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水”之後,安全補丁要打上人大代表建議構建多方聯動的蘇州河應急救援體系

上海 51℃ 0
摘要:朱雪芹建議,相關部門在增添濱水空間配套服務設施的同時,也應構建起多方聯動的蘇州河應急救援體系,後者甚至更為迫切。

瀘定路橋邊的堤岸,有人在垂釣,周邊沒有任何救援設備.jpeg

瀘定路橋邊的堤岸,有人在垂釣,周邊沒有任何救援設備。王海燕攝

  記者王海燕實習生管天瑞

  “一江一河”濱水空間的貫通,給市民生活休閒帶來了看得見的福祉,也讓市人大代表朱雪芹關注起“應急救援”。“蘇州河旅遊水上航線開通後,我是第一批乘客。欣賞風景的同時,我也在注意兩岸救援設施的配備情况,不免有些憂慮。”

  隨著蘇州河水上旅遊巴士和沿岸觀光帶的開發開放,蘇河沿岸逐步呈現河道遊船多、兩岸遊客多、河畔垂釣多等景象,船舶碰撞、人員落水等事故風險隨之增大。“這就給消防救援能力提出新的考驗。”朱雪芹建議,相關部門在增添濱水空間配套服務設施的同時,也應構建起多方聯動的蘇州河應急救援體系,後者甚至更為迫切。

  現時,蘇州河沿岸的救援設施和應急救援處於什麼狀況,記者實地探訪。

  兩岸救生設施存盲區

  記者以外白渡橋為起點,沿蘇州河一路向西。站在外白渡橋上可以發現,南北岸救生圈懸掛於防汛牆外側一個看得見够不著的尷尬位置。記者嘗試著將救生圈取下,發現根本够不著,一旦發生緊急情况需要救人,未經受專業訓練的普通市民,可能無法快速使用配備的救生設施。

  繼續向前,蘇州河沿岸每隔一段距離,岸邊護欄上會有一個安全警示牌,黃色的“當心落水”警告標誌非常醒目。記者簡單做了一個記錄,這段距離近6公里的景觀步道共計設定了約31套救生設施,一套設施由一個救生圈和一根數米長的救生繩組成,平均每200米存在一處救生設施。但記者發現,兩岸救生設施的密度存在差异,側重佈置於遊船碼頭、親水平臺等重點區域,沿途所經過的外灘源、四行倉庫遊船碼頭和兩處親水平臺,合計配備了15套救生設施,足足占了近一半數量,其他路段難免就出現一些盲區。

  從河南路橋行走至浙江路橋,800米長度的景觀步道,目光所及未見明顯的救生設施。一位老人指著齊胸高的防汛牆說:“這麼高的護欄,不會有人掉進河裡。”然而,記者沿著南蘇州河路走至成都路橋附近,就看到對岸有人無視岸邊警示標語,翻過防汛牆,雙腳懸空,坐在防汛牆邊緣釣魚。

  在接近烏鎮路橋的飛鳥亭親水平臺,下方的駁岸已被上漲的河水淹沒,岸邊的防護鐵鍊就耷拉在水中。環顧四周並沒有看到救生設施,需拾級而上越過幾個臺階,才能找到一個掛在高處的救生圈。從昌平路橋至長壽路橋,這一路景觀步道也未見明顯的救生設施,防汛牆是唯一的安全保障。

  繼續向西走,從中山公園到瀘定路橋這段,除了幾個碼頭配有救生圈等設施,沿途幾乎看不到什麼救生設施。在靠近瀘定路橋的河邊,記者看到,有人坐在堤岸上垂釣,兩隻腳蕩在空中,沒有任何圍欄。離他最近的遊船碼頭,走路至少要15分鐘。一比特來此散步的居民告訴記者,她曾目睹孩子玩水鞋子掉進河裡的情景,“孩子想去撈鞋,要不是父母及時制止,可能也會掉進河裡,而附近沒有任何救援”。

  應急救援任務將增多

  《蘇州河沿岸地區建設規劃2018-2035年》明確提出了“加快建設邁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濱水區”的目標。“要達到這個世界級水準,安全是第一關。”朱雪芹等市人大代表發現,隨著“一江一河”兩岸公共空間建設的不斷發展,沿岸設定了跨河橋樑、步道、親水平臺、觀景棚等基礎設施,水上觀光、水上運動等項目也變得頻繁,這些都帶來人流量大幅提升。加上遊船的開通,水上交通流量增大,岸上行人和船上遊客落水、船體火灾等事故易發多發,勢必引起水上應急救援任務增多。

  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沿岸線,流經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嘉定等6個區。其中,普陀區境內約21公里河岸線,人稱“半馬蘇河”,卻沒有開闢消防救援通道或水域救援平臺,“這將直接導致消防救援隊伍接到水域救援警情處置時,無法第一時間投放水域救援設備下水,應急救援行動也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據瞭解,蘇州河河水平均流量為10立方米/秒,低水位時水深2米左右,河口(黃浦公園站)多年平均高潮比特3.12米,多年平均潮位1.83米;北新涇多年平均高潮比特2.78米,多年平均潮位差0.72米,歷年最高潮位4.14米。“由於蘇州河岸線長,如發生事故其位置較陸上精准定位難,加之現時我們的站級水域救援分隊布點零散有限,且處於剛起步階段,在處置水域救援中技戰術水准、安全評估、救援方案製定等方面相對薄弱,對急、難、險、重水域救援處置經驗還相對欠缺。”普陀區人大代表薑國富說。

  强化水域救援專業力量

  朱雪芹等代表建議建立適應遊船碼頭初期救援的微型消防站或志願者隊伍。針對遊船和碼頭分別製定消防器材配備標準,重點明確救援舟艇、水域救援等專用器材配寘,設定裝備器材專用倉庫。

  據瞭解,蘇州河水上旅遊碼頭佈局規劃將在內環內設11個碼頭,平均間距約1.1千米;內環至外環間設5個碼頭,平均間距1.5千米。代表們建議,在長風碼頭、丹巴路碼頭等綜合型碼頭處設定固定消防設施,並預留合理位置,設立常態化消防執勤點和常備救援舟艇停靠點,為第一時間抵達水域事故現場並實施快速處置提供硬件保障。

  “優化水域救援力量佈局布點、强化水域救援專業力量建設。”薑國富建議,結合蘇州河碼頭建設的情况,對沿岸站級水域救援分隊如何布點、如何建設進行分析評估,必要時設定前置點,製定區域救援預案,明確相關支隊蘇州河水上救援任務分工,定期組織開展訓練演練。“蘇州河沿線支隊要根據本級力量實際配備相應的常備水域救援力量,結合蘇州河流域水深、河寬、流速等特點,配備適宜的水域救援器材、舟艇、車輛,做到未雨綢繆,事半功倍。”

  除了具體點比特,42公里的蘇州河沿岸要做一個應急救援的頂層設計。朱雪芹建議,牽頭會同交通執法、港航分局水上派出所等蘇州河流域執法部門以及沿線支隊、運營組織建立灾害合作處置機制,通過監控視頻系統、水上交通資訊等關鍵要素實时共亯機制,構建一套完整的蘇州河水域救援警情協同式應急聯動指揮模式,共同搭建蘇州河水上旅遊巴士全時段、全要素運營的“一網統管”資訊共用平臺,建立起多方聯動、統一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