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之上”詮釋“鄉村振興”攝影作品展開幕,通過影像記錄連點成線,講述中國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上海 47℃ 0
摘要:記者張熠昨天,“大地生民——紀錄片《田野之上》攝影作品展”在上海東方明珠塔開幕。紀錄片導演秦博說,自己的任務是連點成線,把中國土地上發生的故事串聯起來,繼而與團隊完成紀錄片《田野之上》。

  記者張熠

  昨天,“大地生民——紀錄片《田野之上》攝影作品展”在上海東方明珠塔開幕。攝影展依據紀錄片《田野之上》的主題和敘事脈絡展開,粒粒皆辛苦、春風吹又生、客從何處來、低頭思故鄉、池魚思故淵、獨木不成林6個板塊,對應農業、產業、生態、民生、鄉風和返鄉人才6個主題,它們共同詮釋了“鄉村振興”這一大命題。

  在5633次列車上,攝製組拍下了乘客與山羊的合影。這是趟“慢火車”,從涼山彝族自治州普雄鎮開往攀枝花,全程11個小時,停靠25站,30年沒有漲過票價,全程25.5元。這輛列車上,有很多“特殊乘客”。有趕羊的,賣西瓜的,賣首飾的,還有當場交易活雞的,甚至還有搬家的。自1970年成昆鐵路修建到現在,深山裏許多彝族百姓都是靠著這列“不漲價”的慢火車來通行。

  在河南許昌宮後村,村民王鵬依靠在中國各地收集頭髮謀生。許昌是全球最大的假髮生產地。在行業頂峰時期,這裡聚集了數十萬從業人員,有5000多家假髮工廠和作坊。而在雲南大理永平縣龍門鄉,“90後”馬曉玲同父母一道辦了一個踐行自然教育的幼儿園,留守的孩子們每日可與自然為伴。

  “看到這麼多發生在農村的故事,你會感覺生活的邊界被打開了。你才會理解,為什麼要鄉村振興,以及政策背後有多少現實的考量。這些,我們都希望通過影像的記錄來表達和反映。”紀錄片導演秦博說,自己的任務是連點成線,把中國土地上發生的故事串聯起來,繼而與團隊完成紀錄片《田野之上》。

  現場,北京分享收穫農場創始人石嫣帶著孩子參觀攝影展,這位人大農學博士、清華社會學博士後,在26歲那年選擇成為一名“新農人”,從學術殿堂走向鄉間地頭。“大家一提到農業,想到的是鄉村;一提到農民,想到的是第一產業。但其實這個範圍已經很大了,學校、購物中心露臺、家裡的陽臺都可以做農業。”石嫣說,從事農業15年,她希望通過生態農業的實踐,將農村、消費者、都市端通過食物連接起來。“很多人有返鄉夢,我們也在培訓新農人,分享經驗教訓;也做自然教育,做有機婚禮,做零廢棄的宴席。鄉村生活,遠遠比我跟你描述的更有趣。”她同時希望,能有各種跨界力量加入,把生態農業的科技傳播出去,實現“破圈”。

  本次攝影作品展由上海廣播電視臺主辦,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有限公司、上海廣電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承辦,將持續至2月28日。同時,紀錄片《田野之上》正在後期製作中,預計將於今年上半年在東方衛視、東南衛視、騰訊視頻等電視和網絡平臺播出。

标签: 三農 農村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