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四川省第二十四届“文化列車·同心藝術團”送文化下鄉巡迴演出走進瀘州市瀘縣、合江縣、龍馬潭區。
本届四川“文化列車”巡演自1月30日在宜賓啟動,歷時5天,兩組演出隊伍走進宜賓、瀘州兩地,將舞臺搭在鄉村、社區、景區、學校,共演出18場,惠及羣衆2萬餘人。
四川特色濃郁
家門口看高水准演出
一個猫熊木偶,手執毛筆,在演員的操作下,在紙上一筆一畫勾勒“自畫像”;川劇演員從口中吐出一條金色的“火龍”……本届四川“文化列車”巡演四川元素濃郁。四川盤子《采花》、四川金錢板《贊四川》等特色節目,讓觀眾直呼過癮。男子群舞《藏茶飄香》飽含民族風情,讓人們仿佛穿越時光,重回茶馬古道一睹歷史風華。
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巡演覆蓋面廣、陣容強大、節目數量多。演職人員100餘人,演出隊伍分兩組,覆蓋瀘州、宜賓兩市各區(縣);正式演出節目26個、儲備節目近40個。
除精彩節目外,宜賓、瀘州兩市各區(縣)還圍繞送文化、送科技、送衛生開展書香閱讀等配套活動。
文化春風溫暖人心。在瀘州市江陽區,觀眾李悅點贊巡演:“像一場生動的非遺課,不僅讓我們感受到巴蜀文化的獨特神韻,更激發了文化自信。”在瀘州市古藺縣,觀眾羅江敏不但自己看演出,還“變身”主播,現場用手機直播精彩節目:“要讓更多人看見咱們四川的文化魅力。”
四川盤子是我省特色非遺項目,以兩支竹筷敲擊瓷盤擊節而得名,其敲擊方法有敲盤沿、點盤心、平敲、輪敲等,可按不同旋律敲出高低急緩不同音響。在宜賓市屏山縣,四川盤子《采花》讓羣衆讚不絕口。
在宜賓市珙縣、高縣,瀘州市敘永縣、江陽區……哪裡有四川“文化列車”,哪裡就有歡笑聲。羣衆的掌聲、笑聲,與演員的精彩演出交織,繪出四川文化惠民新景。
文化春風滿巴蜀
在行走中收錄山鄉巨變
四川“文化列車”是從巴蜀大地泥土裏“長出來”的,滿載著文化春風一次次“駛”入羣衆心坎裏。
四川“文化列車”巡演執行導演張洋介紹,演出節目優中選優,包含短劇、舞蹈、相聲等多種艺文形式,就是為了讓羣衆看得舒心、開心。“大夥聚在一起,一起樂、一起笑,特別治癒人心。”張洋說,為呈現出最好的演出效果,每場演出前,團隊都會和當地工作人員提前對接,一起反復打磨相關細節。
張霞是四川省歌舞劇院的年輕舞蹈演員,也是舞蹈《百花爭妍》的演員之一。她介紹,《百花爭妍》曾登上央視春晚,節目將川劇表演中的甩水袖技巧舞蹈化,舞者通過搖、拋、甩、收、翻,繪就一幅“百花盛開圖”。“甩好水袖並不容易,我們不停練習,只為在臺上呈現最美一刻。”
四川“文化列車”也見證了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四川省歌舞劇院舞蹈演員向娜介紹:“相比10年前下鄉巡演,我明顯感覺到,如今山村面貌煥然一新,大夥兒的房子住得越來越好,精氣神越來越足。”
藝術家們走進生活深處、走到鄉野山間,細細端詳,鄉村振興、紅色文化、災後重建……這些不斷更新的鮮活故事,被他們打撈收錄。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木偶皮影藝術劇團演員韓馨莉說,一路見聞將成為自己未來創作的源泉。
激揚奮進力量
文化惠民活動溫暖人心
四川“文化列車”行駛在路上,彙聚新一年踔厲奮發的精神和勁頭。
2月2日,巡演團隊來到瀘州市古藺縣。這裡是當年紅軍“四渡赤水”主戰場之一,有紅色遺址遺跡290餘處、紅色革命文物300餘處。在古藺縣政協主席羅波看來,文化下鄉是服務基層羣衆的重要活動。“我們將以此為契機,深刻汲取‘四渡赤水’精神力量,全面構建送文化下鄉活動常態長效開展機制,努力實現‘送文化、種文化、養文化’目標,真正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羣衆心坎上。”
奮進的力量在湧動。2月3日,巡迴演出來到瀘州市瀘縣,不僅為當地父老鄉親送溫暖、送愛心、送歡樂,更進一步提振大家對未來的信心。“在2021年的‘9·16’瀘縣地震中,我家房屋被鑒定為D級危房。我在原址上重建了小洋房。”專程來看演出的瀘縣福集鎮魚目村村民何朝宇說,“文化列車”巡演不僅溫暖了他們的心,也讓他們幹勁十足。“今年日子一定更紅火。”(記者 邊鈺 範芮菱)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