上。眼下又到小麥病蟲害防治關鍵期,晴朗無風天氣適合“一噴三防”,邵鳳成的臉曬得更黑了。

深情寄語

生態城要兼顧好先進性、高端化和能複製、可推廣兩個方面,在體現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示範。

10年成長 中新天津生態城

為產業賦能 為生活添彩

五月是綻放的季節,邂逅希望,遇見美好。

坐落於薊運河畔、渤海之濱的中新天津生態城,草木蔓發,花開正豔,一幅城在景中、城景相連的美麗圖景鋪展開來。

2013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中新天津生態城,作出重要指示。

如今,生態城的幸福期盼照進現實,融合了綠水青山“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品質”的全域花園都市愈加耀眼。這座綠色生態之城、科技智慧之城、創新開放之城、活力幸福之城正在為產業賦能、為生活添彩。

建造人居“模範”

這十年,生態城踐行“人與人和諧共存”的責任擔當,建造發展有溫度、幸福有品質、都市有活力的中國式現代化產城融合示範模範。十年間,社區由11個新增到83個、常住人口從5000人升至13萬人,都市活力顯著增强。

人口增多,配套設施持續跟進。生態城社會事業發展局局長董林告訴記者,生態城建立了“生態細胞—生態社區—生態片區”三級組團居住模式,形成5分鐘優質生活圈,為幸福“加碼”。教育是生態城的一張“名片”,這裡陸續引入南開系列學校、北師大附校等優質資源,培育生態城實驗小學和第一中學等自主品牌。生態城教育體育局局長茹鐵虎說:“現時,生態城擁有33所學校,在校在園人數達2.8萬人。”

作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生態城擁有距離北京最近的36公里生活海岸線,建成國家海洋博物館、航母主題公園、方特歡樂世界等13個主題景區,4個都市級商業綜合體和13個社區商業中心開門納客。今年“五一”假期,超125萬人次樂遊生態城,國家海洋博物館人氣十足,居於天津熱門景區首位。

美麗經濟“綻放”

這十年,生態城探索“人與經濟活動和諧共存”的生動實踐,形成智慧科技服務、文化健康旅遊、綠色建築與開發三大主導產業集羣。十年來,經營主體從853家躍升至2.6萬家,註冊資本金由700億元突破5000億元。

中國電子集團在生態城投資建設智慧科技產業園,還未運營,就吸引了30餘家智慧科技行業領軍企業落戶。為了完善產業鏈,促進上下游企業聚集,近期,中國電子集團攜手生態城共建軟體園,向從事作業系統、晶片設計的企業發出“邀請函”。與此同時,年產能20萬輛的一汽豐田新能源工廠在生態城建成投產,高端智慧製造加速崛起。據統計,雛鷹、瞪羚、國高企、國科小總量較十年前增長超過10倍。

作為國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和世界智慧大會永久展示基地,生態城圍繞“善政、興業、惠民”,出爐智慧社區、智慧交通等42個智慧應用場景;推進國家“雙智”試點、開放首批16.6公里測試道路,為新技術開闢試驗場;建設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打造數位經濟發展高地,2022年數字經濟營業收入超400億元。

演繹綠色“蝶變”

這十年,生態城爭當“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創新先鋒,圍繞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不斷探索,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演繹綠色“蝶變”的傳奇。

走進生態城,綠意盎然,一步一景。在這裡,32公里生態廊道、公園、水系等景觀遍佈全城,植物種類多樣化,隨處可見綠而美的“地標”:比例達100%的綠色建築、用能自給自足的零能耗建築、完整的海綿都市體系、從“污水庫”變身為天津市“最美河湖”的靜湖……“碧島綠穀、綠網交織、珠落玉盤”的藍綠空間令人賞心悅目。

綠色發展,久久為功。

“生態城在建城之初就編制出臺世界上首套生態城市指標體系,並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於2018年對指標體系陞級。”生態城生態環境局局長劉旭說,在指標體系引領下,生態城把握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探索“低碳—超低—近零—淨零”减碳路徑,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達16.3%。

暖心回訪

王國良:打造智慧都市的“升級版”

十年春華秋實,十年星火成炬。

殷殷囑託,言猶在耳;接續奮鬥,時不我待。生態城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視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全市“十項行動”部署,以先行者的擔當、奮鬥者的初心、答卷者的使命,執創新之筆,砥礪奮進。生態城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國良表示,“生態城要打造綠色生態、改革創新、產業發展、智慧都市的‘升級版’,推動高品質發展提擋加速。”

呵護生態資源,依靠生態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生態城見之於行動。記者瞭解到,生態城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通道,實施全域花園城市建設行動,建成開放中新友好公園、交付北堤生態廊道、連通環城綠道工程……

發展無止境,創新不止步。發揮“中新合作+自貿聯動”疊加優勢,生態城在新加坡設立聯絡處,打造京津冀—東盟綜合貿易投資平臺;會同新加坡相關方建設都市主中心、强化都市覈心功能,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空間支持;總結提煉“生態+智慧”經驗,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複製推廣。

項目為王,產業立區。生態城加快建設中電智慧科技產業園、天津軟體園,壯大智慧科技產業;推動萬達海洋文旅島建設,支持國家海洋博物館爭創國家5A級景區,“點亮”京津冀最美親海岸線;開展綠色金融創新,開發綠色建築產品,形成“綠色建材—智慧製造—節能服務”完整產業鏈。

值得期待的是,生態城繼續反覆運算“都市大腦”模式,佈局新型基礎設施,推出更多智慧應用場景,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准,讓都市更聰明、生活更便捷。

深情寄語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畧支撐,必須擺在發展全域的覈心位置。我們要充分發揮科技資源豐富、科技人才眾多的優勢,建設科技創新高地,不斷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

10年成長 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

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一句殷殷囑託,十年砥礪前行。

十年來,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以下簡稱津藥聯合院)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全力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向國際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目標邁進。

科技研發屢屢闖關,不斷跑出創新加速度

圍繞新藥研發產業鏈和科技鏈,針對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抗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治療和疫苗研發等方向的30餘項新藥開發,津藥聯合院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構建協同創新生態,採取自研+合作研發並舉的協同創新模式,推出一批研發成果。其中,與南開大學合作的抗腫瘤新藥項目“鹽酸多西環素片”獲得臨床試驗準予,成為津藥聯合院獲得的首個臨床批件的新藥項目。

津藥聯合院先後獲批天津市早期成藥性評估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天津市醫藥智能化產業創新中心,與南開大學合作申報的藥物化學生物學全國重點實驗室也於近期獲批。2013年至今,津藥聯合院科研團隊累計申報各類專利157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85項。

津藥聯合院黨委書記黃亞樓表示:“如今,津藥聯合院建立了‘研究院+高校+企業+醫院’的‘產學研醫’聯合研發模式,推動藥物研發不斷加速。”

項目培育提質增效,“源頭活水”持續引入

在國內生物醫藥行業,津藥聯合院被稱為沒有圍牆的研究院。走進研究院,隨處可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來自各地的科研人員“拎包入住”,來到這裡開展研發測試。

津藥聯合院首創“專業綜合性大平臺+眾創空間+孵化器”模式,科技企業孵化器多年被評為國家A類,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

十年來,津藥聯合院累計新增孵化企業270家,聚集創客團隊百餘個。因研製埃博拉疫苗、新冠疫苗而廣為人知的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正是其中之一。公司董事長宇學峰說:“這裡不僅有各類藥物研發所需的科研平臺,還有團隊提供輔助服務,能讓創業者沉下心來搞研發。”

搭平臺聚人才,創新動能不斷彙聚 

靈活的機制、專業的團隊,突破了國有研究機構的管理體制機制,讓津藥聯合院這個“四不像”組織,在開展合作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獨具優勢,產出了一批實實在在的技術成果,燈塔效應讓越來越多的人才在這裡聚集。

十年來,以津藥聯合院及孵化企業為載體,先後引進一大批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落戶。與南開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高校聯合培養畢業研究生982人。發起成立天津市生物醫藥人才創新創業聯盟,助力打造天津市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和人才高地。

去年,津藥聯合院成立首只生物醫藥產業基金醫脈基金,目標規模為10億元人民幣,重點支持天津市、濱海新區生物醫藥企業。基金首批擬投向9個項目,均已進入盡調環節。

前不久,津藥聯合院謀劃並推動建立的京津冀智慧醫藥產業園正式揭牌成立,入園儲備項目超過30個。

黃亞樓表示:“未來,津藥聯合院牢記總書記的囑託,立足於‘創’,以‘新’為出發點,以‘效’為落腳點,力求新發展、新業績,持續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

暖心回訪

周澤奇:人生軌跡從那一刻轉折

在周澤奇辦公桌一側的牆面上,懸掛著一張習近平總書記與他握手交談的照片。那是2013年5月14日,作為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副院長,他向總書記彙報成果轉化的瞬間。就是從那一刻起,周澤奇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

“總書記囑咐我們,要不斷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回憶起十年前的那個春天,周澤奇仍然有抑制不住的激動與振奮。

總書記的這番話語深深觸動了周澤奇,點燃了他創業的夢想。2014年3月,年過花甲的周澤奇帶領團隊創立了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潜心攻克侵襲性真菌病早期精准診斷的全球性難題。

丹娜生物的研發中心設在了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聯合研究院為丹娜生物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平臺等多方面的支持,讓企業發展之路更順暢,更快速。”周澤奇說。

十年來,周澤奇始終牢記著總書記的囑託,將自主創新放在首位。

現時,丹娜生物已經搭建了六大核心技術平臺,申請專利140餘項,其中67項授權專利中,包括2項美國發明專利。企業自主研發的50餘種真菌病檢測試劑和儀器,已經臨床應用於全國1000多家重點醫院和全球100多個國家的500多家標杆醫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從追趕,到比肩,再到領跑,如今,丹娜生物已經成為世界真菌病精准診斷領域的高新技術領軍企業,入選第一批國家重點支持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今年,周澤奇帶領團隊開始為企業上市發力,讓丹娜生物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進一步發展壯大。“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總書記的講話。”周澤奇說,“未來我們要去幫助更多的醫藥企業走上自主創新之路。”

深情寄語

要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加强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工作,搞好職業技能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緩解結構性失業問題。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轉變擇業觀念,堅持從實際出發,勇於到基層一線和艱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穩走實,善於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10年成長 中國(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

為“製造強國”錘煉“大國工匠”

引進28名國內外技能專家進駐中心大師工作室,其中“海河工匠”6人、外國專家7人、10餘名國家級技能大師;累計為382家規模企業、57所院校提供培訓、鑒定、大賽等服務22.4萬人;為清華大學、河北工業大學、長城汽車等京冀企業、院校培養技能人才1.3萬人,免費為河北技工院校培訓百名師資……十年間,中國(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產教融合 “三元制”校企共建共用

“課堂上更多的是注重理論的學習,在這注重的是實踐,與實踐結合更加緊密,也對我們的專業學習更有幫助。”正在實訓中心的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電子工程學院學生唐語良說。

實訓中心與企業、院校共同創建了“企業提目標,學校育基礎,中心訓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三元制”模式,搭建了學生從學校到企業之間的橋樑,解决了校企間“最後1公里”的難題。同時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實現了共建共用。

“利用中心教學工廠優勢,我們引進生產企業入駐,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崗位技能需求,共同擬定培訓課程,”中國(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主任劉永盛介紹,以企業真實生產過程為背景,採取以工代訓、頂崗實訓、崗位類比等多種培訓模式,以滿足實際工業產品生產工藝、標準和流程等崗位技能需求為目標,邊生產邊培訓,既提高了培訓針對性和效果,又促進了企業生產效益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

創新模式 全方位涵養“大國工匠”

“你們涵養班的學生有多少我們就要多少。”4月17日,一場生動活潑的“海河大講堂”剛剛啟動2023年涵養班的招生宣講,前來“預訂”搶人的企業就已經開始了“排號”。

2018年來,實訓中心創辦了“工匠涵養”創新工程。採取“小班化、項目化、模組化、工廠化”模式和四維教學法,集中1年時間,對標國家職業標準、產業發展、企業需求等開設培訓課程,傾力打造一批精益求精、技藝高超、專注敬業的新時代“准工匠”。

“我們走訪企業得到的迴響表明,經過‘工匠涵養’的營員貭素過硬,科技扎實,學習、適應能力强,自我提升動力足,”王傳龍介紹,“不少公司甚至免掉面試,直接錄取。”截至目前,三批共計71名畢業營員均順利實現了高品質就業,83%的營員留在了天津工作。“工匠涵養”模式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品牌輸出到了甘肅和江蘇。

拓展職能 打造技能培訓“新賽道”

“這段時間收穫還是挺多的,加工的合格率從原來的60%提升到90%以上,在精確度的控制方面從原來的±0.03毫米到現在的±0.01毫米,會因為這0.01毫米和其他選手拉開很大的距離。”天津職業科技師範大學的學生潘燧正在緊張地訓練。第二届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將於9月在天津舉辦,作為“工業機械項目”國家和天津集訓基地、製造團隊挑戰賽和網路安全項目天津集訓基地,實訓中心正全力備戰第二届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和第47届世界技能大賽。

劉永盛介紹,作為國家級的競賽和集訓基地,實訓中心每年積極承辦各級各類技能競賽,集訓選手已獲全國冠軍5個。被人社部認定為第45、46届世界技能大賽“綜合機械與自動化”項目中國集訓基地,助力該項目中國選手奪得第45届世賽金牌,打破了巴西對該項目連續3届的金牌壟斷。

劉永盛說:“2013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這裡視察時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囑託我們要搞好職業技能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緩解結構性失業問題。從那天起,我們實訓中心的每個人都牢記總書記的話,要在這條路上踏踏實實地走下去。”這是中國(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每一位平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暖心回訪

王傳龍:堅定一生深耕技能培訓

“封閉集訓已經開始了,從現在到正式比賽,取消休假,找差距、補短板,一定要提高操作的效率和成功率,全力以赴向獎牌和47届世賽衝刺!”中午時分的實訓車間裏,第二届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制造團隊挑戰賽項目天津集訓隊教練王傳龍顧不上午飯,正在抓緊時間和備戰第二届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的集訓隊員們複盤第三届“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賽中的關鍵技術數據和操作流程。實訓中心是製造團隊挑戰賽和網路安全項目天津集訓基地,在剛剛結束的大賽上,王傳龍帶領的8名隊員包攬了產品設計、數控加工、綜合製造3個項目的前兩名。

“學了以後幹什麼,到企業能不能用得上?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5月14日來到我們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視察,非常關心技能人才的培養和使用,這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產業發展需要什麼,我們就培訓什麼;企業用到什麼,營員就考核什麼。”擺在王傳龍案頭的另一份重頭任務,就是“工匠涵養班”的教學工作,這已經是他從事“工匠涵養”的第4個年頭。“我們在課程中打開了工業機器人、智慧製造技術發展的介面,為營員未來自我拓展、技能提升打開通道。同時,加入了生產經營管理模塊,為他們將來走向‘科技+管理’崗位做好儲備。”

從技能大賽的參賽選手,到天津集訓基地的指導教練,從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師,到獨當一面的現代製造技術教研室主任,十年間,王傳龍坦言在他身上發生的最大變化,是確定了他培養科技人才的目標,無比堅定了他一輩子深耕職業技能培訓事業的信念。“親耳聆聽總書記的重要訓示,我無比榮耀。”王傳龍說。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