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團隊在職創業,與國家電網合作打造國際領先電力物聯網春節裏輸變電“長跑”測試不停歇

上海 34℃ 0
摘要:貟超告訴記者,上海遨有已參與撰寫7項國家電網企業標準,改變了電力物聯網領域“煙囪林立”的局面。

  記者俞陶然

  春節裏,上海遨有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每天有科研人員值班,監測公司研發的輸電、變電節點設備的“長跑”測試數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遨有總經理貟超介紹,國家電網對這些設備的穩定性要求非常高,每輪“長跑”測試都要至少一個月,所以春節裏也不能停。

  這家中科院團隊創立的企業,與國家電網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兩年多前,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準予鄭敏研究員團隊孵化上海遨有,並將他們納入科研人員在職創業“賦權”改革試點,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的長期使用權。在這項制度激勵下,公司發展很快,已通過標準製定構建了電力物聯網體制,經院士專家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大年初五,記者來到上海遨有,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研究員李慧和貟超在公司值班。輸電智慧型接入節點、輸電彙聚節點、變電接入節點、變電彙聚節點……一臺臺公司自主研發的設備放在辦公室裏,組成了一個實驗網。

  在測試實驗室裏,記者看到電腦荧幕上有一張類比變電站物聯網的拓撲圖,顯示著實驗網中各臺設備的數據。“可以把我們公司看作一個小型變電站,”李慧解釋,“設備的功能、效能、穩定性和相容性在這裡經過測試後,才能進入真正的變電站。”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與上海遨有只有幾步路距離,平時,科研人員在研究所與公司兩頭跑。在“賦權”改革的保障下,科研人員可以很順暢地將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產品,並吸引資本進入企業。春節前,他們收到了好消息——上海新微科技集團等多家投資機構非常關注上海遨有,節後公司將啟動首輪融資。

  “我們與國家電網的合作已有10年,成立公司後,雙方的合作進入了快車道。”貟超告訴記者,上海遨有已參與撰寫7項國家電網企業標準,改變了電力物聯網領域“煙囪林立”的局面。

  過去,在電力系統,輸電、變電、配電這三個需要智慧運維的環節安裝了不少感測器,但它們的通信標準不統一,導致難以互聯互通,形成像一根根煙囪那樣的獨立物聯網。如今,中科院團隊牽頭製定電力物聯網的感知層標準後,催生了一個新的電力感測器產業生態。100多家企業按照這套標準開發出新的溫度、濕度、局部放電等各種感測器,為電力物聯網在全國的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

  截至目前,中科院團隊研發的感知節點設備、通信模組、感測器三類產品已應用於130餘個站線。江蘇試點項目顯示,這些電力物聯網設備可替代傳統錶計抄錄、開箱檢查等人工例行巡視內容,節省一線運維人員機械化工作時間約80%、人力成本約50%。

  智能化設備和網絡不僅大幅降低了人力,而且節能效果顯著。李慧介紹,他們研製的通信模組在功耗上比同類產品低40%以上,可以在一個電力檢測週期(7年)內不更換電池,實現免維護。利用全網同步休眠等科技,感知節點設備的功耗僅為同類產品的約2%。

  貟超坦言,去年的疫情讓公司發展放慢了脚步,今年他們準備“大幹一場”,加快建設電力物聯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