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興隆湖南岸的四川天府新區規劃廳,“公園都市”重要理念正是在這裡提出。馬驥攝
天府永興實驗室是天府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於2021年12月23日在四川天府新區正式揭牌運行。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黨群工作部供圖
位於興隆湖東側的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周勇良攝
2021年6月,天府實驗室和西部(成都)科學城在天府新區成都科學城一同揭牌,這是四川創新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郭平攝
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全景。馬驥攝
2013—2023年,十年造一湖,一湖育一城。
藍色跑道環湖蜿蜒,水草在湖中搖曳,湖心島上不時有飛鳥起舞,坐在書店裏看魚翔淺底……4月25日中午,陽光正好,興隆湖邊,很多遊客在拍照留念。
2018年2月11日,“公園都市”重要理念在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畔首次提出。從最初的窪地到如今的“網紅”打卡地和創新策源地,興隆湖的進化歷程是四川天府新區在“公園都市”建設中先行先試的縮影。
在第三届公園都市論壇上,《興隆湖生態系統修複的創新實踐——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實踐探索》被作為一項重要成果進行發佈。
“興隆湖是四川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四川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的時代表達。”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相關負責人說,一汪興隆湖水,映照一座公園都市。
興隆湖南岸,四川天府新區城市規劃廳的幕牆上,73個大字熠熠生輝: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都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
這是為四川天府新區量身定制的發展藍圖:以公園城市建設為統領,示範探路讓都市成為“兩山”理念的實踐場。數位為證:2022年,四川天府新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532億元,綜合實力進入國家級新區第一方陣。
在《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總體方案》中,多次提及四川天府新區,這是對其過去一段時間創新實踐成效給予的肯定,同時也要求四川天府新區繼續先行示範,持續輸出可複制、可借鑒的公園都市示範成果,為全國乃至全球其他城市提供有益借鑒。
興隆湖畔
首提“公園都市”新理念
在“水下書店”看書,在藍色跑道環湖長跑……如今,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已成為成都的新景點,成為眾多遊客到成都的“必遊”之處。
興隆湖成為“網紅”打卡地的背後,蘊含著一段進化簡史。
2010年,四川省委提出規劃建設天府新區;2011年11月,天府新區正式啟動建設。通過系好城市規劃的“第一顆扣子”,天府新區統籌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確立70.1%藍綠空間占比,將城市建設融入大自然,構建“一種都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新城市形態”,以“治癒”過去城市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都市病”。
四川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天府新區在規劃建設之初,遵循的一個原則是——儘量保持原有的地貌、地勢,保護原生植被,避免大挖大填,更多的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修復、治理、提升。也就是說,四川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遵從的是“因天材,就地利”的營城智慧。
興隆湖是四川天府新區特別是鹿溪河重要生態涵養和水利調蓄節點,規劃之初就對興隆湖區域作出了明確要求:充分利用低窪地形特點,壅水成湖。
鹿溪河發源於龍泉山脚下,蜿蜒流淌近80公里後,從黃龍溪匯入錦江。這條河屬於都江堰水系府河左岸支流,河渠稠密,也是過境四川天府新區的第二大河流。
2013年11月,興隆湖項目開始動工。與此同時,四川天府新區對鹿溪河上游河段進行生態修復,先後啟動實施“重拳治水”“農村面源污染專項治理”等治污行動,同步有序推進鹿溪河沿線截污管網、天府第一汙水處理廠建設以及鄉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
“因勢利導、去害興利、理水營城”。如此,以興隆湖為覈心的湖城生態圈逐步構建。
2014年10月2日,四川天府新區正式獲批成為第11個國家級新區,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2017年底,四川天府新區對城市規劃進行反覆運算陞級,聯合來自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設計團隊,將原本的沿道路佈局方案,轉變為“沿河”“沿綠”佈局的新模式。
“在四川天府新區的河流、湖泊、綠地不再是都市的後花園,而是人和都市共有的空間,具有可帶動產業發展的功能。”四川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說。
通過改變傳統都市沿路攤大餅的發展模式,四川天府新區沿鹿溪河佈局天府總部商務區、成都科學城、天府數位文創城3個都市組團,在組團內部又劃分成若干個公園片區、公園社區和公園街區。通過四級空間體系深化都市與自然的關係,不僅可以將好山好水好風光引入都市內部,還能最大程度降低城市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讓都市在自然山水中“生長”出來。
這一模式的轉變,使得都市與山水真正融合在同一維度下,也是從底層邏輯重塑城市形態的關鍵之舉。
“大開大闔、顯山露水,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空間格局在四川天府新區逐漸顯現。
2018年2月11日,在興隆湖湖畔,“公園都市”理念被正式提出。
此後,按照《鹿溪河全流域水環境治理總體規劃》,四川天府新區又對興隆湖水生態進行綜合提升。2013年至今,經過近10年的治理和打造,興隆湖已經形成水域面積約4500畝、蓄水量達670萬立方米的生態湖泊,呈現出“水清、岸綠、業興、人和”的公園城市風貌。
生長進化
賦能國家戰畧科技新引擎
與興隆湖一同生長、進化的,還有環湖佈局的成都科學城。興隆湖和成都科學城是四川天府新區生態價值轉化的縮影:以生態投入吸引高水准的產業投資,又以公園都市品牌帶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2015年1月初,成都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在天府新區建立成都科學城。
2020年1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畧。按照總體建設要求,川渝兩地以“一城多園”的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此後,在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上,《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戰略規劃(征求意見稿)》亮相,成都提出將構建“一核四區”的空間功能佈局,其中的“一核”即成都科學城。作為西部(成都)科學城的覈心,成都科學城著力打造推動成渝地區發展的重大創新引擎。
2021年6月,西部(成都)科學城在四川天府新區正式揭牌。2023年4月12日,《關於進一步支持西部科學城加快建設的意見》印發,這是國家層面首個專門支持西部科學城建設發展的檔案,全面擘畫了西部科學城建設圖景和路徑。
近年來,四川天府新區堅持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引領,瞄準國家重大戰畧,佈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交叉研究平臺,持續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建設“實驗室”,佈局“大裝置”。在成都科學城佈局的“天府實驗室”,聚焦電子資訊、生命科學、生態環境3個領域,是四川打造戰畧科技力量的重大科技創新基地,也是四川爭創國家實驗室的“預備隊”。同時,沿湖還集聚了以成都超算中心為代表的國家級大裝置。按照計畫,“十四五”期間在成都科學城內還將建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個、交叉研究平臺6個、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基地16個,打造更多搶佔制高點的川版“國之重器”。
集聚“國家隊”,拓展“高校圈”。成都科學城正集聚“國家隊”,發揮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科研機構聚合功能,加快引聚國家級科研機構及研髮型領軍企業,集聚彰顯國家實力的科技力量,現時已集聚以中國科學院大學等為代表的國家級科研機構26個。拓展“高校圈”,成都科學城正加快投運65個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加緊落地一批國內外知名高校創新平臺,跨行業、跨學科、跨領域綜合科技資源,快速做强科技創新生態鏈。
打造“人才港”,發展“新經濟”。四川天府新區堅持“人城產”營城邏輯,有序推進重大功能設施、公共配套設施、產業載體、人才住房等綜合配套項目建設,以“天府英才計畫”等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高端人才落戶逾萬人。以“數位經濟特區”建設為抓手强化創新賦能,持續完善高技術服務業生態體系,進一步暢通轉化通路,已集聚高新技術企業340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558家、新經濟企業13.6萬家。
興隆湖西岸,有一座巨大的石雕,造型源自喜馬拉雅山脈和珠穆朗瑪峰的輪廓,名為“世界之巔”——彰顯著四川天府新區勇攀科技創新高峰的願景。
牢記囑託,四川天府新區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奮力走出一條新時代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示範引領
打造未來都市發展新模範
作為探索公園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成果,本届公園都市論壇上,四川天府新區和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將聯合發佈《公園城市指數2022》。這一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回答此前四川天府新區人經常被問到的三個問題:“公園都市”為什麼會在四川天府新區首提?怎麼規劃好、建設好公園都市?在公園城市建設中取得了哪些可借鑒、可參攷的經驗?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四川天府新區在公園城市建設中先行先試,開展可持續發展創新示範,實施都市生態用地改革創新,探索建立公園城市規劃導則、名額評估、價值轉化等體系”。2022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都市示範區,標誌著公園都市正式進入示範推廣階段。
開展公園都市指數課題研究,旨在不斷豐富公園都市的理論體系,加快完善公園都市的度量尺規,打造未來都市發展的新模範。
現時,世界很多主要城市在發展規劃中都製定了系統體現都市發展目標的指標體系,作為量化測度都市發展狀態的重要工具。囙此,自“公園都市”理念首次在四川天府新區提出後,如何建立一套系統科學的公園都市指數體系便提上日程。
2020年10月,在第二届公園都市論壇期間,四川天府新區聯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首次發佈了《公園城市指數(框架體系)》,該指數廣泛吸收紐約、倫敦、東京、上海等世界先進都市的遠景發展共識,結合四川天府新區在公園城市建設中的先行實踐,為公園城市建設提供目標導航和“度量尺規”。
2021年3月26日,四川天府新區聯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在北京舉行公園都市指數研討會,公園都市指數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2021年10月17日,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四川天府新區聯合召開公園都市指數第三次全國性專家研討會,在指數框架體系的基礎上,對評估維度和具體名額進行深化、細化,重點突出每個名額的價值引領作用,同時強調每個名額的數據支撐,保證名額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公園城市指數》體系既是一套度量尺規,可判斷城市建設是否達到公園都市的要求,同時也是一套都市轉型的系統解決方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強調,《公園城市指數》從大安全觀、生物多樣性、高品質發展、文化軟實力、都市治理等多種新的名額,反映都市轉型發展的需求與成效,希望為中國乃至世界都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套更溫和、更包容的新型公共科技產品和系統化、可操作、創新型的解決方案,傳遞促進都市轉型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理念。
多位城市規劃學者指出,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公園城市指數》研究系統深入闡釋公園都市理論,明晰新時代都市發展的價值導向,構建與之相匹配的評估維度與度量尺規,形成一套引領都市轉型發展的科技解決方案,為都市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公園城市建設的各方主體提供科技支撐,促進這一新的都市發展範式真正發揮示範作用。(郭平)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