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以宜人的居住環境、優良的營商環境和巨大的市場潜力,吸引著眾多外籍人士在此工作和生活,更令眾多身在海外、心系家鄉的華人華僑魂牽夢繞。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關鍵之年。新年伊始,記者與部分在蘇外籍人士面對面,與大洋彼岸時刻關注家鄉發展的海外華人越洋連線,傾聽他們對中國和江蘇新發展的期待與寄語。
相互依存,世界經濟復蘇需要中國支撐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新年開幕,“韌性”成了高頻詞。2023年,世界經濟復蘇需要中國經濟提供强大支撐,相互依存合作共贏,是在蘇外企的共同心聲。
擁有100多年歷史的德國菲特公司是世界製藥壓片機行業龍頭企業,2004年落戶南京成立菲特(中國)製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來,始終保持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信心和在華長遠發展的决心。去年7月,菲特(中國)交付了第1000臺壓片機,發展邁上新臺階。公司總經理安睿史說:“我們公司六成市場在國內,中國是我們最大的市場。”
2003年,金屬加工設備大型企業日本天田集團在連雲港投資設立天田(連雲港)機床工具有限公司。去年8月,該公司全新的第三工廠竣工,並於10月投產。日籍總經理榎本幸典介紹,這是天田集團現時規模最大的工廠,融合了自動化和物聯網等智慧科技,將以打造國際最先進的生產設備為發展定位。
“我們正以強勢投資拓展在江蘇的佈局,現時投資額已達224.7億元。”愛爾集新能源(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秀龍介紹說。愛爾集新能源是韓國LG新能源公司在鋰電領域投資規模最大的製造基地。去年,愛爾集新能源的電池八工廠竣工投產,電池九工廠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當中,計畫今年下半年量產。
追加投資、擴大規模,駐蘇外資企業不斷邁進的發展步伐,體現了中國穩外資舉措的實效和中國市場對外企的巨大吸引力。剛剛結束的江蘇省兩會傳來消息,2022年,江蘇省實際使用外資達304億美元、增長5%左右,亮眼的數據是在蘇外企充分相信中國經濟韌性和江蘇發展前景的最好說明。
開放前沿,在加大互訪交流中增進互信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高水准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江蘇多個都市組織企業組團包機前往歐洲、日本等參展、開展商務洽談。看到新聞,維亞尼(鹽城)貿易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保羅·奧塔維亞尼感歎:“事實證明,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江蘇作為中國開放的前沿,永遠值得相信!”
上個月初,保羅時隔三年回到家鄉義大利,不僅聯絡走訪了不少當地企業和商界人士,還計畫邀請江蘇企業赴義大利參加行業展會。“相信通過交流互訪,雙方一定能建立起信任,到時投資合作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同樣關注政策動向的還有南京醫科大學尼泊爾籍外教尼光明。尼光明一直致力於促進江蘇和尼泊爾及其他國家的友好交往,為鞏固擴大江蘇“朋友圈”、增强江蘇對外交流貢獻力量。這些年,他積極為尼泊爾和江蘇的大學、醫院牽線,促進他們在聯合學位、短期交流等方面的友好合作。
2022年是中國與希臘建交50周年。希臘華文媒體《中希時報》組織了一系列活動,在當地引起廣泛關注和積極反響。總編輯汪鵬來自江蘇南京,2005年參與創辦《中希時報》,現時這份報紙與網站已成為當地最大的中希雙語全媒體平臺。“這些年,世界看到了發展穩進的中國,也看到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决心和心懷天下的氣度。”汪鵬表示,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家鄉江蘇的發展,進一步促進江蘇與希臘開展多領域合作交流。
融入發展,期待與美好江蘇互相成就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僑胞可以在更多層面積極參與祖國建設,為中外民間交流牽線。”澳大利亞雪梨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王然說。王然回到家鄉,成為徐州工程學院金融學院的特聘外教,希望把國外先進的金融科技、創新理念和科技引至國內,加速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科技創新和數位化轉型。
深度融入中國發展,與第二故鄉的發展相互成就。淮陰工學院英國籍教授艾米爾·莫赫塔爾紮德是電腦領域的科研專家。在他的工作室裏,一臺大約1米高的戶外清掃機器人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我們與江蘇企業合作研發的機器人。”艾米爾介紹,工作室取得的這些成績,離不開政府和學校的支持,團隊的科研成果能回饋社會,也讓大家非常欣慰。艾米爾把感受到的支持轉化為人才培養的熱情,這些年來,他指導的學生在多個高水准賽事中獲得獎項,發明專利達到11項。
隨著南京街頭的烟火氣越來越濃,安睿史相信,中國將迎來新一波投資高潮,届時中國巨大的市場潜力、對外資的吸引力也會進一步彰顯。鄭秀龍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進一步提升員工幸福感,更希望自己能在南京工作10年以上,為江蘇的發展、為公司的發展培育更多人才。天田(連雲港)機床工具有限公司將迎來投資連雲港的第20年,榎本幸典期待著連雲港能開通更多日本航線,便利往返中日的客商和在連日本人,也讓更多人享受到開放的中國和江蘇帶來的機遇。保羅希望趁著休假的最後十幾天時間,多拜訪一些客戶。尼光明計畫著在新學期進一步推動學校和學生間的國際交流,繼續為國內外教育實踐合作雙贏盡一份力。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