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唯一史前文明遺址考古工作站在青浦重固揭牌福泉山文物6月亮相“何以中國”

上海 52℃ 0
摘要:昨天是“國際古迹遺址日”,上海博物館福泉山遺址考古工作站在青浦區重固鎮揭牌。這是繼青龍鎮遺址考古工作站後上海成立的第二家考古工作站,也是上海唯一史前文明遺址考古工作站。

  記者簡工博

  走進青浦區重固鎮福泉山路,一邊是河浜,一邊是緩坡。其間坐落著一間白色院落,內藏玄機:剛從福泉山遺址出土的文物,將被就近搬運至此處,進行整理修復和初步研究。

  昨天是“國際古迹遺址日”,上海博物館福泉山遺址考古工作站在青浦區重固鎮揭牌。這是繼青龍鎮遺址考古工作站後上海成立的第二家考古工作站,也是上海唯一史前文明遺址考古工作站。

  據透露,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系列的第二展“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將於6月20日開幕,届時福泉山遺址歷年出土的文物珍品,也將悉數登場。

  遺址保護利用進入新階段

  坐落於福泉山遺址一牆之隔的考古工作站,入口便是一大片空地。“從遺址裏發掘出來的文物,比如陶器碎片,現場清理後先在這裡晾曬。”工作人員介紹,將這些碎片攤開,也便於初步分辨哪些碎片屬於同一器物。

  再往裏走,院落一分為二,一邊是宿舍區,另一邊不僅安裝了金屬防盜欄,房間也需專門保管的鑰匙才能打開。據介紹,就連牆壁也暗藏玄機:一旦遭遇較强外力,整個院落都會響起警報聲。

  這個“機關重重”的地方是工作站的庫房。庫房裏,發掘出土的文物初步清理後分類放置在藍色筐內,再歸入金屬置物架上。在一個筐內,記者看到破碎陶器露出的一角,其壁部厚度不到5毫米。據介紹,這是福泉山遺址出土的獨具良渚文化特點的薄胎黑陶。

  四間庫房盡頭的另一間房,陳列著修復之後的文物,玉璧、陶器等種類繁多、器形豐富,旁邊還附有一張清單,列明文物採集資訊,掃二維碼後還有更詳細記錄。陳列櫃中,一件陶器由三只碗相互連接,底部有三足支撐,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一隻罕見的三連鼎。

  工作人員直言,許多文物被發掘時已碎成小片,拼貼修復需要大量時間,“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工作站”。

  走在考古工作站門前的河浜旁,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傑指著附近一處民居說,過去曾租借整幢民房作為考古隊臨時辦公點。為了持續做好福泉山遺址的挖掘研究、整理闡釋、保護利用工作,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博物館、青浦區文物局以及重固鎮人民政府共同推動成立了福泉山遺址考古工作站,將承擔考古發掘、整理修復、研學體驗等功能,標誌著福泉山遺址保護利用進入新的階段。

  為未來幾十年做準備

  一牆之隔的福泉山,曾被認為是自然山體,1957年經考古發掘被認為是人工堆築的高臺,上世紀80年代就曾有重要發現,2008年以來在其週邊出土了許多精美文物。福泉山遺址被認為是環太湖地區一處重要的良渚文化遺址,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年以來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有了“東方的土建金字塔”“古上海的歷史年表”之譽。

  “整個遺址規模經勘探超過100萬平方米,現時發掘範圍還不到4000平方米。”陳傑介紹,現時對福泉山遺址的瞭解還只是冰山一角。“我們建設考古工作站,是為未來幾十年繼續工作做準備。福泉山遺址將是解開史前文明謎團非常重要的一把鑰匙。”

  工作站旁已考古發掘的遺址部分區域,現時已建成景區。工作站除了開展持續性考古挖掘工作,未來也將在屬地文化教育、考古文化推廣等方面發揮作用。

  再現數千年前的“包郵區”

  據透露,福泉山遺址近年來的部分精美文物,將作為展品出現在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系列第二個展覽“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上。此次特展聚焦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為代表的第一個文明發展高峰中的偉大成就。展覽將展出超300件文物,來自浙江、江蘇、安徽和上海本地文博機构。陳傑介紹,通過文物反映出當時長三角地區已有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如今的‘包郵區’在那時已經形成文化共同體,這是長三角一體化的基礎。從歷史看今天、看未來,這是很重要的一條線索。”

  “上海地區作為良渚文化分佈的主要區域之一,又以福泉山遺址最為覈心。”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上海博物館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課題,將福泉山遺址列為長期發掘的目標,尤其是吳家場權貴墓地的發現,“高等級隨葬品和精美文物,充分說明此處是上海地區良渚文化晚期重要的政治中心。福泉山遺址的考古發現為認識長江三角洲地區其他同類型遺址提供了重要線索,對認識中國早期文明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