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抓手,為城鄉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撐。3月15日,省政府新聞辦在成都舉行“城鄉融合”系列新聞發佈會的第二場發佈,主題聚焦“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全面推進鄉村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圍繞如何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等問題,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深入解讀。
A
如何實現鄉村由表及裡、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
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大力改善提升人居環境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相關話題引發代表委員熱議。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1%,行政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分別達65.6%、98%以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9%,供電可靠率達99.8%,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大幅改善,美麗鄉村展現出新面貌。
但同時,四川地域遼闊,農村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仍不完善,公共服務水准還不高,人居環境仍需持續地改善提升。
如何實現鄉村由表及裡、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農業農村廳廳長徐芝文介紹,四川將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加快打造功能完備、設施完善、富有特色的現代化鄉村。
一端連接鄉村、一端連接都市的農村公路就是重點之一。
交通運輸廳副廳長許磊介紹,接下來,四川將重點實施城鄉路網提檔陞級工程、鄉村運輸“金通工程”、鄉村振興產業路旅遊路工程、安全保障完善工程,實現路網建設、便民出行、產業發展、平安出行城鄉一體化。
“力爭到2025年,全省鄉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村公共服務水准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大幅改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制基本建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顯著加强,一批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中心鎮(村)加快建成,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徐芝文表示。
B
如何提升城鄉融合“軟實力”?
在推進深化醫療改革、提升機构服務能力、做實做細健康管理等方面進一步開展工作
當前,我省城鄉之間衛生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務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囙此,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准,對於推進城鄉融合至關重要。
“我們將在推進深化醫療改革、提升機构服務能力、做實做細健康管理等方面進一步開展工作。”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宋世貴介紹。
比如,在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德陽市羅江區已率先作出示範:啟動醫共體“一個總額、結餘歸己、超支不補”,以“一個總額”管道下達給醫共體,由醫共體內部進行二次分配,改革已初見成效——區域內基層門急診人次、住院人次分別較上年增長3.77%和5.32%。
四川還在全國率先提出以建設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為抓手,打造具有二級綜合醫院水准的中心鎮衛生院,承擔片區內醫療救治、急診急救、公衛示範等五大職能。現時,全省已建成首批167個次中心。其中,宜賓市敘州區觀音鎮中心衛生院在去年12月的一個月內,普通門急診診療人次達到了1.6萬餘人次,較好地分擔了上級醫療機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救治壓力。
與此同時,針對農村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重點人群,也要重點實施基本公共服務。
民政廳副廳長蔣麗英介紹,接下來,四川將完善農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實施“愛·惠·家”孤寡老人服務行動、開展失能老人照護行動,同時,開展兒童監護風險等級評估、“明眸皓齒·正心立身”健康工程試點、“五社聯動”助力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試點等,重點關注“一老一小”。
C
如何合理配置“人、地、錢”?
點面結合、重點突破,引導三大資源要素流向鄉村、建設鄉村
加快鄉村建設離不開“人、地、錢”三大資源要素。長期以來,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障礙,我省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主要由農村單向流入都市。
如何合理配置“人、地、錢”?“點面結合、重點突破。”徐芝文介紹,下一步,四川將通過改革探索,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合理向鄉村配寘,加快鄉村建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所謂“點”,主要是深化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點。
作為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地區、四川省農村改革工作先進縣的眉山市青神縣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當地不斷綜合人才、土地、資金,已先行探索出了一條城鄉融合特色經驗之路。青神縣縣長邱磊舉例,當地高臺鎮百家池村就結合柑橘產業優勢,建成了果蔬分選倉儲冷鏈物流基地。2022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年前的1.1萬元增長到3.2萬餘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近50萬元,成為遠近有名的“特色村”“富裕村”。
今年,四川還將選擇20個縣(市、區)開展深化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點,集中攻克一批省級事權範圍內能解决的重大事項,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所謂“面”,則是要積極引導“人、地、錢”流向鄉村、建設鄉村。
鄉村人才上,培育鄉村本土人才、引導專業科技人才服務鄉村、落實相關政策鼓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農村土地資源上,將在10個縣開展解决土地細碎化問題試點,盤活用好農村承包地,穩妥開展1市5縣農村宅基地兩項試點,有序推進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盤活利用;鄉村建設資金上,還將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强化金融支持、撬動社會資本等管道,讓鄉村建設資金有保障、落到比特。(記者闞瑩瑩邵明亮魏馮)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