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字型大小“土特產”文章如何做深做優

四川 47℃ 0
摘要:去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


眉山市彭山區公義鎮初心家庭農場,果農正在搬運、裝車柑橘。翁光建攝(視覺四川)


近日,瀘州市納溪區護國鎮中心小學學生在特早茶園體驗採茶。廖勝春攝(視覺四川)


達州市大竹縣糯稻基地。受訪者供圖

去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

“土”,是基於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特”,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產”,是要尊重發展規律建產業成集羣,打通產業鏈條。

●四川地域遼闊、歷史厚重,氣候土壤類型多樣,多民族文化共榮,自古就是“天府之國”,發展“土特產”先天優勢明顯,也一直敢於“吃螃蟹”、闖新路

●全省“三品一標”產品總數達到6306個、全國名特優產品67個、全國鄉村特色產品201個,在鄉村旅遊和農旅融合發展上也引領全國

●將著力推動“川字型大小”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納入今年全省農業農村工作十大重點任務,著力推動生產經營鏈、精深加工鏈、品牌價值鏈“三鏈同構”落到實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

3月2日,丹棱縣齊樂鎮大林村,種植戶張可文家的柑橘樹上還掛著等待採摘的耙耙柑。“30萬嘛!”張可文伸出右手3個指頭比了比,這是他對今年15畝晚熟柑橘預估產值。

不善言辭的張可文有一套自己的說法:“這方水土長出的果子品質絕對巴適,晚熟又是一大特色,賞花摘果都能賣錢,大夥都鉚勁幹,丹棱桔柳丁牌子不響亮都難。”

橘農的樸素感受與國家鄉村振興擘畫精准呼應——去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

“土特產”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在“土特產”發展上先天優勢明顯、不斷勇闖新路的四川,如何做深做優這篇“命題作文”?

看內涵

依託鄉土找准特色,深挖用活做大一方產業

“最近流行圍爐煮茶,我們幾弟兄也來蹭一下熱度。”瀘州市納溪區網紅“農村四哥”王榮琪近日上傳一條山鄉農人圍爐煮茶短視頻,推介起家鄉土特產“納溪特早茶”。

近年來,瀘州市納溪區憑藉特殊地理氣候,成為全球同緯度茶樹發芽最早的地區。傳統茶園也在變公園變景區,集種茶、採茶、制茶、品茶等於一體的茶旅產業應運而生。現時,全區建成觀光茶園12萬畝,年茶旅收入9億元。“納溪特早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已超45億元,帶動茶產業綜合產值77.5億元、茶農年人均增收3000元。

王榮琪不知道,他為家鄉吆喝的“土特產”已不再是傳統初級鄉村產品的代名詞,如今注入了新內涵——“土”,是基於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特”,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產”,是要尊重發展規律來建產業成集羣,打通產業鏈條。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土特產”首先源於一域鄉土、長於一方水土。“四川地域遼闊、歷史厚重,氣候土壤類型多樣,多民族文化共榮,自古就是‘天府之國’。”農業農村廳特色產業處副處長劉興萬說,就是同一個地方也常常翻山曆四季、十裏不同天,囙此鄉土資源十分豐富,發展“土特產”先天優勢明顯。

去年底,四川發佈第三批163項農村生產生活遺址名錄,截至目前共有473項,包括傳統美食技藝類、手工制茶類、傳統釀造類、民間手工藝類等7個類別,加上山清水秀的美麗風光、厚重多姿的民族風情,一起為農產品生產、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豐富的價值內涵,形成具有獨特烙印的“特色”基因。

郫縣豆瓣、蒼溪奇異果、會理石榴、汶川車厘子……說起川籍“土特產”,每個人都能報出一長串耳熟能詳的名字、講出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在丹棱橘農張可文眼中,“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就是最特色的招牌。“在攀枝花這個四川唯一南亞熱帶水果基地,釋迦、蓮霧、火龍果等南方才有的水果我們應有盡有,且品質優异。”攀枝花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友龍介紹,全市光芒果就可實現年綜合產值超36億元。

“我們強調‘土特產’,最終是要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推動產業全鏈條陞級,增强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劉興萬說。

看基礎

有機結合分級推進,築就產業根基和競爭優勢

“土特產”3個字,是緊密結合的有機體。缺了“土”,產業根基不穩;失去“特”,競爭優勢不足;沒有“產”,發展難以持續。

“讓‘土特產’形成一個整體,是四川一直以來都在探索的方向,也有一定的發展基礎。”劉興萬說。

現時,全省“三品一標”產品總數達6306個、全國名特優產品67個、全國鄉村特色產品201個,丹棱桔柳丁、攀枝花芒果等7個地理標誌農產品入選“2021中國品牌價值評估區域品牌榜”。在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方面,我省也勇於“吃螃蟹”。這幾天,正是成都市郫都區友愛鎮農科村徐家大院的旅遊旺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民徐紀元看到很多人來村裡採購苗木,看到商機:提供食宿服務。中國第一家農家樂就此誕生,我省在鄉村旅遊和農旅融合發展上也從此引領全國。

近年來,我省將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作為產業振興重點支撐,具體思路是:省級層面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羣,同步推進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成效初顯。

如今,川猪、川菜、川果、川茶等優勢特色產業已強勢崛起,全省已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5個、數量居全國第1比特。以丹棱縣為覈心產區的晚熟柑橘優勢特色產業集羣就是典型案例。“從20世紀70年代的紅橘、80年代和90年代的臍橙、椪柑至今,柑橘一直是丹棱最重要的鄉土資源,覈心產區上市季節從冬季持續到春季,‘晚熟’是特色。種植規模約18萬畝、產量達3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0.2億元。”丹棱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周傑介紹。

集羣打造優勢明顯,縣鄉村也在做精做深上探索。3月初的大竹縣,新一季糯稻即將播種。以糯米為原料的醪糟是大竹傳統食品,載入《中國土特名產辭典》。在大竹縣月華鎮,10年時間,從起步發展到全產業鏈成型,從一鎮輻射至一縣,開發出醪糟、糯米粉等10多個品類,綜合產值達13億元,帶動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突破2.3萬元。大竹縣還囙此入選“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建設名單”。

“通過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推動產業延鏈補鏈、擦亮金字品牌、壯大主體豐富業態等管道,寫好‘土特產’文章。現時,川果等10個優勢特色產業綜合產值26315億元,超過目標值1815億元。”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看發力

“三鏈同構”補短强弱,著力推動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前不久,劉興萬剛給石棉縣某村發展晚熟柑橘“潑了一瓢冷水”。晚熟柑橘產區集中在海拔較低、冬季氣溫較高的盆周丘區,但石棉縣並不在此列。“當地已有成規模的特色產業黃果柑,為啥要盲從、跟風。”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坦言,當前,做深做優“土特產”文章面臨4個主要問題:特色資源挖掘不够、科技創新不够、產業鏈延伸不足、帶農增收作用未充分發揮。

“著力推動‘川字型大小’特色產業提質增效被列為今年全省農業農村工作十大重點任務之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透露,我省已明確全省特色產業產量增長6.7%以上,特色農產品出口額增長20%以上。

補短强弱,我省正聚焦建基地、强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等方面,念好“土”字訣、打好“特”字牌、唱好“產”字歌,開啟特色優勢產業新一輪陞級步伐。

建基地,提升生產能力。依託鄉村特色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綠色高效農業,提高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實現生產基地原料化、生產服務社會化、發展模式綠色化。

繼續推進全產業鏈發展,讓產業“活”起來。通過延長產業鏈條,做强加工流通業,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提升鄉村特色產業綜合效益。推動生產經營鏈、精深加工鏈、品牌價值鏈“三鏈同構”落到實處,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

育品牌,形塑產業的靈魂。我省現有農業品牌1000餘個,但知名度高、市場認可度高、溢價率高的“三高”名品較少。四川計畫通過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引導企業與農戶等共創企業品牌,培育一批“土字型大小”“鄉字型大小”產品品牌。

“今年省級層面將出臺促進‘川字型大小’優勢特色產業‘三鏈同構’實施方案,選育50個‘鏈主’企業以引領强鏈補鏈,並培育100個‘川字型大小’特色農產品品牌,組織開展特色農產品‘一帶一路’行系列活動。”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記者闞瑩瑩)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