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海燕王閑樂
有溫度的人民都市,應該是一座無障礙之城。昨天,《上海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草案)》提交市十六届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這也是本届人大首部由全體代表審議、表決的地方立法。
法規要增强操作性
“如果無障礙停車位被佔用,誰來監督?佔用後返還,是不是要求他恢復原狀?”審議中,市人大代表、上海百匯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錢翊梁提到了無障礙停車位的監督問題。
在現實中,無障礙停車位是普遍而迫切的需求,不僅是殘疾人士特別需要,其他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士及患病人士也有這樣的需求。條例草案規定,都市公共停車場、大型居住區停車場應當設定並標明無障礙停車位,供肢體殘疾人駕駛或者乘坐的機動車使用。
不少代表認為,作為超大都市,停車資源本來就有限,條例草案專門設定了無障礙停車位的相關規定,彰顯了人民至上的立法理念,但是無障礙停車位的後續監督也需要得到重視。按照條例草案,停車場管理者對於違規佔用無障礙停車位的,應當予以勸阻;對拒不駛離或者强行停車,擾亂停車場公共秩序的,應當及時報告公安機關。市人大代表、市科委基礎研究處處長宋揚認為,這個條款對違規佔用者會產生威懾力,但是在執行時可能會遇到取證等困難,“如果接到報告,公安機關能否及時派人過來呢?又該如何取證呢?”還有代表認為,只有報告機制,沒有處理機制,實行起來容易出現推諉現象,建議能够進一步細化實施細則。
用戶體驗需重視
條例草案用了整整一章對無障礙設施的建設與維護作出規定,要求新建、改建、擴建的居住建築、公共場所、交通運輸設施等都應當符合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標準,同時還要求工程建設單位在組織建設工程驗收時,對無障礙設施也進行驗收。
在市人大代表、閔行區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袁家勤看來,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無障礙設施建設是件好事,希望在具體執行過程中,要更重視真實使用者的體驗。
她說,在此之前,上海就已對新建、改建、擴建場所的無障礙設施建設提出了要求,但在驗收通過後卻經常出現問題。“如果你坐著輪椅走一圈,就會發現這個設施沒法用,要麼閒置,要麼拆了重修,造成了很多後續問題。”袁家勤建議,今後在驗收工程時,能邀請不同身份的使用者去體驗無障礙設施,他們體驗覺得合格後,才能真正通過驗收。
市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室主任王慧敏舉例:“我有比特朋友,最近送家裡的老人去醫院看病,每次都要經過好幾道上街沿,很不方便。”王慧敏說,對大多數人來說,這點高度差完全不是問題,但對坐輪椅的人來說體驗就很差。
打通無障礙環境建設,就是要解决“最後一公里”“最後一臺階”“最後搭把手”的問題。“一座城市的無障礙環境好不好,不僅要看無障礙設施,也要注重城市建設中的這些小細節,才能真正方便所有人出行。”王慧敏說。
打造無障礙軟環境
“你知道,聽障人士要撥打一個公共服務諮詢電話有多難?”當初,條例草案在基層立法聯系點徵詢意見時,一比特聽障人士說出了對交流無障礙的真實感受。
上海的無障礙環境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具有不少實踐經驗,但離“國際化”的標準尚有差距。人們往往關注硬體的無障礙建設,卻忽視了軟件方面的無障礙建設,比如在無障礙資訊交流、無障礙社會服務等軟環境建設方面缺少相應的支持內容。超大都市的無障礙需求廣泛、多樣,而一些個性化的需求得不到重視,設施、設備、服務常常緊缺。
這在此次立法裏有了回應。條例草案一方面著力夯實無障礙環境的硬體基礎,從規劃、設計、審圖、施工、監理、驗收、使用、維護的全鏈條,對高品質建設無障礙設施作出詳細規定,另一方面著力提升無障礙資訊交流和社會服務水平,努力消除殘疾人、老年人等面臨的“數字鴻溝”等方面的障礙,體現都市溫度。
針對無障礙交流,條例草案明確,强化影視節目、圖書報刊、電信服務的無障礙資訊交流要求,推廣、使用國家通用手語、盲文,同時推進社會成員平等、便利地獲取公共資訊。優化突發事件資訊發佈、市民服務熱線、緊急呼叫和政務資訊服務等,政府門戶網站、公共服務平臺、新聞發佈會均有無障礙資訊交流要求。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