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黎族苗族羣衆的歡慶節日,到逐漸成為海南鮮活名片
文旅招牌“三月三”如何打得更響?
海南日報記者劉曉惠
穿著黎族服飾品嘗長桌宴,踩著黎族節拍跳竹竿舞,唱著黎族山歌迎花車……這兩天,來自天津的遊客陳欣然在樂東黎族自治縣與當地羣衆共同歡慶傳統節日“三月三”,她深刻感受黎族文化的魅力。
陳欣然這次在樂東的“三月三”之旅並不在她此前的行程計畫內,她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我們一家人原本在三亞旅遊,恰好趕上‘三月三’,得知樂東等地在舉辦盛大的活動後,我們特地改變了計畫。”
隨著2023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活動的陸續開展,許多像陳欣然一樣的遊客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來到各地“三月三”節慶會場,參與各項活動,促進當地文化旅遊市場的供需兩旺,五指山、樂東、瓊中等地成為遊客的熱門打卡地。
“三月三”,早已不僅是黎族苗族羣衆的歡慶節日,它也逐漸成為海南文旅的鮮活名片。各地搶抓“三月三”契機,推廣當地旅遊文化資源,比如五指山推廣大葉茶文化,東方開展“非遺+旅遊”活動,陵水舉辦消費大集市活動等。
“三月三”文化符號的拓展,讓更多人看到了海南“民俗+旅遊”的廣闊發展空間。
海南省旅遊發展研究會會長王健生認為,借力“三月三”,可以助推海南旅遊經濟高品質發展。他說,與廣西、貴州等地的“三月三”相比,海南的“三月三”在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上,與其他地方是有共性的,但海南的特色也很鮮明,除了飲食、歌舞、宗教儀式的不同,海南的“三月三”帶有“愛情節”的特質,可以在各類活動中凸顯該特色。
不久前,中國都市影響力實驗室發佈了《海南民俗旅遊影響指數報告》,該報告顯示,海南與雲南、貴州在全國民俗旅遊影響力方面位於全國前三甲,民俗旅遊潜力大、後勁足。
“‘三月三’就是海南高品質發展民俗旅遊的很好的切入口。”王健生說,儘管當前各地關於“三月三”的活動已經辦得很熱鬧且精彩,但“三月三”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仍值得深挖,要充分利用好黎族苗族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把“三月三”的舞臺做得更大。
“民俗資源的創新運用至關重要。”在中國太平洋學會海洋旅遊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陳耀看來,海南“三月三”等民俗資源的挖掘要走創新之路,他建議可以從對接主線挖主題、瞄準需求創特色、圍繞主題巧文創、立足融合做產業、基於民俗促民富等5個方面入手。
未來,“三月三”的文旅招牌如何拓展和豐富?王健生表示,可以通過打響“好文化”“好味道”“好寶貝”“好家園”“好服務”“好戲連台”“好玩”等7張“好”牌,在文旅業態和文旅產品上做足功夫,以及做好民族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把“三月三”做成世界級的海南旅遊節慶活動。
(本報海口4月24日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