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沽湖馬幫的隊長楊直之一邊牽著馬一邊唱著山歌錄視頻。
瀘沽湖馬幫隊員們在返程途中休憩。
馬幫從村裡出發時,隊員們為心愛的馬兒戴上傳統的馬具和飾品。
在海拔3300米的山頂,瀘沽湖馬幫沿著古老的茶馬古道前行。
楊直之在自建的摩梭馬幫文化館裏展示馬幫用具和飾品。
遊客騎著瀘沽湖馬幫的騾子上山。
瀘沽湖馬幫隊員在上山途中,順便為自家散養在山間的牛群喂水喂鹽。
瀘沽湖馬幫到達牛窩子山山頂,這裡可以俯瞰瀘沽湖山水全貌。
“天上麻鷂子,地下馬腳子……”2023年初夏,曾一度消失的“趕馬調”,伴隨著“叮噹叮噹”的馬鈴聲,再次回蕩在凉山州鹽源縣瀘沽湖畔的深谷密林間。馬幫是摩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一度消失。近年來,隨著非遺文化傳承保護、鄉村振興和旅遊發展,久違的馬幫鈴聲和趕馬人歌聲又回來了。
鹽源縣地處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在交通和物流不便的年代,趕馬人依靠非凡的膽識走南闖北,用當地特產與外地貨物進行交換。隨著交通的發展,馬幫的運輸功能被取代。
2017年,鹽源縣瀘沽湖鎮的楊直之提議重建馬幫。他說:“我們可以探索一條將傳統摩梭馬幫文化與瀘沽湖旅遊結合的新路子!”他的想法得到了村裡的積極回應。於是,以楊直之為隊長的“瀘沽湖馬幫”開門迎客,共有8名趕馬人,10匹騾馬是他們的全部家當。與傳統的貨運馬幫不同,“瀘沽湖馬幫”以載客騎遊為主,根據當地地理條件,他們開闢了“湖畔走馬”和“山野紮營”兩條騎遊路線。馬幫趕馬人帶領遊客在湖畔山頂紮營過夜、野外用餐。走累了,遊客可以躺在山巔休息,遠眺白雲和山巒,俯瞰瀘沽湖全景;夜深了,遊客可以走出帳篷,在山頂上觀銀河,數星星……
幾年下來,趕馬的村民多了,趕馬人的荷包慢慢也鼓了。馬幫裏的趕馬人也學會了拍視頻、開直播,運用社交網絡平臺文宣馬幫文化,分享趕馬人的生活。瀘沽湖畔這群小有名氣的摩梭馬幫漸漸被更多人所知曉。
摩梭馬幫所承載的人文價值也引起了當地文化部門和學者的關注。近年來,在當地凉山州瀘沽湖摩梭文化研究會的協助下,鹽源縣文化館將摩梭人的馬幫習俗申報了凉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摩梭人馬幫習俗正式列入凉山州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記者 尹鋼 攝影報導)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