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持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完善安置區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業,抓好穩崗就業,强化社區治理,確保10.2萬餘名搬遷居民安居樂業有奔頭。
配套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全州67個集中安置區水、電、路、信等基礎設施已按標準配齊,搬遷羣衆生產生活環境、就醫、就學條件明顯改善,基礎設施和民生短板全面補齊。去年,該州爭取落實易地扶貧搬遷配套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補助資金8905萬元,6個項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投入上海市浦東新區東西部合作資金769萬元,實施配套設施建設、社區治理、能力貭素提升等項目32個。
產業建設邁上新臺階。創造性實施“保生態、興產業、防返貧”生態建設三年行動,全面有效流轉盤活搬遷羣衆宅基地、承包地、山林地“三塊地”資源,18.1萬畝林業生態扶貧項目獲國家立項支持,落實授信資金19.03億元,13.6萬人參與生態建設,累計完成生態建設30.6萬畝、支付搬遷羣衆為主的羣衆勞務費1.45億元,《盤活“三塊地”窮山變金山》成為全國搬遷後扶典型經驗推廣。同時,怒江州還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及周邊建立農業產業園區、產業基地、專業市場等65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覆蓋帶動搬遷羣衆19403戶74877人,吸納搬遷羣衆季節性務工8154人次;建設安置點微菜園36個,受益搬遷羣衆1.85萬戶7.87萬人,年戶均减少生活成本3000元。
產業扶貧車間務工的搬遷居民
就業增收有了新通路。在瀘水試點組建易地扶貧搬遷同心社區物業公司,率先推廣社區紅色物業管理新模式,12名“紅色頭雁”分佈在紅色物業的各個崗位,有償承擔周邊街道、各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區的垃圾清運、保潔、水電安保、綠化等物業服務工作。提供63個崗位,吸納搬遷安置區留守婦女、半殘疾老人等重點人群80名羣衆實現就近就地穩定就業,帶動社區集體經濟收益10萬元以上。搬遷安置區認定就業幫扶車間16個,穩定吸納搬遷羣衆就近就業975人,人均月增收2000元。在安置區周邊新建中交建築產業園區,入園企業371家,培訓高標產業工人1000餘人,吸納就業1100餘人。抽調500名在職黨員幹部組成就業小分隊開展就業服務工作。現時,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5.81萬人,實現轉移就業5.27萬人,就業率達90.70%。
社區治理有了新提升。在67個集中安置區成立社區27個,設立居民小組213個。設立綜治中心(含調解室、警務室、網格室)48個,成立紅白理事會29個,成立72個黨組織202個黨小組,成立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89個,實現搬遷安置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全覆蓋。組建感恩宣講團78個,組建艺文文宣隊70支,組建扶貧暖心團55個,為搬遷羣衆解决急難愁盼事情10511件。在安置社區設立愛心超市、愛心食堂,為社區內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免費提供愛心餐,組織開展每季度最美樓棟、最美家庭評比活動等,搬遷羣衆交往交流交融,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昇。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