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戚穎璞
上海市規劃資源局日前宣佈,今年將全面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以15分鐘為尺度,上海畫了哪些“圈”?記者採訪相關部門做進一步解讀。
參與全球都市空間變革趨勢
“15分鐘社區生活圈”,是指人們在慢行一刻鐘的可達範圍裏,可以滿足“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滿足這些需求,需要配寘相應的基本服務功能和公共活動空間。
在都市裏,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一般是以街鎮為單元進行配寘。因為街鎮是問題的發現者,也是運維的責任主體,配寘效率比較高。不過,它們也存在痛點,如管轄範圍面積太大、形狀不規整、出行距離太遠、設施佈局不均衡等。人們使用起來不够便捷,出行也不够安全。為了解决這些痛點,2014年,上海在全國率先提出“15分鐘社區生活圈”理念,並納入“上海2035”總體規劃,逐年落實推動試點。
實際上,“生活圈”正在引領全球都市空間變革。2020年,巴黎提出“15分鐘之城”計畫,採取措施將居民區改造成從家門口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15分鐘內可以滿足幾乎所有居民需求的“馬賽克”區塊,強調社區規劃鄰近度、多樣化、密度化等概念。墨爾本提出30年內打造“20分鐘生活圈”,高品質社區應宣導更為有效的居住密度,土地用途混合、街道連通性和安全性較高等。
不同“圈”對應不同需求
“15分鐘社區生活圈”基本單元要全覆蓋,具體包括哪些?
上海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類型分為城鎮社區生活圈和鄉村社區生活圈,其中城鎮社區生活圈又分為居住生活圈、產業圈、商務圈和其他生活圈(如高校生活圈)。
中心城居住生活圈滿足步行15分鐘可達,覆蓋範圍一般為1至3平方公里;新城居住生活圈綜合考慮居民常用交通管道,滿足慢行15分鐘可達,覆蓋範圍一般為3至5平方公里;產業圈覆蓋範圍一般為3至7平方公里;商務圈覆蓋範圍一般為1至3平方公里;鄉村社區生活圈根據行政村範圍劃定,一般一個行政村即為一個生活圈。
“圈”內的人群類型基本一致,除常住人口外,居住生活圈還會適當兼顧外來流動人口的服務需求,產業圈、商務圈重點考慮就業人口、在地企業的生產和生活雙重需求。
對市民來說,在“圈”內就能滿足基本需求,不需要穿越都市快速路及主幹路、鐵路、大型河流、生態綠帶、高壓走廊等。以普陀區為例,轄區以10個街鎮範圍為基礎,綜合考慮外環線、蘇州河、滬寧高速鐵路等因素劃定生活圈單元,以居住生活圈為主,也包含長風生態商務區等商務圈,以及桃浦智創城等產業圈。
此外,“圈”裏的配套也不是固定的。生活圈除了有現狀或擬建的社區服務設施、公園綠地,還會有一定的開發用地、建築資源、開放空間等,便於增補完善服務功能。
“1+N”空間模式靈活佈局
“生活圈”將構建“1+N”的空間模式,完善社區生活圈的功能配寘。“1”是指功能綜合、空間複合的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N”是指靈活散點佈局的小體量、多功能服務設施或場所。
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名為“百樂坊”,包括三種類型,分別為強調全齡共亯的理想型、服務老幼人群的基本型、面向白領及產業人才的特色型。
全齡共亯的理想型,建築面積2000至4000平方米,佈局在空間基礎條件良好、建設用地充裕、開敞空間規模較大、用地完整的區域,結合社區重要公共空間場所和人群彙集情况設定。
比如,普陀“樂慧Life”桃浦東部片區網格化綜合管理服務中心,服務覆蓋桃浦鎮東部17個居村委會及周邊樓宇,一樓大廳設定黨群服務、網格管理、便民服務等。二樓以互動共亯空間為主,包括鄰里Fun親子樂園、文體活動室、鄰里範共亯客廳、料理媽媽共亯廚房等。三樓開設社區食堂,屋頂佈置科普小菜園,成為居民活動交流的最佳場所。戶外設定兒童遊樂場、共亯籃球場,以及利用集裝箱改造的Park box健身倉。
服務老幼人群的基本型,建築面積1000至2000平方米,佈局在空間基礎條件受限、建設用地局促、零星小微開敞空間、用地騰挪挖潜的高密度存量區域。填補社區生活圈服務盲區,重點關注面向老幼人群的基礎服務功能。
面向白領及產業人才的特色型,建築面積800至2000平方米,佈局在空間基礎條件緊湊、建設用地相對集約、開敞空間規模適中、用地較為完整的區域。借助產業空間,滿足商務白領和產業人才生活和生產的需求。位於徐家匯二層平臺上方的T20塔樓,為周邊就業人群提供政務自助量販店,像“網購”一樣便捷辦理個人事項。
小體量、多功能服務設施或場所名為“六藝亭”。建築面積在5到50平方米不等,可以組合構造,增强開放空間公共藝術性和緊急狀態下街道上的應急保障作用。比如,東岸“望江驛”作為黃浦江東岸貫通中的公共服務驛站,提供了市民休憩空間、公共衛生間、直飲水等。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