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否會二次感染?上海大半年前60多萬感染樣本值得專家研究

養生健康 51℃ 0
摘要:疫情防控放開後各地出現了第一波感染高峰,不少都市的感染率已經超過了60%,人們身邊的感染者越來越多,還沒“陽”過的人猶如大熊猫一樣寶貝,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人將越來越少,最終和大熊猫一樣珍貴。隨著全國人民的逐步“陽康”,一個全新的問題出現在了福斯面前,“陽過”以後到底還會不會二次感染(非複陽)?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决定了是否會二次感染。

疫情防控放開後各地出現了第一波感染高峰,不少都市的感染率已經超過了60%,人們身邊的感染者越來越多,還沒“陽”過的人猶如大熊猫一樣寶貝,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人將越來越少,最終和大熊猫一樣珍貴。

隨著全國人民的逐步“陽康”,一個全新的問題出現在了福斯面前,“陽過”以後到底還會不會二次感染(非複陽)?按照以前的講法,感染過一次後會形成抗體,相當於打了一次疫苗,疫苗的保護期在6個月左右。

一提到疫苗我就有點慌,因為國內絕大部人至少打了兩針、有的打了三針,可最終基本上還是感染了且接種最後一針至今可能還不到6個月,自然抗體是否比人工合成的抗體更加管用呢?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决定了是否會二次感染。

這幾天網上謠言四起,說河北與北京兩個已經經歷過第一波高峰的地方迎來了二次感染,第二回中招的人身體反應更加强烈,第一次感染還能下床走路、第二次直接躺床上動不了了,重症、白肺人數的比例也比第一次高。

看到這些內容後讓廣大網友更加擔心了,“楊康”後的二次感染率成為了重症率和死亡率之外最受關注的問題。其實,國內是可以進行研究的,目標樣本在上海,2022年3-5月上海的那波疫情中有60萬以上的感染者(包括無症狀感染者,需要隔離)。這批“老陽”早已康復,在防控措施優化後的當下有沒有二次感染,感染比例如何?相信大家都想知道答案。

建議各研究機構的專家針對上海疫情數據開展深入調研,用事實和數據說法揭示二次感染率,為什麼要選擇上海作為研究對象呢?我認為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特徵。

第一,感染樣本足够多。

放開前全國各地時有疫情反復,但我印象裏感染人數以十萬計的(奧密克戎成為主流毒株之後)一共有兩回。

最近的一次發生在廣州,據媒體報導累計感染人數超過16萬人,另外一次發生在3-5月的上海,雖然沒有公佈具體感染人數但5月上旬時媒體統計時已經達到了59.1萬,最終感染者必然超過60萬。

上海的樣本數量顯著多於廣州,科研必須建立在足够多的樣本基礎上,上海的3-5月那波60多萬感染者提供了足够多的樣本數量。

第二,兩次的毒株可能不同,更有研究價值。

上海3-5月的感染人群中絕大部分是無症狀感染者(90%),就算有輕症也不像現在網上說的那麼嚴重,發燒超過39度的不多。

本次放開後的感染表現完全不同,哪怕上海毒株的毒性比北方低但包括我全家在內的諸多感染者均出現了39度以上的高溫症狀,有的人甚至燒到40度以上,布洛芬成為了“神藥”。

是不是存在這樣的可能,大半年前的毒株與這次不同呢?如果真是如此的話可以很好地研究不同毒株下的二次感染率。

第三,上海的“老陽”已經康復超過半年。

放開前廣州16萬感染者康復至今不到一個月,處於抗體最强保護階段,基本上不太可能出現二次感染,上海3-5月的60多萬感染者康復至今超過了半年,長的有8個月、短的也有7個月了。

感染後產生自然抗體,之前看到的理論研究說是6個月以內不太可能二次感染,是否真的如此可以通過觀察上海“老陽”們的情况。

如果這批人裏的絕大部分本次沒有感染,那麼說明首次感染後的抗體很“給力”,能够保護個人至少大半年以上;相反,如果超過50%的“老陽”發生了二次感染,那麼抗體維持時間估計也就在半年左右。

以上三點體現了研究3-5月上海60多萬感染人員在本次感染高峰是否第二次中招的重要意義,科研機構完全可以將這批人作為研究對象計算二次感染率並根據數據製定下一步防疫計畫。

就我個人身邊的(同事、大學同學、親戚)的情况來看,我認識的7-8位在今年3-5月感染過奧密克戎的“老陽康”迄今為止還沒有一人二次感染的,這可能也是我較為安心的的原因之一。網上的消息很多,有的真、有的假,身邊的例子最真實,有一定的參攷意義。

當然,我所能接觸到的樣本實在太少(不到10人),相比於上海60多萬已經康復半年以上的“老陽”而言可以忽略不計,衛健委掌握了大量數據,哪怕找到20萬願意配合調查的樣本都能形成很有參考意義的結論。

希望這項調研工作儘快啟動,當時的陽性人員個人資訊都是有的,通過簡訊或者電話管道詢問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並且我相信被調查者不太會故意胡說。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