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孵化企業”到“製造企業”:打造產業融通生態,雙向服務產業和初創企業上海創投孵化出現新趨勢

上海 44℃ 0
摘要:從孵化到製造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進行孵化,實際上就是幫助企業在創業初期融入產業鏈。“製造企業”是朱鵬程對於產業融通的理想狀態追求,這種模式讓創新過程不再是量變加速,而是通過機制創新實現質變。

  見習記者吳丹璐

  上海市科委日前公佈的資料顯示,2022年,上海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2.2萬家,同比增長10%,科創板上市企業78家,位列全國第二,募集資金金額居全國第一。

  近兩年全球創投行業整體下行,創投融資進入低谷期。在此背景下,上海何以實現科創企業的穩步增長?答案可能藏在上海上百家科創孵化器企業當中。

  近年來,不少孵化載體企業探索出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與大企業融通創新、聯合培養的孵化模式,並成功幫助不少初創企業完成科技場景落地,快速融入產業鏈,同時提高了自身的孵化成功率。這種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孵化路徑,實現了對產業和初創企業的雙向服務。

  回到產業去

  2019年成立創業公司,兩年後實現盈利,儘管業務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現時營業額仍能穩定在2000萬元以上。這樣的創業數據聽上去有點像“造富神話”,但卻是上海近年來數智企業孵化浪潮中的真實案例。

  2019年,於亞楠和兩個合夥人一起注册成立了上海辛瑋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電腦視覺解決方案,主打港口和公共交通領域。公司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快速成長起來,創始人於亞楠也有點始料未及。

  實際上,於亞楠此前也曾嘗試過人工智慧方面的創業,但受當時浮躁激進的融資環境影響,企業的發展經歷了非常大的挫折。如今的辛瑋智慧沒有大規模融資燒錢,卻可以快速盈利,於亞楠將成功經驗歸結為“找到了永續的商業發展邏輯”。

  在這一過程中,科創孵化企業啟迪國際技術轉移有限公司(下稱“啟迪技轉”)曾給予過辛瑋智慧很大幫助。啟迪技轉是國內科技服務頭部企業啟迪控股旗下的專業創新諮詢機構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專門開展大企業創新戰畧設計和傳統產業轉型陞級等業務。在辛瑋智慧成立早期,擁有豐富大企業資源的啟迪技轉,就為其聯系到合適的客戶資源和匹配的業務發展方向,幫助辛瑋智慧的科技方案快速落地。

  這種從產業需求出發的孵化模式不同於傳統,在近兩年的創投圈內卻越來越流行。

  採訪中,多家孵化器企業都表示,一開始從事大企業諮詢服務都是機緣巧合。孵化器在原有大企業資源中發現了產業前沿需求,再回過頭來從初創企業中尋找合適的方案,經過多年的磨合歷練,終於形成了完善的大企業聯合孵化,或稱之為產業聯合孵化的模式。

  一家孵化器的改變是巧合,多家孵化器的轉向反映的是行業發展趨勢。於亞楠說,國內創業浪潮風行多年,如今逐漸進入冷卻成熟階段,過去靠融資、燒錢、講故事培養企業的創業模式已經很難推行,創投圈變得更加務實,如何提高創投的成果轉化率更為關鍵。

  也囙此,產業聯合孵化模式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啟迪國際技術轉移有限公司副總裁袁驌告訴記者,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模式主要有兩點好處,一是孵化效率會大大提高,尤其對於B2B性質的初創企業,這種模式可幫助其在技術研發上集中時間精力,少走彎路縮短孵化週期;二是孵化成功率更高,因為大企業提出的需求往往代表著行業最前沿的科技,標定著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初創企業如果能受到認可,未來發展空間也更大。

  從孵化到製造

  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進行孵化,實際上就是幫助企業在創業初期融入產業鏈。那麼孵化器企業應該怎麼幫?幫什麼?

  ATLATL飛鏢創新中心是張江近年來湧現出的科創平臺之一,也是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的典型案例。在ATLATL飛鏢創新中心CEO朱鵬程看來,孵化器可為初創企業提供五個層面的支持:

  第一,空間支援,尤其是針對專業門檻較强的產業,如醫藥產業,還需提供專業化的基礎設施和運營管理;第二,專業化的研究平臺,即通過與大企業聯合研發,幫助初創企業獲得設備和研發資源支持;第三,研發人員駐場服務,為初創企業提供研發和專案管理的支持;第四,項目資源,即以市場需求,尤其是大企業創新需求為導向,為初創企業提供聯合研發的機會;第五,產業化服務,由投資方和研發方協定提出新企業發展方向,孵化器提供設計路徑,幫助產業鏈“製造企業”。

  “製造企業”是朱鵬程對於產業融通的理想狀態追求,這種模式讓創新過程不再是量變加速,而是通過機制創新實現質變。現時,此種模式已經在北美地區的醫藥產業中出現落地案例。

  朱鵬程表示,國內仍有90%以上的孵化載體企業停留在第一層面,即提供空間和物業支持。但他認為,成熟的企業創新研發服務應實現專業化綜合,通過挖掘資源,優化配置資源,做好分工協作,多層面提高效率,這樣載體平臺才能真正實現商業盈利。

  在上海,更多的孵化載體企業仍然以園區為主要資源依託,針對園區內企業需求進行孵化。

  位於上海南部,紫竹高新區內的紫竹ET空間有著多年產業園孵化的經驗,創業孵化器在2015年注册成立,較早開始涉及產業聯合孵化模式探索,現時已幫助400餘家創業企業實現起步,參與培育觸寶科技、柏楚電子等多家上市企業,在2022年新增28家高新技術企業。

  紫竹ET空間的經驗是,切實可行的應用場景和融資一樣重要。“只要有場景,創業團隊的科技就能够不斷反覆運算,不斷去偽存真,不斷成長。”上海紫竹創業孵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嘉敏打比方:“創業的過程就像燒水,孵化器要幫助初創企業把‘生水’燒成市場可以飲用的‘白開水’。如果創新企業能在孵化平臺上完成精准供需對接,就能加快這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依託紫竹高新區產業集聚和產城融合優勢,紫竹ET空間為初創企業就近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如教育、醫療、康養、旅遊等,幫助初創企業快速切入產業鏈,解决初期生存問題。此外,紫竹ET空間還與園區內的大企業如英特爾、東軟等合作,通過對接企業創新技術需求、舉辦創業比賽等形式,打造產業融通孵化生態。

  模式如何推廣

  當前,產業聯合孵化已成為科創孵化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啟迪技轉,還是ATLATL飛鏢創新中心,或是紫竹ET空間,他們有的具備全球化的業務體系,有的擁有深厚的產業園背景,產業資源豐富,開展產業聯合孵化基礎較好。即便是這樣,進行產業聯合孵化仍有難度。最大的挑戰在於,這種模式要求孵化器服務人員本身具有極高貭素,對涉及產業有深入瞭解。甚至,當孵化器涉及多產業業務時,服務人員需掌握多個行業的專業知識。

  袁驌說,現時啟迪技轉已經拓展出幾個較為成熟的產業領域,但起步時確實很難,她自己做第一個項目時,幾乎沒有一天在零點之前入睡,需要學習大量行業知識。她認為,做大企業聯合孵化有些類似於諮詢服務,要求服務人員對行業前沿有見解、有積累、有資源,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很大,團隊建設初期要投入的成本也較高。

  另外也需要看到,大企業參與到聯合孵化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初創企業加入大企業體系當中,需要配合大企業整體發展戰略,甚至會出現“站隊”的情况,這有可能會限制初創企業的長遠發展。

  囙此,促進產業聯合孵化模式成熟既要靠孵化器企業不斷探索,也需要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讓產業資源能够為創業孵化生態服務,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1月15日,在剛剛結束的上海兩會上,上海市提出將更加注重强化金融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探索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促進優質資本、項目、科技和人才向高成長性的科技企業進一步集聚。同時,還進一步明確將更加注重强化平臺服務,推動大企業聯合孵化基地、科技頭部企業開放創新平臺建設,推廣“孵化+投資”模式。袁驌建議:一方面,多方可協同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一起幫助初創企業解决早期負擔;另一方面,基金設定需有一定的容錯空間,才能最大限度發揮產業資源的效用。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