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從上週二起每天開放夜場,預約一直滿額

上海 40℃ 0
摘要: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從波提切利到梵古——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人氣旺盛,從上週二起上海博物館每天開放夜場,預約依然滿額。

  記者簡工博

  21時將至,儘管工作人員再三催促,參觀者陳禧快步走過梵古那一幅藍綠色調的畫時,還是忍不住停下來,凑近拍了兩張照。

  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從波提切利到梵古——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人氣旺盛,從上週二起上海博物館每天開放夜場,預約依然滿額。一江之隔的浦東美術館,2021年11月起就已全面開放夜場。隨著各文化場館新展、特展相繼開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將開放時間延至夜裡。

  在上海,誰會在夜裡去博物館、美術館?他們將帶給行業怎樣的啟發?

  好內容吸引觀眾走進夜場

  4月6日18時許,觀眾在上海博物館門口排起了隊。陳禧在一家外資企業工作,當天下班後從浦東趕來參觀。當他得知上海博物館持續開夜場的消息後,就想預約清明假期當天夜場,發現約滿後立即改約第二天夜場。

  社交媒體上很多外地文博愛好者羡慕上海人“下班還能看展覽”,陳禧頗為認同,“高品質文化消費的便利性確實是上海特有的魅力之一。”

  從江蘇無錫前來參觀的吳女士專程為這場展覽計畫了一次上海短途遊,“以為工作日人會少一點,結果人氣那麼旺!”吳女士說,長三角都市“短途互遊”是近年趨勢,“上海我來了很多次,不需要再去景點‘打卡’,但好的演出好的展覽會吸引我來。夜上海有獨特優勢。”

  去年6月初,浙江自然博物院在杭州館旁約300平方米的門面空間推出“24小時博物館”,展品以浙江本地物種標本為主,設計了不少互動項目,定期更新。這家被稱為“全國首家24小時開放的國有博物館”運營期間,工作日從上午10時30分開放至24時,週末則24小時開放。開放首日15時至24時,接待700餘人次,試運營期間17時到20時是客流最高峰。不過,後來該博物館開放時間進行了調整:工作日為10時至22時,節假日則改為10時至24時。

  在業內人士看來,博物館、美術館開設夜場不是單純的成本問題,關鍵是觀眾需求和博物館、美術館的內容供給,“這需要向市場持續輸出高品質的文化產品”。以上海博物館為例,2002年“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推出夜場後,幾乎每年都會圍繞特展加推夜場。近年蜚聲國際的日本藝術家空山基2021年在國內的首次大型展覽,舉辦地位於張江的昊美術館,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下班後專程前往。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曾直言:“如果博物館夜場沒有好的內容和活動支撐,來的觀眾不多,社會效應一般,那將是一種公共資源的浪費。”

  文旅複合帶來多重感受

  週末20時將至,浦東美術館4樓觀景露臺湧出一批觀眾,舉起相機快步走向護欄邊:隨著習習江風送來對岸外灘鐘聲,“萬國建築博覽群”光影閃爍,與浦東美術館背後高聳的東方明珠的燈光遙相呼應,在一家金融企業工作的朱蕾向身邊朋友介紹:“這是上海特有的夜景!”

  朱蕾曾在陸家嘴工作多年,如今有客戶或親友來訪,“夜遊浦東美術館”是首選的活動項目:既能穿行於羅馬時代的大理石雕塑和泰特美術館一幅幅視覺奇觀之中,又能欣賞到從黃浦公園到十六鋪碼頭的外灘全景,館內鏡廳、窗戶和露臺,都能拍出朋友圈高點贊的照片。

  一江之隔的複星藝術中心正在舉辦的群展“示範:做决定科技的藝術”,每週四和週六延時展出。週末晚上有不少年輕情侶結伴而來,和女友“異地戀”的小陳選擇在此處約會,因為“吃飯、逛街、觀展、散步‘一站式’體驗”。這裡的BFC外灘金融中心不僅在夏天時舉辦夜市活動,還將藝術品直接在戶外陳列展出,大型裝置以陸家嘴高樓為背景,成了不少年輕人青睞的“打卡點”。

  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徐必傑出差時對許多都市的夜經濟歎為觀止,成都太古裏周邊深夜車水馬龍,長沙解放西街頭淩晨人來人往。“比起那些網紅火鍋店能24小時營業的都市,夜上海的魅力與標識度是什麼?加入更多文化因素或許是一種選擇。”

  “一座博物館,往往也是一座城市的地標性建築。”在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看來,博物館是城市建設中看得見、摸得著,有信譽度和知名度的“硬資源”。一些業內人士也表示,市民遊客夜晚有怎樣的休閒去處,體現著都市的經濟活力和文化深度。

  讓普通觀眾走進場館更輕鬆

  入夜後的浦東美術館,一名男觀眾端著相機,至少四次在“絕美之境——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珍藏展”三樓大廳的《馬背上的亞馬遜女戰士》前駐足:“我在推敲女戰士的脚部是否合理。”在他眼中,人物頭髮被拽的一瞬間,脚該本能用力,但雕塑看起來太松弛了。現場他甚至自己試了幾次動作來感受,嘗試理解這種“鬆弛”:“我想雕塑家選擇了美,而不是殘酷的真實。”

  這位“較真”的觀眾從事金屬工藝行業,自己也做雕塑。20時後浦東美術館裏,這樣的專業觀眾不少,有人拿著相機旋轉記錄雕塑的不同角度,有人舉起望遠鏡觀察展品細節。業內人士笑言,“平時觀眾會讓位給後面的觀眾,但有些夜場的觀眾不會,他們會在展品前觀看很久,其他人也不會等在一旁,彼此心照不宣。”不少特意選擇夜場的觀眾說,如果不是上海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那樣的特展,夜場人會少一些,觀展更從容。

  “進博物館參觀是一個學習過程。”陳禧的想法代表了許多普通上班族,“上海生活節奏很快,下班後的時間更想用來放鬆”。有兩個兒子的馮毓也坦言“不太敢”走進文化場館:“社交媒體上很多家長分享博物館參觀心得,對展品背景、特點、作者生平如數家珍。我一個學財務的帶孩子去,不事先做足功課,什麼都看不懂。”

  2021年中宣部、發改委等多部門聯合出臺《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堅持服務福斯”,提高博物館公共服務“均等化、便捷化、多樣化、個性化水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文化場館要消解與公眾的距離感,比如更詳盡的講解,更有趣的活動,讓參觀者感受到博物館除了“學習”,也有欣賞、放鬆、激發靈感等多種功能,除了參觀,也可以是休閒、交友乃至戀愛的地方,“讓走進博物館、美術館也成為大家下班後、週末晚上的活動選擇”。

  從事教育行業的吳女士就堅持帶兩個兒子參觀各地博物館:“就算孩子還看不懂,我也希望他們知道這些展品是好的、有價值的;也希望他們知道,走進博物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