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機新技術助農業更綠色更高效

江苏 41℃ 0
摘要:4月12日,第十二届江蘇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在南京開幕。來自省內國內以及美國、義大利、荷蘭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家農機企業帶來4000多款機械設備和科技,展示農業農機行業中的最新裝備、最新技術、最新工藝及未來發展趨勢。新型農機長啥樣?新技術有啥亮點?江蘇自主創新的能力怎麼樣?

4月12日,第十二届江蘇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在南京開幕。來自省內國內以及美國、義大利、荷蘭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家農機企業帶來4000多款機械設備和科技,展示農業農機行業中的最新裝備、最新技術、最新工藝及未來發展趨勢。新型農機長啥樣?新技術有啥亮點?江蘇自主創新的能力怎麼樣?記者前往探訪。

果林、蟹田、雞場,融入數位化場景

“噠噠噠……”一隻膝蓋高的灰色“電子狗”肩背兩盒農藥,在展館內“左碰碰右聞聞”,頗具節奏地走來走去。“這是農場作物生長情况調查監測巡田犬,能為果園提供農情監測和植保服務。”杭州盈禾嘉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管征超邊操作遙控手柄邊說,巡田犬四只脚伏在地面,更易發現病蟲害。農民配上可穿戴設備能實时查看巡田犬的監測數據,植保撒藥時也不易壓壞農作物。“重要的是巡檢過程中就能‘診斷開方’,直接生成病蟲害防治處方圖。”

在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展位,智慧精准灌溉施肥、智慧恒壓變頻供水等系統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一臺草莓採摘機器人被參展觀眾團團圍住。只見白色方形機器人伸出機械臂,輕輕靠近下方地壟上的草莓後迅速切斷草莓梗,緊接著夾住梗部放到小筐裏迅速完成摘取。“這是去年研發的第三代草莓採摘機器人,應用了‘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的識別檢測方案。相機先識別草莓位置,機械臂前的相機識別草莓莖,完成夾取和放置,實現無損採摘。約10秒采一次,現時識別成功率約九成,採摘成功率約75%。”機電工程學院教師王宜雷介紹。

數位化集成系統同樣亮眼。一塊藍色大屏引人注目,政府管理平臺、農機數位大腦、數位農機合作社等板塊羅列清晰。“這是大田數位服務一張圖,農機總量、智聯農機和工作數據一應俱全。這次還帶來安裝在田間的農情監測設備,能實时迴響空氣濕度、溫度、風向等資訊。”大田農社農業數位服務行銷中心總監王璐璐介紹。

自動捆紮大閘蟹的流水線、無人耕耘機、能巡檢養雞場的機器人……漫步展館,智能化數位化元素隨處可見。在蘇州展區,智能化跟隨搬運機器人、拱腰式農業機器人、採摘機器人、360度環視多功能屏等多款智慧農機裝備頗為亮眼。“這是蘇州首次在農機展上設立特展廳,8家企業帶來最新研發成果。”蘇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衛江說,現時蘇州建成市級智慧農機裝備應用示範基地9個,實現8個涉農板塊全覆蓋。

秸稈、糞液、殘餌,都能變廢為寶

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是農業生產的薄弱環節,綠色化低碳化也囙此成為農機企業研發的一個主要方向。比如作物收穫後殘留的農作物秸稈作何處理?南京農機化所生物質轉化利用裝備創新團隊帶來解決方案,其主推的智流膜堆肥裝置,解决了糞肥還田“最後一公里”問題,讓越來越多土地享用到“綠色營養餐”。

“粉碎後的秸稈在這裡經過20至30天的好氧發酵,可‘變廢為寶’製成有機肥並作滅菌處理。它還防風防水、保溫排濕,可有效鎖住難聞氣味。此外,該裝置還能綜合處理果蔬尾菜、園林綠植等有機廢棄物,安全環保又節省成本。”團隊成員現場演示多元廢棄物智流膜堆肥裝置操作過程,該裝置已在宿遷、嘉興、成都等地推廣應用。

就在南京農機化所展臺另一側,一臺佈滿綠色軟管和齒輪、造型“怪異”的機械裝備吸引不少觀眾駐足。“這是液體糞肥還田臍帶式裝備系統,可遠距離將氧化池沼液輸送到農田,糞液從沼液池開始,經專業糞污泵抽送,流經長距離輸送軟管和拖拽軟管,最後通過施肥器,精准定量均勻還田。”江蘇愛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經理白萬華介紹。

“這款產品最突出的優勢在於還田速度快、成本低、範圍廣。一般罐車每小時最多還30立方米,來回拉糞肥耗時長,而這款設備每小時可還150立方米,24小時不間斷,綜合效率為罐車的10倍,可以將經發酵後的沼液低成本地輸送到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遠的農田,還不會壓實土壤。”白萬華說。

“想不想在南方養冷水魚?”“想不想在北方養熱帶魚?”“冷水魚與熱帶魚能混養嗎?”在江陰市逸豐水產裝備有限公司展臺前,陸基藍色圓形迴圈水養殖池中有錦鯉、鱸魚等魚類在暢遊,在這個直徑3米、高1.5米的小範圍水體內,可養殖約1000斤魚,還可以實現魚池水質自動淨化。

“利用養殖池高密度養魚,通過低耗能的微孔曝氣推水裝置使池水流動,高效增氧的同時,改善水質,將魚類糞便沖到下游,以便收集清除。這個機器不僅可以物理收集約75%魚類代謝物和殘餌,也可以化學分解掉水中的毒素,確保池塘本身的良性迴圈。”該公司養殖技術總監林鉝城說,相同面積的養殖水體,其經濟產出可比傳統養殖高10—20倍,從而實現水產養殖的低碳高效,可持續發展。

“印刷術”、北斗、AI,推動農業創新

把雜交水稻的種子“印刷”在紙上,再平鋪到田地裏,機插雜交水稻育秧就基本完成——這是揚州大學與淮安漢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印刷播種科技”,現時已投入水稻生產。

水稻印刷播種科技,是近年來我國興起的一門農業播種新技術。稻種像印刷報紙一樣,通過膠點黏附被固定在成卷的紙張上,再將均勻印好稻種的紙張鋪到秧田裏,蓋一層塑膠薄膜,在露水作用下,“印”在紙上的種子發芽生長,“印”有種子的紙張自動降解。

“相比傳統播種,這種技術實現稻種勻播、精播,可節省30%以上的稻種。可將秧齡延長10至15天,顯著提高秧苗貭素,也緩解機插雙季稻的季節衝突。”淮安漢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經理沙春陽說,農機專家常戲稱他們在田裡“列印水稻”。現時該科技已在湖南等省126個點示範,畝均增產9.5%。其中在湖南安仁縣進行的三熟制雙季稻大面積示範,畝產達1193.7公斤,創造高產紀錄。

除了校企合作優秀案例,各大高校同樣帶來最新科研成果。江蘇大學電力信息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趙德安展示了一款高性能水產養殖工作設備——自巡航智慧投餌施藥多功能水產養殖工作船。這條“船”採用北斗衛星導航,可精准投送餌料,具備自動施藥、自動駐泊等功能,能滿足蝦蟹等水產養殖過程中投餌施藥環節的自動化工作要求,主要用於河蟹、龍蝦養殖。“所有科技都是團隊自主研發,控制工作船的APP都是自己搭建。”他說,船體續航大於3小時,自主導航直線航迹誤差小於20釐米,推廣後能大大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南京農業大學展位上的一個半人高的白色大箱子“抓”住記者目光。“有機廢棄物產量逐年增長,如不及時處置極易腐爛、產生惡臭,將嚴重影響人居環境並帶來污染。”南農大工學院李驊教授團隊博士生王居飛說,該微生物發酵箱是由南農大工學院李驊教授生物質轉化科技與裝備研發團隊自主研發的一臺智慧微生物堆肥系統,以深度學習預測調控系統為覈心,讓堆肥過程智慧可控。現時項目已通過一系列國家級省級課題的落地驗證,使得人工智慧在有機廢棄物資源化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和實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