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上海信訪系統緊扣《信訪工作條例》要求開展一系列新探索

上海 41℃ 0
摘要:過去一年來,上海信訪系統緊扣《條例》要求開展了一系列新探索,千方百計為羣衆排憂解難,有力服務了超大都市的社會治理和科學決策。

  記者毛錦偉

  “五一”假期,楊浦濱江遊人如織,一張新近發佈的手繪漫步地圖讓遊客們耳目一新。翻開地圖,楊樹浦水廠等10處市民“金點子”落地轉化的示範區、1個人民建議徵集實踐中心以及10個人民建議徵集網站,穿插於楊浦濱江全線,構成了一條“人民建議徵集示範帶”。人民建議在楊浦濱江熠熠發光,這是“人民都市人民建”的生動實踐。而在上海,人人有效參與城市建設和都市治理,正成為新時代人民都市的善治之道,展現出新時代信訪工作的“新格局”。

  這也是上海信訪系統以務實舉措落深落實《信訪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一個寫照。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條例》共6章50條,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過去一年來,上海信訪系統緊扣《條例》要求開展了一系列新探索,千方百計為羣衆排憂解難,有力服務了超大都市的社會治理和科學決策。

  “36.6%”背後的都市治理“上海樣本”

  近年來,“36.6%”這個數位被津津樂道。在信訪工作轉型陞級的大勢下,上海人民建議徵集工作蓬勃發展。過去兩年來,市區建議徵集辦收到市民意見建議已超過23萬條,占到信訪總量的36.6%,一大批好建議轉化為好政策、好措施,推動更多羣衆“金點子”結出了惠民“金果子”。而這是《條例》中“各級黨委和政府應當健全人民建議徵集制度,對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工作,主動聽取羣衆的建議意見”的生動體現。

  過去一年來,以深入貫徹《條例》為契機,上海更進一步創造性地推動人民建議徵集工作,在“主動徵集”上做文章。150餘次的主動徵集,讓人民智慧全方位地融入超大都市的社會治理。

  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各類決策越來越主動“問計於民”。今年3月15日,“上海發佈”等多個通路同時發佈《民心工程,期待您的“金點子”》,市委、市政府就新一輪民心工程三年行動計畫,廣泛聽取市民羣衆的期待和建議。

  不僅僅是民心工程這樣的大決策,不少“小事”“身邊事”也做到了“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一句“文明點亮上海,綠色通行未來”綠色出行主題宣傳口號出爐的背後,凝結著市民2284條建言獻策的智慧;蘇州河旅遊碼頭周邊濱水公共空間配套設施如何完善、沿岸兒童友好空間如何建設、蘇州河橋樑空間如何美化,一輪輪的主動徵集,幫助“一江一河”品質持續提升。最近,市民陶一鳴《關於規劃蘇州河普陀段半程馬拉松》的人民建議,又為上海帶來了一場高品質的蘇州河半程馬拉松賽。通過一場賽事,向社會各界展現21公里蘇州河普陀段的全貌。

  一些人民建議,還促成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佳話。去年12月1日,新修訂的《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其中,設攤不再“一禁了之”這一規定引發市民熱議。市民許奚申對此提出建議,希望相關部門儘快將有關措施要求落細落實,做到疏堵結合,既讓設攤管理更加規範,又讓都市“烟火氣”更濃厚。市綠化市容局第一時間採納了建議,又於今年3月23日起至4月6日期間,以“我為規範新時期設攤經營活動獻一計”廣泛徵求建議,就如何平衡市容環境和都市烟火氣收集民意、汲取民智。

  人民建議徵集工作,已經成為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上海樣本”。

  市政府副秘書長,市信訪辦、市人民建議徵集辦主任徐惠麗認為,人民建議徵集工作接地氣、匯民智、聚民力,為推動信訪工作創新發展、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實現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新思路,形成了新導向。徐惠麗表示,全市信訪系統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學習宣傳貫徹《條例》,持續提升人民建議徵集能級,營造人人有序參與治理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人民建議徵集在超大都市治理中的應有作用。

  為民排憂解難有了“制度創新”

  《條例》的施行進一步提高了信訪工作的制度化、規範化水准。據上海市信訪辦介紹,圍繞《條例》“千方百計為民排憂解難”的要求,市信訪辦不僅制訂、修訂一系列配套檔案,狠抓信訪業務,還展開了一系列的新探索,落實為制度化的為民服務措施。

  今年4月10日,市信訪辦印發了《關於新時代信訪事項上門辦理的意見(試行)》,全面推行“信訪事項上門辦理”。何謂信訪事項上門辦理?就是“把坐在辦公室辦信訪變成主動上門送服務”,對羣衆反映的事項更加注重面對面瞭解訴求,手牽手推進化解,有信訪幹部生動地形容,這是將“做送上門的羣衆工作”,轉變為“主動上門做羣衆工作”。

  去年12月中旬,95歲的陸惠(化名)和72歲的大女兒李娟(化名)兩人因重病陷入昏迷,被居委幹部破門送醫急救,挽回了生命。兩人住院期間,陸惠的小女兒李阿姨借款墊支醫療費用10多萬元,不堪重負。其實,陸惠和李娟名下均有存款,但兩人醒來後神志不清、無法告知存款密碼,取不出錢。眼看無錢支付後續醫療費用,李阿姨無奈寫信求助。接信後,市信訪辦和屬地第一時間“上門辦信”。信訪部門召集街道、法院、銀行以及相關律師事務所,召開化解工作協調會。會上,各部門决定以訴訟程式來化解信訪衝突。李阿姨起初並不接受這個方案,認為程式繁、時間長、等不起,但在信訪幹部們的耐心勸說下,最終同意用法律來解决問題。信訪部門隨後委託相關律師事務所提供公益法律援助,撰寫法律文書,申請司法鑒定,參與開庭審理。最終,法院判決宣告陸惠、李娟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指定李阿姨為兩人的監護人,李阿姨可以到銀行支取媽媽、姐姐的銀行存款用於支付醫療費等。至此,不到兩個月時間,市、區兩級多部門共同傾力解决了李阿姨的煩心事。

  上門解决羣衆急難愁盼,不僅僅是一次上門辦理訴求的過程,更是在“拉家常”的交心過程中,發現老百姓生活中的點滴難處,主動發現苗頭隱患,把問題解决在羣衆開口前。而面對面的溝通,除了可以把事實弄得更清楚之外,更可以就化解方案爭取到羣衆的理解和支持,提升羣衆的滿意度。據市信訪辦統計,貫徹《條例》一年來,市民信訪事項的平均辦理週期縮短至11天5小時,全年新增信訪事項重複率在2%以內,羣衆滿意率有了大幅提升。

  源頭化解矛盾迎來“示範引領”

  一年來,上海信訪的另一個變化也傳遞出積極的訊號:相比疫情前,市、區信訪部門的視窗接訪量呈大幅下降趨勢。市信訪辦接訪處處長方敏認為,這一變化說明“家門口”的信訪服務體系發揮出了效果。經過5年多的建設,上海已在全市範圍構建了“四位一體”的信訪服務網絡。遍佈215個街鎮的信訪“家門口”服務站,架起了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决”,讓老百姓的煩心事、困難事在“家門口”就能得到依法妥善解决,從源頭治理化解矛盾。

  長寧區虹橋街道家門口信訪服務體系的實踐探索,就是為解决羣衆“急難愁盼”想辦法、謀實招的一例生動實踐。

  街道轄區內的兩個社區毗鄰而設,但屬不同居委。它們中間有一道邊門,連通兩個社區長達30年。愛建社區居民穿過門可直達捷運10號線和附近的菜場。2020年因疫情防控需要,這道門上了鎖,居民無法再借道出行。疫情緩解後,愛建社區居民强烈要求開門,可虹橋社區居民卻不願意,且門鎖了之後,他們已將這塊區域打造成兒童遊樂場,再把門打開不安全。於是,這扇門逐漸成為兩個社區的衝突焦點,愛建社區居民夜裡偷偷把門鎖撬開,虹橋社區居民發現後就立刻換鎖。如何妥善化解這一衝突,虹橋街道信訪室主動介入,去年8月牽頭兩個居民區居委舉行了一次黨總支聯合主題黨日,將兩個社區的黨員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決辦法。最終兩個社區確定了“分別拿出自己的資源與對方共亯,以共贏為出發點考慮問題”的解决思路。第二次碰頭、第三次碰頭相繼開展,主題從“要不要打開這道門”逐步變成“乾脆不要這道門”。最終,在協力廠商的設計下,修建一個“同心園”過道的方案被確定下來……

  通過搭建協商平臺暢通民意,本是互不買帳的衝突雙方變成了“同心圓”,這是長寧區虹橋街道家門口信訪服務體系的特色工作方法。去年12月15日,長寧區虹橋街道憑藉這一做法,獲評上海信訪“家門口”服務體系十大優秀案例。方敏介紹,評選十大優秀案例,就是通過在全市範圍內推廣優秀案例經驗,放大示範引領效應,進一步推動“家門口”信訪服務體系建設從“體系全”到“功能强”的轉變。

  貫徹《條例》一年來,上海信訪系統的制度優勢持續不斷地為超大都市治理效能注入强大新動能。上海市信訪辦表示,上海信訪系統將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迅速興起大興調查研究熱潮,持續推進學習宣傳貫徹《條例》走深走實,進一步優化信訪事項處理程式,健全《條例》配套政策措施,完善信訪工作制度體系,提升廣大信訪幹部和羣衆學《條例》用《條例》的能力水准,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要進一步暢通通路,完善“家門口”信訪服務體系,提升人民建議徵集工作能級,為上海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積極貢獻力量。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