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的代表參觀德陽四個點比特這些點比特透露了哪些新訊號?

四川 65℃ 0
摘要:3月23日,春分剛過,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在德陽市召開。這是今年以來,召開的首個全國性“三農”領域現場會。


3月21日,德陽市旌陽區糧油現代農業園區覈心區萬畝油菜花盛開。王攀攝

聚焦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

德陽廣漢市

“天府糧倉”萬畝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區

示範區涵蓋廣漢市連山鎮、金魚鎮,小麥種植面積1.3萬畝。近年來,示範區全面推行水旱輪作、稻麥兩熟種植,集中連片推廣綠色高產高質高效科技模式。2022年示範區小麥百畝規模平均畝產突破600公斤,創造西南麥區新紀錄。

德陽廣漢市

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

位於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覈心區,現有社會化服務主體369家、各類農業機械7000餘臺(套)。針對不同類型經營主體,共形成服務選單5張,提供服務專案40餘項。年服務面積超145萬畝次、覆蓋小農戶90%以上。

德陽旌陽區

“天府菜油”萬畝油菜現代農業園區

園區是四川省四星級現代農業園區,總面積10萬畝。園區以“早播秋發”“單株育苗移栽”“一促四防”“二段機收”等育種、種植技術促增收。同時,通過發展時令蔬菜、觀光賞花等業態帶動園區農民戶均增收500元以上。

德陽旌陽區

旌耘油菜五星油坊

位於旌陽區德新鎮五星村,兼具榨油和農事研學實踐體驗基地等功能。油坊採取“村集體投資建、專合社組織種、企業負責管”的建設運營模式。年產菜籽油300餘噸,年利潤110餘萬元。通過“租金收入+研學引流”的管道,村集體每年可增加收入30萬元以上。

3月23日,春分剛過,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在德陽市召開。這是今年以來,召開的首個全國性“三農”領域現場會。

會議召開前,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代表參觀了德陽廣漢市和旌陽區的四個點比特。在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准“天府糧倉”的開局起步之年,這些點比特透露了哪些新訊號?

訊號一守牢建好“天府良田”

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印發的《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行動方案》中,守牢建好天府良田被列為首要任務。

如何“守牢”和“建好”?“在這裡,能够查到全區每一塊耕地的‘身份證’。”在參觀旌陽區智慧農業管理服務中心的耕地監管平臺時,旌陽區德新鎮鄉村振興辦主任姚海峰的一句話,引起了參觀者的興趣。

這些“耕地身份證”是咋形成的?又有哪些用處?旌陽區副區長陳然介紹,平臺是由旌陽區與農業農村部大數據發展中心合作研發的。主要思路是通過綜合國土“三調”、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承包地確權、土地流轉等數據,精准掌握各類農用地性質、分佈、質量等級等情况。在此基礎上,對旌陽全區42.9萬畝耕地、41.4萬個地塊統一編碼,並關聯經營主體、權屬變更登記等資訊,清楚瞭解“地在哪”“誰的地”“誰在種”,為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提供基礎資訊支撐。

不只是“守牢”,參觀點比特也為“建好”提供了參攷。

“截至去年,全市水稻、小麥平均畝產連續5年四川第一。”參觀廣漢市“天府糧倉”萬畝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區時,廣漢市委書記王銳的一席話,讓不少人追問:在去年極端高溫乾旱“烤”驗之下,廣漢是如何實現單產破紀錄的?

王銳解釋,借助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區內實現了“旱澇保收、宜機工作、能排能灌”,從而把極端天氣因素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近年來,廣漢通過“整村整鎮推進、集中連片實施”管道,建成高標準農田38.68萬畝、占全市永久基本農田的94.23%。根據測算,借助高標準農田建設,廣漢市的耕地品質等級、耕地有效灌溉率和機械化率均遠遠高於全省平均值。

訊號二抓好糧食供給“頭等大事”

“‘糧味’很濃。”參觀結束時,有代表看出了參觀線路安排的門道:4個參觀點比特,均與糧油生產相關。

那麼,各點比特呈現了哪些抓好糧食生產的經驗做法?

壓責任,是廣漢的秘訣。廣漢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現時,在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基礎上,廣漢建立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協主要負責人包片、縣級幹部包鎮、行業部門及鎮幹部包村、村組幹部包戶的“四包”糧食生產責任制。在對相關部門和有關鄉鎮考核時,將糧食播面和產量作為剛性名額,實行“一票否决”和“一票優先”。

剛性壓力之下,過去3年,廣漢全市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6.73億元保障糧食生產,占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3.2%。而過去十年,廣漢先後3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推廣良種與良法,則是廣漢市“天府糧倉”萬畝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區帶來的啟示。

“我們常年駐紮廣漢。”省農科院專家湯永祿介紹,自上世紀90年代示範區設立小麥專家大院開始,已先後有100餘項科研專案在這裡落戶。其間,川麥104等優良品種和免耕帶旋播種、“一噴三防”等關鍵技術在這裡誕生、示範和推廣。單是專家大院,過去5年就為當地培養高素質農民2300多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110多名。現時,示範區內的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率達100%。

統計顯示,依靠新技術和新品種,去年,廣漢市小麥平均畝產可以達到390公斤左右、每畝淨利潤四五百元,均位居全國南方小麥產區第一方陣。

訊號三社會化服務組織做好支撐

有了良田,也管住了用途。那麼,種田由誰來支撐?

參觀點比特給出的答案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服務專業戶和農業企業等為主的社會化服務組織。

“光是栽秧一項,我們的服務能為每畝地節約成本90元,也避免了耕地撂荒。”在參觀廣漢市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時,廣漢市惠民農機工作專合社監事長楊萍細數社會化服務組織帶來的好處。

楊萍介紹,專合社現有成員152名,各類農業機械220臺(套),可提供水稻、小麥、油菜等糧油作物種植,以及相關的耕、種、管、防、收、烘全程機械化服務。單是去年,專合社就服務耕地20萬畝次。

無獨有偶,在另外一個參觀點比特旌陽區旌耘油菜五星油坊,與會者也發現:這個坐落在德陽市旌陽區糧油現代農業園區覈心區、面向普通種植戶的油菜籽加工生產線,能够直接服務農戶,可帶動當地油菜種植戶每畝油菜增收120元—200元。

但在參觀代表們看來,好處遠遠不止這些——通過社會化服務,除了增產增收外,還能實現土地增效、適度規模經營和良種良法的推廣。

事實也是如此。廣漢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全市撂荒地存量已接近消除;全市承包耕地規模經營面積占比達85.1%,比2013年前高出近20個百分點;去年,全市農作物新品種覆蓋率達98%,位居全省前列。

“這新增了我們大面積試點和推廣的信心。”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透露,今年,四川將在全省1000個村示範推廣“大託管”模式,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最終構建“縣為農服務中心+鄉為農服務站+村為農服務員”三級服務鏈。(記者王成棟燕巧闞瑩瑩曹凘源)

農業故事

示範區裡的“90後”:

“種糧,是一件很有希望的事”

3月21日,位於廣漢市“天府糧倉”萬畝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區的廣漢市鈺意家庭農場,隨著一架無人植保機降落,“90後”農場負責人劉健種植的600畝小麥完成了今年的最後一次噴藥。

“一個人、一架無人植保機,一天半時間,就能噴完600畝麥子,比以前種200畝都輕鬆。”劉健說。這一變化,正是廣漢市集中連片推廣綠色高產高質高效科技模式的縮影。

近年來,廣漢市在“天府糧倉”萬畝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區全面推行水旱輪作、稻麥兩熟種植,以“噸半糧”建設為目標,推廣川麥104等優良品種和免耕帶旋播種、“一噴三防”等關鍵技術。2022年,示範區小麥百畝規模平均畝產突破600公斤,創造西南麥區新紀錄;水稻百畝規模平均畝產則超過800公斤。

隨著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節本增效也愈加明顯:2022年,示範區小麥每畝節約成本124元、增收118元,相當於每畝多賺242元。

節本,主要節約的是人工成本和種植成本。劉健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來形容自己的農機停放庫。現在,靠著家裡的4個勞動力,忙時再聘請兩名臨時工,就能把整個農場運轉起來。與此同時,正在示範區內推廣的免耕帶旋播種科技,能在免耕、秸稈全量覆蓋還田的複雜條件下,一次性工作完成播種、施肥、噴施除草劑等多道工序,節肥、節種效果顯著。

增收,重點新增的是糧食產量。長期在廣漢市進行小麥種植技術指導的省農科院專家湯永祿介紹,依靠新技術和新品種,廣漢市小麥平均畝產可以達到390公斤左右,這個水准已經連續5年位列全省第一。種糧大戶小麥平均畝產可達五六百公斤,每畝淨利潤四五百元。

不僅如此,像劉健這樣的家庭農場負責人還自己琢磨起了新技術、新機械。前幾年,為了讓免耕帶旋播種機更適應自家田塊“更濕更粘”的情况,劉健對機器進行了一番改造,“改造後的播種機前進時帶起的黏土更少,播種效率更高。”

劉健發現,周圍和他年齡相近的種糧大戶在慢慢變多。這位“90後”不禁感歎:“種糧,是一件很有希望的事!”(記者闞瑩瑩

旌耘油菜五星油坊

“古法”與“新器”碰撞出消費新模式

3月22日,德陽市旌陽區糧油現代農業園區覈心區內,一片金黃的油菜花盡情綻放。

現時,該園區油菜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去年1月成功創建為四川省四星級現代農業園區。3萬畝的油菜不僅讓這裡成為高顏值的“網紅”打卡地,同時也帶火了油菜田旁邊的旌耘油菜五星油坊。即使在工作日的下午,依然可以看到大量遊客尋著花色美景和油香來這裡觀光。

還未走進旌耘油菜五星油坊院門,已經可以聞到濃濃的菜籽油香。走進院內,迎面相對的便是呈“7”字形的榨油車間。這是油坊內的現代工藝生產區,透過大大的落地窗,可以清楚看到油菜籽從清選、炒籽、壓榨到水化、沉澱過濾,再到罐裝的完整生產流程。

“村集體、合作社、承租方三方成立公司,利用現代化設備榨油盈利。”德新鎮黨委書記潘航介紹,這種現代化榨油管道,全年產量在300餘噸,年銷售收入700餘萬元,利潤110萬餘元,村集體每年可增加收入30萬元以上。

就在這套日產2.5噸菜籽油現代化設備的隔壁,還有一套日產量僅50斤菜籽油的榨油設備。

這是一套複製的傳統榨油設備,灶台上的鐵鍋留有餘溫,石碾上堆放著已經碾碎的油菜籽,等待蒸熟、包餅。榨油用的壓榨設備全部是木質結構,通過捶打油尖,將楔子楔入,金黃色的油就被榨了出來,通過木槽流進油桶。

產量僅為現代化榨油設備的1%,為何還要保留?

“為了方便遊客瞭解整個木制榨油法過程,我們在作坊的牆壁上分步驟繪製了每一道操作工序,讓遊客可以體驗古法榨油的樂趣。”潘航表示,保留古法技藝的目的並非為了產出,而是希望通過發展研學文旅,來留住鄉愁,傳承傳統農耕文化。

記者瞭解到,旌耘油菜五星油坊的土地屬於村上的建設用地,油坊主體建築包括產線、設備等均由政府出資,委託村集體進行建設代管,最終收益歸村集體所有。除了在油菜花田拍照打卡外,越來越多遊客選擇在這裡付費體驗古法榨油。過去單純靠榨油賣油盈利的經營模式,正在向文旅消費新模式轉變。(記者曹凘源

标签: 農業生產 德陽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