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詩和遠方”觸手可及越來越多公益性高品質文化供給潤物無聲植入社區空間

上海 36℃ 0
摘要:都讓美育以潤物細無聲的管道,植入社區空間,走進千家萬戶。短短4個月,已推出梅花草堂藝術季、12節美育公開課、2023多倫旅遊文化周等項目,諸多公益性的高品質文化供給,讓市民觸手可及。

  記者周楠黃勇娣吳越

  “五一”小長假不遠遊,在家門口也可以尋覓到“詩和遠方”。家住虹口歐陽路街道的王小姐穿著20世紀初的服飾,在老師帶領下漫步歐陽路、魯迅公園、山陰路、甜愛路及多倫路,瞭解沿途建築與歷史的關係。之後,她到達集合地與其他小夥伴交流,製作了一份獨特的活動筆記。

  這場名為“覺醒年代裏的中國藝術——沉浸式文化體驗之旅”的活動,是環魯迅公園藝文空間群落依託社區咖啡館“歐邑小站”舉辦的。參與者通過閱讀魯迅小說、歷史書籍,瞭解20世紀初青年的生活狀態、居住環境、時尚風情,感受覺醒年代的思想和文化氛圍,同時發掘自己的閱讀興趣並交到有共同愛好的朋友。

  今年以來,無論是市民文化節首次以“都市美育日”的概念出現,還是世界讀書日開啟的“全民閱讀”之旅,或是遍佈上海的“社會大美育”課堂……都讓美育以潤物細無聲的管道,植入社區空間,走進千家萬戶。

  時時感受美

  藏書家樊東偉最近在家門口參加了好幾個社區美育活動。讓他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旅德華人藝術家王小慧帶著她暢銷20餘年的自傳,走進虹口嘉興路街道圖書館。在劇場舞臺上,他作為閱讀者,分享品讀《我的視覺日記——旅德生活十五年》後的感悟。

  樊東偉收藏了《我的視覺日記——旅德生活十五年》這本書的多個版本,“小慧女士把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獨特的藝術創作體會融於行文中,以藝術家自由隨性的狀態引領閱讀者漫遊在一個由情感、思考和影像構築的精神世界裏。”

  “劇場一共有大約200個位子,基本坐滿了。”樊東偉說,“王小慧本人和另外兩位閱讀分享人也在臺上和大家做了深度交流,這樣的閱讀交流體驗很有內涵。”

  在虹口區相關負責人看來,把讀者引入融合人文、藝術、科學等多種元素於一體的閱讀場景中,在閱讀中注入美育內涵,從而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閱讀新體驗,是虹口區圖書館推進藝術進社區的重要抓手。

  社區文化藝術活動品質不斷提升,居民們在家門口遇見名家、專家的概率也越來越高。上海評彈團每月都會在虹口“今潮8弄”演出,團長高博文走進社區,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文化盛宴。

  隨著時間推移,社區美育活動散發的魅力愈來愈醇厚。自2018年創辦以來,每兩周舉辦一次的“行知讀書會”已與寶山許多文化藝術愛好者建立了“週六下午之約”。

  依託上海人民出版社簽約作者和世紀出版集團資源優勢,以及讀書會創辦人、主持人閻華的溝通與挖掘,讀書會開展至今邀請到了葛劍雄、李天綱、汪湧豪、王汝剛、劉統、駱新、史依弘、淳子、宋思衡在內的幾十比特人文藝術界嘉賓,還策劃舉行了“行知賞藝會”“現場建築可閱讀”“行知小課堂”等系列文化藝術活動。

  張奕卿是一名家住在大場鎮的教師,也是行知讀書會的“鐵杆粉絲”之一。她第一次走進讀書會是2019年12月,參加了“千年敦煌憑什麼顛覆你的認知”講座。“高大上”的主題和接地氣的呈現管道,學識淵博的專家學者,讓她對讀書會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些年我先後參加了15次活動,有一場‘畫船聽雨眠’講座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張奕卿說,當時活動邀請了《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華師大教授方笑一、評彈表演藝術家周紅和徐惠新共同分享,“在吳儂軟語的評彈中欣賞詩詞,真的是一場奇妙的跨界講座。”

  處處遇見美

  上海向來不乏高大上的城市文化地標,而隨著市、區政府不斷加大文化投入,市民家門口小而美的文化場館層出不窮,為人們隨時隨地遇見美提供了可能。

  前不久,杜女士帶著8歲的兒子棟棟,和來自閔行新虹街道的商務區白領、社區居民等40多人,參加了“行走新虹·四季有Fun”美育之旅。手持一張當地新發佈的文化地圖,在行走中打卡一個個點比特,包括閔行都市書房新虹館、昌碩文化中心、錦囊妙館、麒藝匯、虹橋麗寶廣場等,看一次藝術展、體驗一回香囊製作、聽一場音樂會,一起享受家門口的美育大餐。

  在第二站昌碩文化中心,現場舉辦“蝶翼華——杜家燕個人作品展”,新銳藝術家杜家燕以女性獨有的視角,將觀者帶入具有强有力視覺衝擊感的藝術世界。杜女士說,“我兒子正好在學創意畫,對那些作品特別感興趣,在現場看了許久……”

  她告訴記者,以前,常帶孩子去比較遠的市區圖書館看書,現在新虹圖書館開了,步行只需15分鐘,真正享受到了“15分鐘文化服務圈”的便利。街道新發佈的新虹文化地圖上,“串”起30多個文化點比特。

  “新虹文化地圖中的點比特,不僅有公共文化設施,還綜合了商務區內的文化資源,甚至是企業文體空間,為大家提供公益活動,形成整個街道的‘大美育’空間。”新虹文體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虹口,今年初,由首批14個藝文場館組成的“環魯迅公園藝文群落”成立,這也是滬上首個藝文空間聯盟。它以魯迅公園為中心,輻射聯動周邊藝術、文博空間及場館,總面積達2萬平方米。

  這些藝文場館基本都屬於“小而美”型,其中既有公立也有民營,以前彼此聯系較少,宛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而今立足於社會大美育,串珠成鏈,通過資源整合共亯,打造藝術與效益共存的藝文創意產業集聚生態體。短短4個月,已推出梅花草堂藝術季、12節美育公開課、2023多倫旅遊文化周等項目,諸多公益性的高品質文化供給,讓市民觸手可及。

  虹口的多個社區會客廳,也承載著美育功能。在“書香曲陽”社區會客廳,市民邊享受咖啡和閱讀,邊近距離觀摩豐子愷、陸儼少、朱屺瞻等大師的書畫,參加音樂、藝術等主題公益文化活動。天虹會客廳時尚的小劇場裏,無論是當下流行的“一人一故事”,還是親子閱讀分享、文藝片賞析,都引來很多居民粉絲。

  人人欣賞美

  在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金江波看來,近年來,上海以藝術啟動都市更新,通過設計工作坊、藝術工作營、居民講堂、文化演藝、兒童美育等互動參與管道,用藝術點亮人們的生活,讓居民在家門口與“美”相遇,讓美以潤物細無聲的管道浸潤了都市空間。“藝術介入社區文化生態的建立,賦能社區公共空間活力再生,塑造城市美學精神,激發社區公眾參與的榮譽感和認同感,進而提升了都市治理智慧的能級。”

  “艺文范從來就離不開烟火氣,隨著市民文化需求的提升,精神文化產品也要進行精准的供給側改革。”虹口區文旅局局長趙明表示,“要讓市民時時發現美,處處遇見美,人人欣賞美,對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文化產品必須從羣衆中來,經過引領提升後,再回到羣衆中去。”

  “上海的社區美育,在‘豐富性’‘可觸性’方面做得越來越好了。”家住新虹街道的新上海人王猛認為,“社區美育能起到關鍵‘第一步’的作用。有些艺文項目,孩子先在社區活動中有所瞭解,進而學會怎麼玩,之後有了興趣,說不定能成為終身的愛好。同樣,社區文化活動只要貼合年輕人的需求,我們還是很願意走出家門玩起來的。”

  社區咖啡館“歐邑小站”的運營者羅允兒記得,英國愛丁堡有個在火車站旁邊的舊菜場,被改造成為藝術展示空間和輕餐飲的空間。來往火車站的旅客和市民可以在等待火車的時候,買一份三明治和咖啡的時候,看看新的展覽。希望未來上海可以利用更多都市微空間,讓大家獲得隨手可及的藝術,把更多有趣的作品,甚至居民的故事展示出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