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程禕
上海零號灣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剛,微信名叫“零號灣1號服務員”。他是一名博士,也是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不過對他來說,最要緊的就是當好“服務員”——這些年,他一直忙著服務創業者,幫助他們實現夢想。
2021年9月,閔行留創園經市人社局授牌成立,圍繞“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已經形成立足閔行南部科創區、輻射北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海外留學創業人才服務高地。
“零號灣是一個開放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基於零號灣設立的閔行留創園,也必然要給創業者提供一個開放、共亯、融合的探索環境。”張志剛這樣描述團隊所做的工作。
專注扶持科技型初創企業
今年2月底,《推進“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方案》正式發佈,提出“大零號灣”到2025年基本建成,到2035年成為世界級“科創灣區”之一。
閔行留創園在成立之初,就明確了“集聚醫療機器人、人工智慧、海洋裝備、新材料四大主導領域產業資源,推動科技型留學人員與外籍創業者創業項目落地、孵化與加速”的全鏈條創業平臺培育機制。“這跟我們對零號灣的定位,還有我們的服務資源和能力是一致的。”張志剛說,閔行留創園旨在解决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問題,進而實現以一個地區引領全球科技和產業發展的目標。囙此,與其他創業園不同,閔行留創園一開始就不走“面面俱到”的路子,而是專注於扶持海外人才創立的科技型初創企業。
在閔行留創園創業的蔣笙,畢業於法國里昂大學。2018年,他在上海注册成立了公司,主要設計開發應用於非道路移動設備的液壓閥組和電液控制系統。蔣笙回憶,公司剛成立時只有兩個人,在資金籌措、人才延攬等方面處處碰壁。比如,由於公司屬於中外合資企業,走股權融資管道比較困難。在留創園的政策宣講活動上,他瞭解到債券融資相對更容易,由此解决了前期的資金困難。另外,在人才落戶、人才公寓等方面,他也能得到及時的指導,成功聘用了一批同樣有海外求學經歷的碩士、博士以及資深研發人員。
張志剛觀察到,與紮根本土的創業者相比,留學人員對國內環境、產業生態甚至所處行業的理解普遍有限,往往需要適應的過程。他們既要儘快熟悉宏觀的經濟環境、商業邏輯以及創新創業政策,也要瞭解更具體的人員配寘、薪酬社保等等。“這種時候,如果沒有外部的提醒和支持,讓他們改變心態,跨過一道道坎,很可能走著走著就走錯了路。”
以開放性構築服務港灣
除了為海歸創業者提供投融資、市場推廣、生活配套等共性問題的“大禮包”,閔行留創園還致力於解决個性化問題,項目輔導制、前沿科技企業創始人例會制度、月度“午餐風暴”系列活動等品牌應運而生。這項制度彙聚了一大批具有成長性、前瞻性、探索性的海歸及外籍創業人士,通過例會管道定期深入探討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類挑戰,溝通交流行業經驗。
“成功的企業都是相似的,還沒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問題。”作為創始人例會的常客,蔣笙這樣感慨。比如,在近期的一場例會上,創始人們圍繞合作夥伴的選擇問題展開討論。蔣笙說,公司現時已經有了科技端和後臺端的合夥人,接下來還想找一個銷售端的合夥人,“在這之前多聽聽其他人踩過的‘坑’,再請留創園團隊把把脈,心裡就有譜了”。
為了讓創業者更好地理解團隊建設邏輯,閔行留創園還通過科技企業聯合創始計畫,直接替創業者尋找聯合創始人。零號灣發起訓練營活動,為科技型初創企業構建完善的覈心創始團隊,幫助科技企業順利邁出創業第一步。張志剛介紹,4個月實踐結束後,很多創業者真正意識到了團隊建設中尚未解决的問題,也更明白需要怎樣的合夥人以及怎樣與合夥人相處,受益良多。
閔行留創園沒有物業,也沒有圍牆。張志剛表示,“我們試圖通過構建一個開放的生態體系,去服務閔行區所有的留創人員和留創企業”。從這個角度來說,閔行留創園不只是一個園區或者孵化器,而是相當於一個港灣,有各種各樣的補給、服務與資源,“在大海裏航行的創業者,只要離我們不太遠,就會逐漸被吸引到這裡來”。
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留創園是海外留學人才來滬創業的重要物理平臺載體,呈現出留學人員集聚度高、項目孵化成功率高、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多、示範帶動效應強等特點,旨在吸引和扶持留學人員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現時,本市已陸續建立了16家留創園,留學人員在滬創辦企業6000餘家,涉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重點產業,湧現出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和上市公司。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